(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980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型研训五修辞1.(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解析A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C项,“网络病毒”比喻成

2、“洪水猛兽”。D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答案B2.(2015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比拟(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

3、人,拟人。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答案B练后思悟思考1:平时积累的修辞常识能不能在做题的时候迅速提取出相关信息?做修辞题目,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思考2: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怎么避免失分?解题策略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熟悉修辞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非常熟悉。最基本的方法是日积月累,时时留心,经常揣摩并仿写。区分易混对易混修辞手法,要反复比较,强化记忆。审清题意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等等。【典例】 (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

4、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技法运用熟悉修辞高考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问、设问、反复要熟悉并能够识别并判断语句中修辞的运用,能迅速从脑海中提取相关信息。区分易混比如“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审清题意如A项,“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即学即练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

5、法的一项是()(3分)A.远水救不了近火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不为五斗米折腰 D.初生牛犊不怕虎解析C项,借代,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微薄的俸禄。A项,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B项,“燕雀”“鸿鹄”是暗喻,分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和志向高远的人。D项,比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答案C2.下列各选项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暗夜将近,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B.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C.夜来香与月桂花,低声交谈,交换着制造香氛的秘诀。D.夕阳把最后一抹金,泼在古渡头的墙垛上,

6、映着妻子的眼睛,闪着金色的泪光。解析B为通感,其余选项为比拟手法。比拟有拟人和拟物,ACD三个句子都是拟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感官的移形换位,比如此题就是用听觉来写视觉。答案B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A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B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C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D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答案D4.对下

7、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静(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A.比喻比拟反复 B.比喻夸张排比C.借代夸张反复 D.借代排比比拟解析本题中“力的图案,美的网”是借喻,本体应该是“西螺大桥”,本体和喻体具有外形上的相似性,此处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称本体。为此排除C、D。诗中“绝望地啸着”及“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属于拟人,“猛撼着猛撼着猛撼着”是反复,起突出强调作用,而不是构成排比句。答案A修辞(45分钟51

8、分)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互文。A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选B。答案B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

9、借代、夸张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答案B3.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解析除A项的“飘”与“花香”是正常搭配的动宾关系之外,B、C、D三项的后半句中动词与宾语之间却是一种特殊的搭配,这是一种叫作“拈连”的修辞手法,即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答案A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

10、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园林桥梁寺庙宅第B.园林寺庙桥梁宅第C.宅第园林寺庙园林D.宅第寺庙桥梁园林解析本题考查对联。题干“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主要从对联内容入手选择,由“堂里”“阶前”,“莲座”“施法雨慈航普渡”,“行轮无阻便通商”,“石林”“嘉木葱茏”“台榭”,可以知道答案为D。答案D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3分)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

11、联:_A.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 B.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 D.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解析对联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符合押韵要求的对偶句,所以对联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押韵,符合平仄标准;二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一样;三意思相关,符合这些条件就是D项。答案D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明其特点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

12、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答案C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解析A项,比喻;B项,设问;C项,设问、借代;D互文。答案

13、A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3分)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解析A项,“进步”使用反语。B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D项,没有反语。答案D9.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3分)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厨中妙手

14、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A. B. C. D.解析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答案D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利气势。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通过设问,揭

15、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解析通过对选项的理解,可以知道C选项说的“设问”修辞是错误的,应该是“反问”修辞。答案C11.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往事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解析A、C、D为比喻。B项,拟人。答案B12.为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16、”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解析注意内容、词性上的对应。例句中“壮阔”是形容词,另外D项中的“尧舜建古国文明”是主谓短语,而例句中的“洞庭凭岳阳壮阔”属于偏正结构。答案B13.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庐州月)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断桥残雪)C.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D.石楠烟斗的雾/飘向枯萎的树/沉默地对我哭诉(夜的第七章)解析C项,“未来”本是想象的、

17、难以具体感知的,此处赋予它具体的形象,因此为比喻;其他三句为拟人。答案C14.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3分)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解析A项虽有“像”这个比喻的标志词语,但这个句子找不出本体和喻体,劳动人民和母亲是同一类事物,构不成比喻句。答案A15.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灵妙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

18、B.辛亥革命党人或浴血战斗,壮烈成仁;或蔑视清廷鹰犬,从容就义。C.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D.在明媚阳光、和煦春风的洗涤下,小鸟唱起了婉转的民歌。解析A项,“有如昆仑的耸峙”。B项“清廷鹰犬”。C项,“像熨斗熨过”三项是比喻的修辞。D项,“小鸟唱起了婉转的民歌”是拟人的修辞。答案D1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目前,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对我的作品“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句、段、删去。B.嫉妒是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了自己心里。C.唱一首歌似的,人生的历程如果一直唱高调,是会累坏嗓子的。D.“这个手术我来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如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解析A项为比拟,其他三项为比喻。答案A17.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一项是()(3分)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解析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B选项两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不是比喻句。答案B-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