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99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分值比较大,得失关成败丢分警示:考场上,文言文翻译丢分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实词不落实,句子不通顺”。具体表现在答题时没有“得分点”意识,重点考查的词语翻译不准,有遗漏,句式特点翻译不到位,虚词语法作用没体现,脱离语言环境等。所以,答题时必须有得分点意识,一定要把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得满分!第1讲增强4个意识,突破翻译瓶颈传主意识圈点标画,弄清传主所言所行,理清人物、事件前后关系,确保胸中有全局语境意识上挂下联,弄清所译句子前后语境,把握语言要素,便于推测语意采分意识准确锁定关键字词,依据语境,联系教材、成语以及所学知识,准确翻译通顺意识留、换、调、删、补

2、,译完再通读,符合当今的语言习惯,通顺流畅一、传主意识弄清是谁做了什么事【阅卷反馈】据阅卷经验,考生在翻译句子的时候,由于弄不清人物、事件的关系,甚至因为不清楚古人称呼名、字的习俗,或者不习惯古人命名的奇特,导致把名字当做一般实词、虚词进行硬译,闹出笑话,因而丢分,殊为可惜!【知识点醒】古文中,传主姓名首次出现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即简称,或称官职,或称名,或称表字,或称号。由于古人名字大多单音,往往容易使考生混淆,强行翻译,导致失误。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如果不知其故,强行翻译,就会丢分。例12019全国卷(节选)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3、,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译文:_解析: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这是人名的称呼方式称官职和称姓名。了解了这些,对贾生遭受陷害的现实会有全面的认识,利于翻译句子。答案: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参考译

4、文】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二、语境意识分清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5、知识点醒】所谓内部语境,是指主要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外部语境,是指该句所在的段落或文章。翻译时,既要考虑内部语境,也要弄清这个句子所处的外部语境,才能全面理解,准确翻译。(一)利用语境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语段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常见,主谓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最常见。翻译时,有的省略部分如果不补,就会影响表达的通顺或句子的逻辑,这种情况下,语境就可以提供帮助。例2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明朝)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6、。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译文:_解析:画线句子中,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清军”,后一分句省略了“踪”的宾语或“迹”的定语“仰妻子”。答案:(清军)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很紧急,追踪(他们的)行迹直到沈通明的家。【参考译文】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通明藏匿田仰

7、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退。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都得以脱险。(二)利用语境获取“句意分”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2分的分值。如果画线句子句意晦涩难懂,我们难以破解采分点,把握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句意分。例3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

8、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沂,水陆之利,通于河北。译文:_解析:画线句子有较多理解障碍,但所译句子的后文语境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后来淮北闹饥荒,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由“旧制”和“后”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应与后文意思相反。我们可以根据前后相关的语境,推断所译句子的大意,能对译的对译,不能对译的根据语境表述大体意思,这样也能得分

9、。答案: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商贩不能通商。淮南闹饥荒,他请求到淮北买粮。【参考译文】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做官。”曹芝很赏识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以他为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进粮食。以后淮北百姓发生饥荒,他又请求允许淮南买进粮食,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北。(三)

10、利用语境突破难点词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难点字词攻克,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例4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以治干称。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

11、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译文:_解析:画线句有两个难点词“清洁”“剧职”。“清洁”很明显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直接按现代汉语翻译,根据前文语境“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推断,“清洁”为“清正廉洁”之义;而“剧职”通过前文“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后文“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推断,“剧”为“繁重”之义,“职”为“职务、任务、工作”之义,“剧职”译为“繁重的任务”。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答案:高祖赞赏他清正廉洁,特别礼待他。每次朝见,他都请求承担繁重的任务来为朝廷效力。【参考译文】孙谦,字长逊,是

12、东莞莒县人,他以处理事务得当见称,齐高帝建元初,他担任宁朔将军、钱塘令,他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烦杂的事务,以至狱中没有等待判决的囚犯。到他离职时,百姓以他在职时不受百姓的礼物,装载缣帛等物追着要送给他,但他一无所受。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车棚居住。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年龄已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起先,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他来到后,遂不见老虎的痕迹。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又出来伤害居民。孙谦担任郡县官时,经常勤于劝说百姓进行耕作养蚕,务于使地尽其利,因此,收入常比邻境为多。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赞赏

13、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朕使用卿的智慧,而不再使用卿的气力。”三、采分意识锁定关键实词、虚词、句式【阅卷反馈】高考句子翻译评分标准:(1)关键字词得分:3分;(2)句子大意基本通顺:2分。很多考生没有采分点意识,没抓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写得多得分少,徒劳无功。【知识点醒】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常见的采分点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常见18个虚词、特殊句式。

14、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例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孙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

15、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译文:_解析:本句的采分标准:(1)不吾索:宾语前置;(2)面:当面;(3)庶或:或许;(4)句子基本通顺,大意正确。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二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万一可以成功。【参考译文】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

16、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斥责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四、通顺意识留、换、调、删、补,译完再通读【知识点醒】翻译句子,最忌硬译。如果其中出现不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法规范的词语搭配、语法错误问题,就要根据一轮复习所学的“留、换、调、删、补”等翻译技巧,译完再通读一遍,使句子通顺。例6阅读下面的文段,把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译文:_解析:考查点:“爽然”,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饭吃”;“非”,表否定的判断。答案: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参考译

18、文】老人开门恭敬地迎接茂先进入,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这些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说,送茂先出去。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茂先回头看着石头,只见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而生,石头上的苔藓也严丝合缝。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后离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

19、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

20、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明史杨廷麟传)(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译文:_(2)嗣昌

21、大恚,诡荐廷麟知兵。译文:_(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译文:_(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译文:_(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译文:_解析:(1)“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2)“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3)“则”,表顺承;“怿”,高兴。(4)“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5)“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答案:(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3)后

22、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4)于是(杨廷麟)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参考译文】杨廷麟,字伯祥,是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在他们俩都倒

23、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这年冬天,京师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意见主张议和,希望能借机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击了他。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崇祯皇帝改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让他去象升的部队里当参谋。象升很高兴,就让廷麟到真定去转运粮饷增发兵力。不久,象升在贾庄战死。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赣州保全下来。唐王亲撰命令加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

24、与廷麟商议大举起兵。于是(杨廷麟)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九月,大清兵驻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将徐必达战败后,这边廷麟、同升乘机收复了吉安、临江。唐王于是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给他尚方宝剑,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达战败后投河自杀。正好广东的援兵到来,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峡江。后来万元吉来到赣州。十二月,同升死了。三年正月,廷麟亲赴赣州,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廷麟得知唐王将从汀州来赣州,打算前往迎接,让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元吉退保赣州。八月,官兵的水军战败,援兵全部溃退了。到汀州发生兵变时,赣州之

25、围已经有半年了,在城墙上防守的士兵都泄了气。十月四日,大清部队强力登城。廷麟指挥部队作战,时间长了,招架不住,败退回城西,跳河自杀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由页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由页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26、)译文:_答案: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考查点:偏义复词“恩雠”“生死”及“复”“临事”等的翻译)【参考译文】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由页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由页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

27、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第2讲规避文言文翻译6大丢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全国卷一个综合考查文言积累、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阅读思辨能力的重点题型,分值大,出错多。根据阅卷反馈,考生在翻译时容易出现6大失误点,造成失分,殊为可惜。下面一一分解,强化矫正。丢分点一以今律古,不伦不类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例1(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考场答卷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

28、贫寒的百姓,召集逃亡的人,民心渐渐安定。失分评析“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我的答案 _答案: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例2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后汉书赵壹传)考场答卷袁逢就收紧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方的事,非常高兴。失分评析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

29、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我的答案 _答案: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总结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非常”“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

30、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有严谨的态度,碰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考,勤翻书;二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概率将大为降低。丢分点二表达无据,错解原意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意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无据。考生考场上丢分大概有四种情形。(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例3(吴遵路)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考场答卷(吴遵路)又将本郡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等待灾年。失分评析“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

31、思确实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我的答案 _答案:(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总结译文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二)不知句读而“串译”例4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考场答卷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都是宰相,吕夷简很不喜欢。失分评析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安错

32、了对象。我的答案 _答案: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欢的人。总结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时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三)不看结构而“横译”例5(吴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考场答卷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为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关进工部监狱,被降为洪州知州。失分评析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

33、步亦趋。我的答案 _答案:(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总结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做一点语法分析。(四)不辨词语而“曲译”例6(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北齐书卷四二)考场答卷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只有他的学生藜藿和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探问他,和他交往。失分评析译文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我的答案 _答案: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

34、,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总结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结构、意义、色彩等,是正确译文必不可少的准备。丢分点三语境不合,自相矛盾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利;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以下两例。例7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晋书山涛传)考场答卷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气量狭小,清高不同一般。失分评析译者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介然不群”应该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该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

35、断裂。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我的答案 _答案: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年少时就有度量,意志坚定,卓然不群。例8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隋书卷四十一苏威)考场答卷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由于国家财力不够,制定了征税的法律,颇受称道推重。失分评析既然是在“国用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征税之法,按常情理解,应该是课以重税之法,这样的法令可能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但绝不会受到大多数的百姓的欢迎,所以,将“颇称为重”译为“颇受称道推重”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如果“颇称为重”是“颇受称道推重”的意

36、思,那么,通常的表达是“颇为称重”而非“颇称为重”。基于这样的推断,我们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译文。“颇称为重”正确意思是“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我的答案 _答案: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由于国家财力不够,制定了征税的法律,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总结上述两例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获得的警示是: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反对割裂语境。具体操作时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丢分点四文白夹杂,简古不通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未翻译,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例9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兵器备不虞。使

37、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考场答卷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失分评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混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中的“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这样阅卷老师就会觉得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我的答案 _答案: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总结在翻译时,一定要一一对译,尽量将文言句子中的每个字都拆解成现代汉语的词语,这样就减少了个别词语未翻译或语句翻译不彻底的现象。比如上面

38、的“置”解释成双音节词语“丢下”;“至行”为双音节词语,每个字均解释成双音节词语,即“崇高”(至)、“德行”(行)。丢分点五该补不补,句意含糊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例10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考场答卷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被召见,于是受到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吴汉被封为广平侯。失分评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都没有补出,语意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是被皇帝召见。另外,“封汉为广平侯”一句,明显主语是“皇帝”,因此最

39、好翻译成“(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我的答案 _答案:吴汉为人质朴、厚道,不善言辞,等到被(刘秀)召见,就被刘秀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刘秀)封吴汉为广平侯。总结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省略句式,一个句子在翻译时务必关注是否省略了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按照现代汉语基本句子成分来审查。另外,一旦确定有省略成分,一定要补充出来,并且要将补充的内容用小括号圈起来,这样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补充的成分。丢分点六该调不调,语序颠倒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否则,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会影响句意的理解。例11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40、。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隋书循吏)考场答卷彦光没有定罪,带他到州立学校,让他观看孔子庙(图像)。失分评析“彦光弗之罪”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提前宾语调到宾语的位置;“令观于孔子庙”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提前。只有这样做,翻译出来的句子才符合语法规范,表达的意思才明确、清楚、流畅。我的答案 _答案:梁彦光不降罪于他,带领他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里面观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调露初,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见所对,称天下无双。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

41、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时颜真卿奉使淮西为李希烈所拘,荐疏奏曰:“真卿受命之后,不宿于家,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真卿逮事四朝,为国元老,忠直孝友,羽仪王室。行年八十,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钩戟之下,不知悲翁何以堪此!”卢杞持之,不报。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擢左拾遗。诏复用杞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咸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方裴

42、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擢荐工部侍郎,为吊祭使。反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荐三使绝域,占对详辩。顺宗立,讯至,赠礼部尚书,谥曰宪。荐自拾遗至侍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所著书百余篇。(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六)【注】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后公然反唐。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被缢杀。卢杞,唐朝宰相、奸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

43、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B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C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D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解析:解说见译文。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创“颜体”楷书,端庄秀丽,潇洒飘逸,对后世影响很大。B“亲郊”指帝王亲自到郊外祭祀天地。“三岁一亲郊”的制度肇端于秦,宋代趋于稳定。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多以竹为竿,上面缀以旄牛尾。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忠武”。解析:“端庄秀丽,潇洒飘逸”错,应为“端庄雄伟,气势遒劲”。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荐的祖父张鷟,早惠绝伦,进士考试的对答,被称天下无双。张荐也聪敏有才,通晓左传等,李涵曾上表推荐说其才可任史官。B颜真卿出使被拘,张荐仗义上疏,陈说真卿是四朝元老,品德高尚,年近八十,遭囚受辱,企望皇帝施以援手,奏疏却被卢杞扣压。C朱泚反叛平定之后,张荐被提拔为左拾遗,他与陈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