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449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吉县职业中学教学案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 新授 课时 3 课时主备人 刘慧珍 审核人 授课时间预习案【学习目标及学法指导】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学习重难点】1层层深入,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2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材助读】阅读课文、导读和练习册的内容。【预习自测】一、知识链接1、作家: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

2、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孟子简介:宋代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称“四书” 。 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 公孙丑 腾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与论语一样,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 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孟子散文的艺

3、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3、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 ,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 ”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反对“霸道” “虐政” ,主张当权者都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4、” 。用仁义治天下。这样两人第一次见面便想孟子那里寻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许多意义。两人第二次会面是池沼旁边。梁惠王看着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才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的交谈。 4、孟子思想主张:(1)性善论:孟

5、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2)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 ,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3)政治及经济方面: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 ,还具体地提出了

6、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但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5、解题:“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 ,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 “焉” “耳” “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 “于” ,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之” ,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6、孟子名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11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3尽信书,不如无书。14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1】 、注音: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谨庠( )序之教养生丧( )

8、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 )有饿莩( )2、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文章记述的是 和 的对话,主要围绕 问题展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 ,提出 。 第二部分(第 2-4 段):议政:分析 :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第三部分(第 5-7 段):议政:解决 :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探究案【质疑探究一】(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重点字词及译文。2、研读本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 1 段(

9、2)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3)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同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4)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一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有何联系?【质疑探究二】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3“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小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质疑探究三】1.梁惠王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你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2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3“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10、,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4.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孟子的犀利、 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 3 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

11、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课文小结】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问题集】 教师反思/学生收获栏学生姓名: 完成情况:A B C D 授课教师:

12、参考答案:自主学习板块 明确:(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民不加多”之疑;“民不加多”之因;“民不加多”的措施。【质疑探究一】2、 (2)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我的百姓为什么没有更增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3)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13、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4)进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5)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质疑探究二】1.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

14、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2 (1)王道之始: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2)王道之成: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3.(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

15、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

16、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脉相承的。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4课文中孟子的理

17、想政治有两层: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质疑探究三】1.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2.A、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 ,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 “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

18、。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B、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3.(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 ,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

19、 “不竭” ,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3) “检” “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 ,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文学常识总结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同“毋”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 “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只是 不过)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 救

20、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 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5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 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地说 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之以桑 之:代词代 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以:介词,按照词类活用1河内凶 (凶:形作动,遭荒年) 2

2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作动,吃)9请以战喻 (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例装句A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C省略句何也 省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非我也,岁也 省谓词“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拓展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