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同文化教学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二、能力目标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三、德育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1、 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
2、,提取精要。2、 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氛围。3、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果。4、 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计划:2 课时预习提纲:1、 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2、 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 、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2) 、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 、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教学过程:
3、一、导入新课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二、展开教学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1、题解什么是文化?(出示多媒体课件)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
4、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从狭义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课件)北京的胡同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是哪个阶层的文化?大家以预习过课文,请文中找出来。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学生答:“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第五段】 )很好,那么北京胡同文化就是(生答: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 )2、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第一部分(1 一 5) 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 一 12) 胡同文化的特征。第三部分(13 一 15)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3、第一部分,即第
5、 1 到第 5 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 1 到第 4 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补充:“胡同有宽有窄。胡同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补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总结: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最后总结:(出示课件)胡同
6、的特点:(1) 、布局:方正(2) 、取名:奇(3) 、数量:多(4) 、环境:静4、第二部分,即第 6 到第 12 自然段大家已经知道这部分阐述的是胡同文化。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生答:封闭、安逸、悠闲)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胡同文化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一看。第六自然段讲“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那这一段讲的是胡同里的人的什么观念?(生答:居住观念。 )第七自然段讲“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从这些可看出,本段讲的是(生答:交往观念。 )第八自然
7、段讲“北京人易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 ,有“窝头” 、 “大腌萝卜” 、 “米虾皮熬白菜”等就知足了。那么本段讲的是胡同文化的什么文化?(生答:饮食文化。 )第九自然段讲“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北京“闹学生” 、“过学生” ,却“与他们无关” 。那这些讲的又是什么呢?(生答:胡同里的人的处世态度。 )第十到十二自然段阐释的是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者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胡同文化的“忍”的呢?(生答: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件小事,打嘴巴事件。 )那么从以上的这些总结,可知道胡同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出示课件)胡同文化:(1)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居住观念(2) 、独
8、门独院,过往不多交往观念(3)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饮食文化(4)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处世态度(5) 、精义“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课文第六段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胡同文化五方面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其“封闭”的?(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北京人的窝既不是“金窝”,也不是“银窝”,房屋大都很旧,甚至还经常坍塌。然而他们却不忍割舍。那是因为他们世代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所以才不愿搬,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亦会是固步自封。如此思想,是保守的、落后的,是封闭的。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独门独院是很安静,但也不利于交通,不利于交往。“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但是
9、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从这两句可看到,他们的处街坊,只是一种表层的来往,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封闭的。(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北京人对饮食要求不高,追求一种自在。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 ”“哪儿也比不上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 ”悠闲中的那份得意劲,以及“ 大白菜文化”这种唯我独尊优越感,另外保守深处天子脚下什么美味没吃过的狂妄。这也是一种封闭的态度。(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常有学生运动”,但“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表现,因而他们是封闭的。(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忍”作
10、为北京人的生存法则,使其能够安然度过各种风浪,笑看风云变幻而安然高卧。然而又造成其逆来顺受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胡同里的人还是照样干嘛干嘛,“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亦是一种封闭的状态。5、第三部分,即第 13 到第 15 自然段全班朗读最后三段,品味其中的语言,并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全班朗读最后三段。 )(一) 、对胡同文化:(出示课件)(1) 、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2) 、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忍”的消极意义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
11、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二) 、对胡同文化的没落:(出示课件)(1) 、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
12、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 、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6、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三、课堂小结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