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7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 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 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 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

2、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所以分封制就不能体现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B错误。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点睛】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含义:周王将一定的土

3、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臣属、先代贵族,广建子国,以拱卫王室的一种政治制度。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现述职。评价: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弊: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巩固中央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A. 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B. 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 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D. 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

4、,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点睛】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

5、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A. 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 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 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柳宗元强调的郡县制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强调郡县制的优点,无法体现C的内容,C错误。汉初实行的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与齐国之乱没有必然性,D错误。【点睛】郡县制(1)由来及演变: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

6、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2)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一种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 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

7、明礼乐制度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 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 皇帝独尊B. 皇位世袭C. 君权神授D. 皇权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

8、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6.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 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9、B. 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C. 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 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A. 可以用

10、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8.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A. 汉

11、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 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 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 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地位相对低下。汉武帝时期,尚书享有决策权,“司法审判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说明尚书权力日渐增大,牵制了廷尉的司法权,就使君权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仅一项制度不能得出秦汉政治制度缺乏传承的结论,B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尚书权力和地位迅速上升,不能表明“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D错误。9.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

12、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 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

13、误。【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10.唐太宗曾要求查看起居注(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却遭到史官褚遂良的拒绝,太宗只好做罢。据此可知A.

14、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B. 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 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D. 古代官僚在行使职权时有一定的自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起居注是“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但是不准皇帝看,正因为不能看,皇帝大都放心不下,担心自己有什么不良言行被载入史册,坏了一世英名,生怕将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对自己的行动就有所顾忌。所以说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正确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内容,排除A。起居注创作必然带有史官的主观选择,只能部分客观地反映君主的言行,故C错误。褚遂良拒绝了唐太宗看起居注的要求,是史官的职责,不能说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

15、性,故D错误。11.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 加强专制皇权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划分原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在统治区域内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做法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犬牙交错”原则造成同一行政内的较大差

16、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政体发展,不是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排除B。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专制皇权,C错误。12.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A. 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 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 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讲述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在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的功能,故A正确。材料反映唐朝时期科举,与B时间不符,B错误。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

17、这个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D错误。13.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 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C. 杜绝了地方的吏治腐败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反映了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能,有利于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答案为D。材料显示考查地方官员,不能显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A错误。材料是考察地方官,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错误。对地方官员考察,可以

18、治理地方吏治的腐败,但是不能杜绝,故C错误。【点睛】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14.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

19、代内阁A. 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 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C. 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D. 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权力较小,到“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取得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利,说明“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正确答案为C。“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不符合历史史实,故而排除A、B。随着内阁宰辅权力变大,势必危及皇权,其间矛盾必然激化,D错误。【点睛】内阁制及内阁首辅的产生,源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丞相的废除,也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 例如,明世宗有意识地整顿内阁人员和完善内阁制,提高大学士的地位和权力,尤其

20、是强化内阁中位居首席者的地位,其目的在于使内阁能在自己身体欠佳又难以信任宦官的情况下,有效发挥辅政作用,更好地为君权服务。另一方面,控制首辅,便控制了内阁,也就能将阁权限制在君权许可的范围之内。15.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 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 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決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

21、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故排除D【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

22、的统治工具。16.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A. 地处内廷位高权重B. 跪受笔录奉旨承办C.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D. 参与政务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详解】由“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由“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大臣无決策权,跪受笔录奉旨承办,故B项正确。地处内廷位高权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是其特点之一,但是与题目材料不符,C排除。从材料看军机处起初只参与处理

23、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议论军国大计,审理大案等,所以D排除。17.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置在市政广场西侧执政官官邸的巴塞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这一做法有利于A. 宣扬天赋人权的理念B. 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 维护奴隶制贵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天赋人权的理念,故排除A。将改革的方案写在公共场所不能表现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排除B。 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故排除D项。18

24、.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A. 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B. 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C. 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D. 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集体色彩;从材料中“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主权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城邦的集体性并

25、没有削弱公民的个人独立性,排除;C项,雅典的和平环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古希腊各城邦并非全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19.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 人民主权遭到破坏C. 城邦体制逐渐衰落D. 急需建立精英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在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26、和勿用,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城邦体制逐渐衰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直接民主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急需建立精英政治”,D错误。【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即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公民或公民集体参与民主往往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20.十二铜表法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

27、欠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者杀掉;死者的丧服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的号哭。上述规定表明古罗马A. 贫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 统治者通过法律制衡社会各阶层C. 注重通过伦理道德来调解社会生活D. 通过法律来规范和调解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可知在当时的罗马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争斗。故A项错误。“统治者通过法律制衡社会各阶层”与材料内容不相符,B错误。十二铜表法显然是通过法律来调节社会生活,而非伦理道德所以C错误。21.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

28、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A. 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B. 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C. 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D. 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对其他国家关于妇女地位的立法具有借鉴作用,可见是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故正确答案为A。材料讲的是妇女问题,与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不相符,B错误。材料中只讲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没有体现是否有效,排除C。“充分体现法律

29、的公正性原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22.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作了精辟的界定,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撰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表明罗马法学家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主导创立并积极完善罗马法C. 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D. 积极参与罗马法的普及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罗马法学家积极从事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积极参加司法实践活动,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的内容都不是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均不能选。23.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

30、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尚未确立B. “责任内阁制”政府遭遇重创C. 国王有责任平息党派政治危机D. 君主立宪政体需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心是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自己国王的地位培植亲信,干预政治,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情况下的王权滥用,说明君主立宪政体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即已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原则,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政府遭遇重创,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王有责任平息党派政治危机,排除C

31、。24.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改革法案的颁布A. 保障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B. 使无产阶级获得了普选权C. 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D. 使君主立宪政体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认为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可知其结果是对传统贵族的进一步打击,保障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权利,正确答案为A项;从材料“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可知道获得选举权的是资产阶级,故B错误。 工业革命发生的政

32、治前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使君主立宪政体发展完善并不是一个改革方案所能完成的,D错误。25.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材料意在说明“光荣革命”A. 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B. 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 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D. 推动了英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说明光荣革命为英国近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推动英国的

33、历史发展进程,正确答案为D。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所以A、B错误。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以偏概全,C错误。26.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A. 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B. 建立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C. 创造民主和正义的共和政体D. 抛弃邦联体制的所有内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

34、可知是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原则,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正义的信息,C错误。材料就是建立联邦体制,显然D错误。【点睛】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当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护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运转之中2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必要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更清楚的了解真正的国

35、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意在说明A. 间接民主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B. 代议制民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精英治国可有效避免暴政的出现D. 国家实施代议制民主的可能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可以看出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精英治国可有效避免暴政的出现”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代议制的优点,而不是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故D项错误28.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政府之文官,受叛国罪、

36、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之弹劾与定谳,应受免职处分。”这表明1787年宪法A. 规定所有官员都由民选产生B. 强调对官员经济犯罪的监督C. 注重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D.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对自总统到官员,犯罪就要免职处理可知,宪法强调对包括总统在内的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故正确答案为C。“规定所有官员都由民选产生”显然与史实不符,A错误。“强调对官员经济犯罪的监督”与材料相比显得片面,B错误。材料意思是对总统等犯罪后的处理,并没有体现总统行政权受限制,D错误。29.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

37、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C.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D. 没有经历过革命的熏陶【答案】B【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故选B。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A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D项错误。30.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

38、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A. 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B.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C. 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 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就意味着共和派与保皇派矛盾的基本解决,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培养科学理性人才”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以看到费里这一做法减小了教会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并不能消除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中的“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这一内容可知,费里这一

39、做法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成果,故选D。31.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A. 帝国会议的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B.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C.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D. 力图确立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结构示意图看出:皇帝是权力的中心,皇帝任命宰相掌握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并且领导联邦议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1871年宪法表明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民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所以A错误。187

40、1年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B与制度相矛盾,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点睛】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特点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局限性: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2.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

41、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A属于选举;B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3题2分,34题15分,35题15分)

42、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史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史的贪腐和不法行为。摘

43、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之宪法史观察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朝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

44、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监察机构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违法与各种不良行为等)。原因:中国幅员辽阔,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封建统治机制易产生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封建君主不断强化专制统治。(2)不同之处:形成以议会监察为核心、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监控规程更为完善;监督渠道多元化。认识:监察体制建设要注意多

45、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民众的监督意识;注意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解析】【详解】(1)特点:本题根据材料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发展、监察机构、监察对象、监察范围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原因:再从国土面积、官吏贪腐、封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容易产生腐败,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等方面说明监察发展和形成的原因。(2)不同:从材料“议会监察,是西方

46、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可以总结出形成以议会监察为核心、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监控规程更为完善。认识:从“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这些方面看到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注重加强教育等方式方法来回答。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

47、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坏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打击的对象。商鞅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秦于授田征役中则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材料二 秦的分户政策量带有暴力强制性,但却是建立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投田制基融之上的。成年男子分居立户,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份地,这使使个体小家庭获得了独立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并由此形成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一一一个体小农经济上述材料皆满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家庭形式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商鞅变法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家庭形式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