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9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50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1.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始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制度与商代的继承制度相比,其进步性主要体现为A. 实现了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化B. 有利于维护王权和政治的稳定性C. 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D. 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答案】B【解析】【详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继承制度有利于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和财产继承引起纷争,有利于维护王权和政治的稳定性,故B正确;商代、周代都有

2、继承制度,无法体现周代比商代继承制度的进步性,排除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无法体现周代比商代继承制度的进步性,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2.秦朝县级以上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享受俸禄,不能世袭;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这些举措A. 分割了地方官员的执政权力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巩固了国家机构的政治形态D. 确保了皇帝执掌军政大权【答案】B【解析】【详解】皇帝直接任免县级以上官吏,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下表为史籍记载的有关汉初诸侯国的一些情

3、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记述出处(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景帝中五年,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A. 单郡县制取代了郡国并行制B. 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分化严重C.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分化严重,排除B;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论古代某选拔人才的制度时说:此即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此观点主要反映了该制度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提高了官员的社会责任意识C. 官位世袭不利于社会稳定D. 有利于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体现了不论门第出身、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有利于国家公平选拔人才,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公平选拔人才与提高了官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关,排除B;“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体现了不论门第出身、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并非官位世袭,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5.下列为“东方圣城”曲阜部分时期的演革:薛郡鲁县鲁国鲁县中书省东平路曲阜县山东布政司曲阜县,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 秦朝东汉宋朝明朝B. 秦朝西汉元朝明朝C. 隋朝五代元朝清朝D. 唐朝一宋朝一元朝一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排除CD;元朝设立行省,故A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设立行省,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故B正确。6.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A. 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

6、. 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D.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7.梭伦说:“对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及其顺从。各种欲望一得到满足,就会产生非分之想,当大量财富落到那些没有足够智慧的人手中,尤其如此。”为此,梭伦规定雅典公民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可以平均分配城邦土地C. 均可参加公民大会D. 按照财产等级分享政治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规定按照财

7、产等级分享政治权益,满足了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的愿望,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当今世界有两大法系:一支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另一支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罗马法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3世纪;英美法系则形成于18世纪。关于这两大法系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法律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B.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 严格的成文法和先进的理念D. 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深邃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1至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法律不断完善,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英美法系

8、形成,故A正确;B不符合罗马法,排除;英国不是成文法,排除C;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梭伦改革废除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担保和抵押、释放因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公元前4世纪,罗马法废除债务奴隶制。两者的共同影响不包括A. 调整了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B. 扩大了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C. 走上了掠夺和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D.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内部最主要的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时期和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梭伦、罗马法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共同影响,不符合题意

9、,排除。10.据记载:1778年夏,伊萨克巴雷要求议会设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府开支,国王和政府无可奈何:1779年,罗金厄姆等在上院攻击“恩賜制”,要求削减国王年金;翌年4月,下院议员丹宁削弱王权的提案以18票在下院通过,国王及其亲近展惊,但无法报复。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国王日渐成为众矢之的B. 责任内阁制己初步形成C. 上下两院差别基本消失D. 国王政治权力不断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英国议会不断削弱国王的权力,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言过其实,排除;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1.1968年,美国独立党候选人乔治华莱

10、士获得了全部选票的13.5%;1924年,进步党候选人罗伯特拉福莱特吸引了参加投票的选民票数的1/6;1964年,有六个小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其中包括有史以来第一个参加总统竞选的黑人。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 美国两党制外其他政党均不能合法存在B. 美国历史上共出现过八个政党C. 奥巴马并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D. 美国作为多党制国家政治包容【答案】D【解析】【详解】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并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C错误;材料表明多党派都可以参加总统选举,说明美国多党制的政治包容性,故D正确。12.有学者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保障统治阶级政治特权

11、的前提下,迎合历史发展潮流,增加了一些“现代”色彩。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A. 确立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度B. 建立了宰相对议会负责制C. 规定帝国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D. 赋予了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宰相对议会负责,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宰相对皇帝负责,AB错误;德国帝国议会权力较小,C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主义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赋予了广大人民的选举权,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故D正确。13.英国1833年工厂法规定:1317岁的少年工入工作时限为12小时,912岁的童工为8小时;1847年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童工使用也大受限制。下列

12、关于上述现象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 它是权力机构出于人道考虑的结果B. 它是经济发展带动民主政治的结果C. 它是适应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结果D. 它是英国工人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47年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童工使用也大受限制”可知,英国通过法律减少了工作时间,保护儿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减少工作时间、保护童工并非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4.如在古罗马一样,立宪者们认为,制与君主制是相对的。但是并不仅仅是反对世袭统治、或是反对贵族头衔或是阶级等级制

13、。对于立宪者而言,与在古罗马一样,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据题干分析,题干中处填充的词语是A. 民主B. 立宪C. 共和D. 人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共和制和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主要形式,在古罗马,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故C正确;君主立宪制也是民主政体,创立宪法,制约君主权力,AB不符合题意,排除;共和制和君主制是相对而言的,故D错误。15.下图为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入中国年平均收数(单位:镑)。下列对图示变化描述准确的是A. 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变化很小B. 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数量最多C. 受战争和经济形态双重影响D. 太平天国抵制外国经济侵

14、略【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表看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制造品输入中国的数量明显增加,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数量有所下降,这是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的结果,故C正确;A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图表只有英国输入中国制造品的数据,没有其它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数量最多,排除B;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无法说明1838-1852年英国输华商品变化情况,排除D。16.“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门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文中的“界碑”是指A. 新的阶级力

15、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B. 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 传统的夷夏观念被彻底颠覆,思想解放的闸门由此打开D. 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积325年窺探之后”“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A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影响,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界碑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表述不准确,排除B;C“传统的夷夏观念被彻底颠覆”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16、。【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积325年窺探之后”“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影响分析解答。17.鸦片战争后,某条约规定:“夷人在自己的范围内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一权利开始被收回是在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夷人在自己的范围内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指领事裁判权,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领事裁判权被取消,故D正确;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夷人在自己的范围内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结合所学领事裁判权的含义和被废除的史实分析解答。18.有学者

17、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主要是A.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B. 颁布了资政新篇C. 担负起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最早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故C正确;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太平天国爆发于1851年,无法体现新旧交替,排除A;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全面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结合所学民主革命的任务分析

18、解答。19.甲午战后,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发展对俄外交,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该条约规定:“日本如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这条约的实际影响是A. 形成了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B. 加强了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和地位C. 达到了阻止日本在中国东北扩张的目的D. 使日俄在分割中国东北的问题上达成妥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条约目的主要是抵制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却加强了俄国在远东的力量,故B正确;A是材料的表面信息,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实质,

19、排除;以后,日本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俄签订旨在抵制日本在远东地区扩张的条约,并非日俄达成的妥协,排除D。2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的东南保护约款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 使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增强B. 加强了外国对淸朝中央政府的控制C. 地方督抚权力下降,清廷威信上升D. 有利于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安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

20、民产业为主”可知,东南保护约款有利于保障长江及苏、杭内地的稳定和中外商民的财产安全,故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增强,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与东南各省总督签订互保条约,与清朝政府无关,排除B;东南互保反映了清政府的威信下降,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1.武昌起义依靠的力量是湖北新军,这支军队是南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1905年,张之洞招募的96名新军士兵中,“就有12个禀生、24个秀才”。这说明A. 新军从一开始便是倾向革命的队伍B. 较高的文化素质决定了

21、新军战斗力较强C. 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D. 湖北新军是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张之洞招募的96名新军士兵中,就有12个禀生、24个秀才”可知,湖北新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有利于新军接受新思想,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不能说明战斗力强,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只能反映湖北新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无法体现湖北新军是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张之洞招募的96名新军士兵中,就有12个禀生、24个秀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2.“这次革命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迅速变迁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

22、度和民众参政积极性远非性和革命可比它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下列口号与这次革命直接相关的是A.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B. “统一政府建设万岁!国民革命成功万岁!中国人民自由解放万岁!”C.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政积极性远非辛亥革命可比”,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比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统一,故B正确;A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主要是反帝爱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是抗

23、日战争时期的口号,与建立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无关,排除A;D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政积极性远非性和革命可比”,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政积极性远非辛亥革命可比”,联系所学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23.八路军干部刘荣曾在日记中写道:“时年秋,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才知道还有东洋鬼子,侵占咱们东北三省,先生说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好救咱们的国家。我就很努力地学习,每学期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这可以佐证当时A.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融合B. 抗日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启蒙C. 抗战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D.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

24、策成效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好救咱们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开始,材料表明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中国人民族舞意识增强,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材料只是刘荣个人的认识,无法体现“共识”,排除C;1935年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4.据史枓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材料旨在说明A.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C. 中共在

25、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D.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也做出了巨大牺牲,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共合作,排除B;材料没有共产党抗战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联系所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史实分析解答。25.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陝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

26、军事行动发生在A. 战略防御阶段B. 战略相持阶段C. 战略反攻阶段D. 战略决战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进行重点进攻,造成中原地区力量空虚,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展了战略反攻,故C正确;共产党利用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进行战略进攻的时机,发动了战略反攻,故AB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陝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的史实分析解答。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三大题,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

27、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三公是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尊称,是辅助天子的大臣秦统一天下,立百官之职,以“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已贰于相。”但丞相、御史大夫不能说是并列的三公,因为御史大夫虽是副相,但其地位与丞相相差甚远。西汉成帝续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丞相及太尉并列。这时御史大夫才在正位列三公,而三公至此亦正式成为法定的官名。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以内朝前推的外朝的权力,丞相权力遭到削弱,到了成帝改为三公制,丞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代替了,丞相的权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到了东汉,仍行三公制,但是东汉的三公并无实权,其爵高禄厚在名义上还分别统

28、领九卿,每公辖二卿,但实际上国家大事多由皇帝的进程尚书办理。摘编自马永顺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制三公九卿制材料二: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材料三:1719世纪,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到两汉“三公”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新

29、体制确立标志是什么?分析美国是如何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对你有何启示?【答案】(1)趋势:三公的权力和地位在不断地削弱和下降。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分散三公权力;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2)确立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措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既分立又相互制衡;实行两党政治;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参众两院制衡;依法行政等。(3)特点:都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民主原则;间接民主;分权制衡;法律至上;政党政治等。启示:结合国情,解

30、决好制度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妥协是保证代议制实践的重要方式。【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春秋战国时,三公是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尊称”“东汉的三公并无实权”可知,三公的权力和地位在不断地削弱和下降。根据“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以内朝前推的外朝的权力,丞相权力遭到削弱”得出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分散三公权力,根据“丞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得出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2)确立标志: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措施: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以及美国的民主制度分析回答,即:实行立法、司法、行政既分立又相互制衡、两党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参众两

31、院制衡等。(3)特点: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都有代表民意的议会、民主原则,都实行间接民主、分权制衡、法律至上等。启示:可从符合国情、制度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解答。27.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立接影响人类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梭伦改革前,雅典平民没有资格担任何官职,决定了如果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社会冲突,平民中不可能出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物。另外,由于公民大会不经常召开,政事由贵族控制,平民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利平民也不可能到执政的贵族中去寻找领袖在雅典的政坛上,只有梭伦的声望呈上升态势,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就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维护雅典公民队伍的稳定与团结来说

32、,梭伦的改革是成功的,公元前6世纪雅典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民人口的不断增长清楚地证明了这。但就其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如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避免僭主政治等目的来说,改革并不成功。从材料中提取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答案】示例:(仅供参考)梭伦改革既是成功的但又有不足成功:梭伦改革颁布了“解负令”,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恢复公民大会和设立四百人会议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不足: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政治体制,导致

33、后来僭主政治的出现;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下层民众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总之,梭伦改革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民主政治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析】【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根据“就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维护雅典公民队伍的稳定与团结来说,梭伦的改革是成功的,公元前6世纪雅典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民人口的不断增长清楚地证明了这。但就其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如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避免僭主政治等目的来说,改革并不成功”,提出观点,如:梭伦改革既是成功的但又有不足。然后,

34、联系所学梭伦改革的内容和评价进行论述。成功:可从梭伦改革促进社会稳定,促进雅典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等角度论述。不足:导致后来僭主政治的出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说明梭伦改革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也存在局限性。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吴道子(约公元686一760年)又名道玄。对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长于宗教题材的变相人物的描绘;在传统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

35、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的晕染法(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更富立体感。吴道子以轻盈飘逸的“吴带当风”的风格独步唐代画苑,他的画代表了古代绘画史上的重大成就,后人推崇他为“画圣”,民间画工也尊其为“祖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道子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道子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艺术特点:山水人物画造诣高;擅长宗教体裁的变相人物的描绘;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画作富有立体感;画风轻盈飘逸等。(2)历史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传统绘画发展的影响;吴道子的个人

36、素养等。【解析】【详解】(1)艺术特点:根据“对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得出山水人物画造诣高;根据“吴道子长于宗教题材的变相人物的描绘”得出擅长宗教体裁的变相人物的描绘;根据“在传统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得出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根据“使画更富立体感”得出画作富有立体感;根据“吴道子以轻盈飘逸的吴带当风的风格独步唐代画苑”得出画风轻盈飘逸等。(2)历史背景:联系所学吴道子生活的唐朝的时代特征,可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等分析解答,根据“在传统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得出传统绘画发展的影响,还可从吴道子的个人素养等角度分析总结。 -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