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456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

2、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年以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A. 英国和美国 B. 法国和德国 C. 英国和德国 D. 美国和日本2从图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 20世纪初的世界已连成一个整体B. 20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 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D.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3“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日德兰海战 D. 索姆河战役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

3、:“德国政府现在所实施的潜艇战,是对所有爱好和平国家所发出的战争宣言。我们现在已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借此夸大国家实力,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这个演说( )A. 反映了欧美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 维护了协约国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世界和平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一战后的中国跻身强国行列A. B. C. D. 6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

4、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C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一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7与下面两幅地图变化有关的战争是( )A. 普法战争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苏德战争D. 第二次世界大战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其“转折”表现为( )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出现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A. B. C. D. 9帕尔默

5、在现代世界史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材料反映了( )A. 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B. 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C. 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 D. 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B. 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C.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D.

6、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联合国成立1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承认土耳其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放弃海外殖民地支付巨额赔款A. B. C. D. 12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A. 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B. 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C. 极力维护英日同盟 D. 加强与美

7、日的友好合作13“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上述内容发生于( )A. 巴黎和会期间 B. 华盛顿会议期间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二战后初期14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 )A. 裁军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国际合作15下列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它们(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大西洋会晤1942年元

8、旦26国华盛顿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 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 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A. B. C. D. 1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是以国内斗争来解决问题,还是以国家之间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议题。最终,这些问题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演习”。这个国家是( )A. 德国 B. 西班牙C. 波兰 D. 捷克斯洛伐克17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20世纪3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

9、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德国吞并奥地利18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 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 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C.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D. 促使美英首脑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19“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 )A. 1939年 B. 1940C. 1941年 D. 1942年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10、的过程中,1943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这一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途岛海战A. B. C. D. 21“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达成上述( )决议的国际会议位于右图中A. B. C. D. 22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A. 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 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C. 后者模糊了正义与

11、非正义的差别 D. 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23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 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 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 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 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24“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 )A. 美国的霸权主义 B. 世界的多极化C. 世界和平的力量 D.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25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是我们学习和

12、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共同点是( )体系包含有损中国主权的内容 惩治了法西斯战犯会议体现了各大国的意志 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A. B. C. D. 26“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2720世纪的世界,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 帝国主义国

13、家间的争夺 B.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 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D. “冷战”局面的形成2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29在印巴分治方案中,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体现了信仰自由与平等C. 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 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30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

14、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减弱A. B. C. D. 31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A. 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B.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C. 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D. 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32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大气污染 艾滋病祸及儿童

15、南斯拉夫难民A.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 消除贫富差距C. 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 消灭霸权主义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1)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

16、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这次首脑会晤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2)材料二中“三国首脑会谈”指哪一历史事件?此时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用史实说明其变化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34如何处置战败国的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材料一 1945年11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的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进行长达10个多月的审判。法庭起诉

17、书指控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等罪行。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10月1日法庭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以上材料据人教版教材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 (2)指出纽伦堡审判的进步意义。材料二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

18、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连续宣读了9天。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其余两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材料三(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审判的特点。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价值。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材料二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

19、,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查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摘编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危机的处理等(2)根据材料概括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指出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材料

20、三 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3)根据材料指出该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4)综上,谈谈你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二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 答 案1C【解析】1914年以前英国和德国在经济领域、殖民地领域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所以“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只能是英国和德国而非英国和美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

21、,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2C【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之前欧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材料中是不能直接体现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而非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D【解析】索姆河战役属于陆战,索姆河战役中还首次使

22、用了坦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恩河战役不是是陆战的巨大转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德兰海战不是陆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具体涉及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战役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4B【解析】美国并不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美国这样说是为了掩盖参战意图,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了欧美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

23、排除;是维护了美国的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意在掩盖参战意图参加战争发战争财而非保护世界和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A【解析】中国1917年参战,所以图中照片的拍摄是应不早于1917年,劳工们从事一些后勤工作,所以的确也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而非南京国民政府,一战后的中国并未跻身强国行列,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6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总体战所提出的需

24、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反映了当时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破坏社会生产力,故A项错误。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排除。妇女进入生产部门,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影响7B【解析】两幅地图反映了奥匈帝国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等,这均是一战之后的事情,所以与变化有关的战争只能是一战而非普法战争、苏德战争、二战等选项,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属于地图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25、。8A【解析】一战引发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联也在一战后出现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也受到了美国的挑战,但科学技术得到发展不属于“转折”表现,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9D【解析】“实在是不可思议、既悲伤又恼怒”等字眼意在强调一战使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发生改变,即材料反映了战争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经济危机的问题,材料也没说国家职能的变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

26、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0B【解析】凡尔赛和约属于巴黎和会的内容,巴黎和会属于凡尔赛体系的一部分,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是并列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是并列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也是并列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D【解析】德国不得不放弃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德国并且还得支付巨额赔款,但是承认的是奥地利、匈牙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是不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2A【解析】英国的主要意图是从利益出发的,英

27、国的做法纯粹是从维持英国在亚太地区利益出发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C均不属于“主要”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属于英国的具体的做法而非做法的意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九国公约,而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制定的,所以上述内容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而非巴黎和会期间、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二战后初期等选项,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B【解析】“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为避免卷入欧洲的集体安全问题而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所以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集体安全而非裁军、

28、委任统治以及国际合作的问题,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5A【解析】通过国际会议来解决争端体现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雅尔塔会议成立维护和平的联合国反映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但上述会议并非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只有26国华盛顿会议才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16B【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体现了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被称为二战的“演习”,所以这个国家是西班牙而非德国、波

29、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7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慕尼黑会议牺牲弱小民族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反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而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但是材料不涉及反共产国际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德国吞并奥地利,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C【解析】材料反映的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卷入二战,从而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的“中立”政策早已经改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指的是中途岛海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英首脑早已会晤并发表了大西洋宪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

30、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以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1942年而非1939年、1940以及 1941年,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0A【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均是在1943年,而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1940年,中途岛海战是在1942年,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1C【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霸王战役指的是诺曼底登陆,而达成该决议的会议是德黑兰会议,而属于德黑兰所在地,所以综合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2C【解析】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叫法模

31、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即后者是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种叫法有本质上的区别,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后一种叫法不利史学研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各国的重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利益的确是应与其相应的责任责任相互联系的,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32、24D【解析】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源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变动,即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但美国的霸权主义、世界的多极化以及世界和平的力量均非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源,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5A【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均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均体现了各大国的意志,但惩治了法西斯战犯只适合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只适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6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中的“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等可知,答案为B项。27C【解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轴心国、北约和华约

33、等均是大国结盟的产物,也均威胁了世界和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只适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只适合轴心国同盟,“冷战”局面的形成只适合北约和华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8B【解析】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是受时代的影响的,即材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是有影响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并不能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历史真相,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也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

34、排除;故本题选B。29D【解析】印巴分治方案是英国人为制定的让印度分裂的产物,即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做法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未体现信仰自由与平等,也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0C【解析】海湾战争的确使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所以也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海湾战争削弱了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但海湾战争是破坏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1A【解析】材料反映安理会里大国具有否决权,这体现了、突出了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作用,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

35、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突出大国的责任和作用而非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2C【解析】南斯拉夫难民走和平道路可以解决,大气污染、艾滋病祸及儿童等走发展道路可以解决,所以综合起来看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走和平与发展之路而非持续发展道路、消除贫富差距以及消灭霸权主义等选项,所以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3(1)动机:抵制日本的侵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没有实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开罗会议;二战期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3)中国

36、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收回台湾;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4)弱国无外交;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国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相关。【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等字眼意在强调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有两个,一是抵制日本的侵略,二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巴黎和会并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等史实说明了东即并未实现(2)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指的是1943年的开罗会议,这是历史识记点。能够参加大国的首脑会议足以证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当然这是由于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大而带来的地位提高。(3)二战

37、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突出中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大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中国是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而在列举史实是主要回答出台湾的收回、治外法权等的取消、参加了大国首脑会议、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等史实即可。(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没有地位,在谈认识时主要从弱国无外交,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的得到了提高,在谈认识时则主要从中国为战争所作贡献大所以国际地位必然会提高的角度进行分析。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

38、次概括即可,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34(1)不同:一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二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的惩罚。(2)意义:使危害人类和平的战争行为受到严厉制裁;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警示后人,维护和平。(3)特点:对侵略战争的正义审判;审判耗时长;证据充分;追究了个人的战争责任。意义:在审判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日本侵略史料;庭审记录和证据资料,不仅会加深对东京审判本身的研究,也为研究日本侵华史、远东国际关系史及日本近代史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的不同主要从一战后把战争责任认定为国家而

39、二战后除了把战争责任认定为国家之外还增加了个人,即主要突出认定的对象不同即可。(2)纽伦堡审判的进步意义要分层次回答,第一层次要突出审判必然会使破坏和平的行为受到惩罚,第二层次要突出以后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范例、国际法依据等,第三层次要突出能够起到警示后人、不轻易发动战争的作用等。(3)东京审判的历史价值已经明确界定了范围,即一定要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例如,“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等字眼意在强调东京审判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非常翔实的日本侵略史料,为研究日本侵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等。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

40、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35(1)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为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法律基础。(2)新特点:战争危险升级(或核战争的危险)。策略:妥协退让;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影响:避免了核战争;建立了防控重大危机的机制;为妥善解决重大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3)“中导条约”开启了核裁军的先河;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4)加强国际合作,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均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争

41、端,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主要从放弃战争政策、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提供依据等角度分析。(2)“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主要突出“危机”二字,即仅仅是战争危险升级。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主要突出均做出了妥协、均主张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至于影响则要从多角度分析,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毕竟只是危机,避免了核战争的发生等。(3)“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等字眼反映的是“中导条约”,这是历史基本识记点,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局势的角度分析,因为“中导条约”毕竟开启了核裁军的先河,这无疑会稳定世界局势的。(4)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其实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主要从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要采取武力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因为战争必然会带来灾难等角度进行分析。点睛:读材料时,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审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最后在材料中找到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并划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