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4661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周礼记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

2、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 以血缘宗亲为纽带B. 无益于地方的自主C. 突出了周王的权威D. 限制了王都的扩张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 有效地控制了边疆B. 刑罚严酷的必要性C. 推行郡县制的原因D. “文字狱”的残酷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

3、大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 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B. 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C. 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D. 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

4、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C. 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D. 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 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B. 反映了财产限制走

5、向极盛C. 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D. 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 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C. 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D. 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雅典民主易于导致集体暴政B. 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C. 罗马

6、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D. 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 首相不拥有行政权B. 英国奉行均势外交C. 首相须对议会负责D. 国王对议院的支持11 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 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B. 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C. 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D. 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

7、迅速建立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 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 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C. 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 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 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B. 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C. 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D. 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14“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

8、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5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16“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

9、新生机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17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 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D. 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18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B.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C. 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D. 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1919世

10、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20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 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B. 增开天津为商埠C.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D. 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21(题文)1905年

11、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 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 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 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 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22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B. 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C. 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23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

12、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 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B. 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C. 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D. 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24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 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B. 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C.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D. 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25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

13、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这可以说明( )A. 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B. 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C. 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D. 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26“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 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B. 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C. “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D.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27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

14、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 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B. 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C. 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D. 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28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二、新添加的题型29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

15、法权3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B.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II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

16、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孟德斯鸠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

17、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材料三 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32(题文)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

18、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

19、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

20、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2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答 案1C【解析】“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C【解析】郡县制能对“蛮夷”进行直接管理,能使 “蛮夷

22、”直接受到国家统治,所以材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控制边疆的办法而未强调有效地控制了边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刑罚严酷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狱”的残酷是在清朝,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

23、。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4A【解析】“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帝常忽忽有所恨”等字眼足以证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是有约束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内阁失去皇帝信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内阁的作为

24、也不会起到完善中央决策体制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内阁的行政职能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25、。【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6B【解析】材料中“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可知废除御史制度,总督权力渐升,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地方的关系,A项排除;古代重视加强皇权,C项错误;废除御史制度,打破权力制约,不利于地方稳定,D项错误。7D【解析】“可以免服兵役、享有特别座位”等做法必然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也必然会推动雅典公民积极参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主政治衰落和财产限制方面的信息,所

26、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是对形成民主政治具有促进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8D【解析】“谁发现归谁所有”等的规定意在强调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性,这样也是公平等的,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人权宣言的规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私有权和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27、题选D。9D【解析】罗马人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而希腊人一直不愿给予外邦人公民身份,这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说明希腊的民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故答案为D项;集体暴政主要是指雅典民主的表现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范围,故A项锴误;希腊民主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密切了希腊与外部的联系,所以不能因希腊人不愿给予外人相应的政治权益,而认为其其有强烈的排外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但不能体现“罗马崇尚秩序予,维护公民权益”,故C项排除。10C【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投票首相还得表示无异议,这是英国的行政程序,这是英国首相须对议会负责而导致的,即选C是符

28、合题意的,正确;首相拥有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均势外交和国王对议院支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12D【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

29、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这说明了参议院权力的膨胀,即保皇派势力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中的保皇派经常利用议会推翻当权内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参议院权力急剧膨胀不代表众议院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13C【解析】需要注意的是“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但普鲁士却拥有17票的权力,这样显然突出了普鲁士的独特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议会也有立法权,所以联邦议会并不具有唯一立法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各邦之间权力是不平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而非“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此题难度一

30、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4B【解析】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排除ACD,选B。15C【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16B【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

31、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7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

32、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

33、弱点。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18A【解析】“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等字眼强调的是甲午战争使日本振兴,即该诗句显示出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非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西方列强而非中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的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发展而非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34、选A。19C【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20A【解析】“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35、本题选A。21C【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 望是否崇高,故 D项错误。点睛: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是解题的关键。22A【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改变导致了政党纷纷建立,所以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

36、念无关联,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3A【解析】“等级”的存在是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相矛盾的,即材料中的规定与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样的“等级”外交礼仪是非常不规范的,也反映不出外交的近代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展现服饰文化的精髓,选项D不符合

37、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4C【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5B【解析】“我们去组织、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等字眼意在强调国共两党合作起来为北伐做准备,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6年中共革命重心尚未转移到农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为北伐做准备而非北伐已经胜利进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伐战争推翻的是两大军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8、故本题选B。26C【解析】工农红军战略转移是指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建议放弃向湖南转移,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这与“要向潇湘直进”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共没有掌握军队,而土地革命期间的中共军队才叫工农红军,排除B;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C。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排除D。27D【解析】“论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等字眼反映了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共两党抗战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协调作战以及抗战相持阶段方面的信息,

39、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8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选项中的A项符合题干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9D【解析】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

40、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C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30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31(1)趋势: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监察对

41、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政府主要部门;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2)说明: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3)进步性: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皇权。近代美国的监察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是民主法制的体现;较充分保障了民主,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从机构、体系

42、、内容、对象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归纳。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制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问趋势,“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体现了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从监察对象上看,从汉代“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到“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体

43、现了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主要部门,“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体现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2)此题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3)此题问比较,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治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

44、察制32(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45、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

46、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33(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试题分析:(1)原因:材料中“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表明落后国家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2)特点:材料中“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表明日本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十分全面,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并且同时吸收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