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7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

2、,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y)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成王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周公率兵讨伐叛军,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商贵族微子于宋。材料提到分封微子于宋,但不符合材料中周公平定叛乱的主旨,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实为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尚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正确

3、。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材料表明周初政局动荡,管叔、蔡叔作乱,分封秩序受到冲击,并不是宗法秩序,且周天子的权威衰落无法体现,故D错误。2.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相亲相敬,从而通过宗族来稳定社会的作用,故A正确;突出社会等级的分化是分封

4、制,故A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风俗同一化显然说法绝对,故D错误。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

5、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故选D。4.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

6、队伍的管理,D错误。5.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是独立于三省的议政机构B.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C.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大权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唐朝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故A项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

7、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故C项错误。【点睛】“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是关键信息。6.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在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C.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D项正

8、确;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就已形成,故A项排除;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官僚机构的膨胀,故C项排除。7.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A. 选官标准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B. 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C. 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D. 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官学、私学普遍衰落,而士族家学全面繁盛,导致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在社会上占据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被

9、选拔者的门第出身,这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官学、私学仍然存在;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受阻而非被关闭,故C项说法绝对;材料反映不出儒学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8.元代从七品以下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正三品至正七品的官员,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的官员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这反映出元代A. 丞相权力削弱B. 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C. 科举制度被废止D. 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从七品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必须由中央的吏部拟注,中书省审核,由此可见地方的选官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B项

10、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出相权的削弱,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科举制是1905年被废除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前朝制度的态度,故D项排除。9. 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 升降由皇帝决定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 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

11、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符合题意;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0.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D. 中西

12、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而非牧野和山林,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方面的信息,故B项排除;“决定了”的说法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故D项排除。11.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

13、主要途径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对生产发展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出现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人,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成为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其影响社会稳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

14、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过于农商地位和关系的争论主要涉及“本末”的问题,故D选项正确;中国历代商业政策都是重农抑商的,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

15、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掌握和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特别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理解该政策的不同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有“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汉代长安城宫殿,官署、式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B. 君王专制中央集权弱化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

16、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9/10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A项正确;从汉到唐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B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排除。14.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 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 不利于新经济形

17、态的产生和发展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是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带来的结果,徽商在外赚钱后回家乡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地区地价上涨明显,不利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加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是原因,排除。【点睛】“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是关键信息。15.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

18、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是人口压力导致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A项结论材料不能得出,非农业人口比重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明清时期长途贸易有较大发展,排除

19、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在井田制下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称“众”;秦汉时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称农民为“夫”;魏晋时期,地主豪强大庄园经营模式下的农民称“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因此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农

20、民称谓的变化,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表格中农民的称谓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改革体现的是农民承担的服役标准,与称谓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较低,故D项错误。17.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答案】D

21、【解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封建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以来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所以“贵族经济” 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僚地主凭借自身特权,大量兼并土地,是土地集中到世家大族手中,形成这一时期独特的世家经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借此把持朝政,世族经济由此构成门阀政治的基础,士绅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所以士绅经济必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材料的转型是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选D。我国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长期占

22、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所以材料没有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排除C ;材料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排除B,选D。18.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A. 强调仁礼重要性B. 注重主体自觉性C. 突出教化功能性D. 主张格物致知论【答案】B【解析】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

23、人格完善,说明先秦儒家学派注重主体自觉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仁礼思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排除;“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D项。点睛:先秦儒学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体现了儒家先贤的民本精神。先秦儒学强调文化传统,提倡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遵循“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和“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追求“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王道理想和精神境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1

24、9.孔子提出的“君名,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主要A.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B. 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C. 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D. 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借助神化君权以巩固统治,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的学术构成,排除B;汉代儒学是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排除D。20.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

25、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材料主要表明了唐宋时期A. 儒学复兴运动的艰难B. 儒家知识分子的保守C. 儒学传统精神受重视D. 儒家独尊地位遭重创【答案】C【解析】材料中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重视孔子,显然是想重塑先秦时期儒家思想,C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中保守不符合韩愈等思想主张;D中独创说法不符事实。21.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A. 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B.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答案

26、】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为此要进行儒学理论的重构,故D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儒学没有平民化的趋向,故B项排除;C项是汉代,排除。22.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偏教的混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据此可知,“它”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B.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C.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D. 探寻格物致知和天人感应的明理方法【答案】B【解析】【详

27、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B项正确;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天道自然,故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故D项错误。23.明清时期的江南儒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儒家士大夫在朝廷排斥佛教、道教,但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这种矛盾现象表明A.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B. 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C. 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D. 程朱理学世

28、俗化、普及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反映了当时儒家与佛、道的融合,说明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故B正确;明清之前已经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而是儒家与佛、道的融合,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的信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与佛、道的融合的角度出发,同时排除时间不符合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4.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

29、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书籍“一本难求”,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书。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B. 官营作坊垄断了活字技术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D. 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与社会审美观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官营作坊垄断也不是活字印刷术未取代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故C项排除;由于当时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导致“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书”,故D项正确。25.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研究目的是“观乎天文,以察

30、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有升有落,则认为“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A. 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B. 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C. 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D. 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主要说明天文对于时令变化,材料“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说明对于宇宙讨论很少,体现出古代科学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文学的理性思考,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天文学,没有算学,故项错误。【点睛】“天道渊微,非人

31、力所能窥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关键信息。26.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间分传,演绎魏忠贤的小说一时成为热门。这主要说明了A. 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B. 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C. 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D. 明末印制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小说成为热门,关于该故事的版本众多,显然是印刷术技术推进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末小说的题材,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市民阶层与小说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魏忠贤倒台的必然性,故C项排除。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

32、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做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9158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中可以看出,战争使中国

33、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项正确;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知新中国产生是由于中国人的反抗,故A项错误;战争导致近代中国受到侵略,故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变革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从“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可知是新中国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故C项错误。【点睛】“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是关键信息。28.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

34、0年到15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都是因为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从而改变了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的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朝满汉矛盾的彻底解决,故A项错误;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C项“掌握中央政权”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故D项排除。【点睛】

35、抓住关键信息“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清朝政局的变动分析解答。29.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C.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 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之

36、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北京各国占管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0.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宪政的精神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

37、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孙中山只是政府的代表,两个“临时”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并非个人品质,故B项错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两个“临时”的出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政权的人民支持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重点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8、,迈出了民主政治的第一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临时政府的性质等的把握。31.以下是中华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政纲)中华民国宪政党1912.3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统一党1912.3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共和党912.5黎元洪“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8孙中山、宋教仁“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民主党1912.8梁起超“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B.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C.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

39、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国家尚未分裂,故A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3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

40、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使得具有耕织结合特点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外国商品只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而不是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排除。33.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A. 广州海关未能有效的行使职权B. 西方对华商品输

41、出呈激增趋势C.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D.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46-1847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数量增多,但税额不升反降,19世纪50年代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也并未缴纳足够的关税,这说明当时的广州海关未能有效的行使职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广州海关的渎职,与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剧增无关,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逐渐解体,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广州海关自身的问题,与列强扩大侵略无关,故D项排除。34.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

42、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彻底破碎,从侧面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随后兴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表明上层建筑的改革逐渐提上日程,故D项正确。AC项包含在D项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B项错误。3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

43、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排除B,D项正确。洋务工业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排除A。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36.汪靖虞

44、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64.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 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使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时期的工业发展不是清政府主导推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是加强而非放松对华资本输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

45、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

46、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与落后并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A.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 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答案】D【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

47、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9.维新派注重通过教育来推进社会改革。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明确规定把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作为重要课程。严复认为国家培养精通科学的高等人才,必须选择那些“旧学根柢磬深,文才茂美”之人。这说明维新派A.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B. 本质上仍是封建地主C. 主张用中学来改造西学D. 重视民国精神的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把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作为重要课程”“选择那些旧学根柢磬深,文才茂美之人”中可以看出,康有为、严复等都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故A项正确;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