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7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本次考试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当于民监”“民之所欲

2、,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以得出体会到,商周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反映了当时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商周时期并未出现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明末清初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敬天的思想,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已经形成,而且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中时间“商周时期”不符,排除。2.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3、C. 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 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

4、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A. 加强贵族的力量B. 改变社会习俗C. “燔诗书而明法令”D. 实行二十等爵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民盲从。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的力量,故A项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民盲从无关,故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使民奋进,故D项错误。4.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

5、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体宰相制度儒家正统 官僚政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排除含有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

6、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5.“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C.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中可以看出,宋朝“知州”代表中央暂时管理地方的军政,因此“知州”的设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出地方行政单位的变化,故B项

7、排除;宰相是中央官职,而“知州”是地方官职,故C项错误。6.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A. 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B. 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C. 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D. 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是“真实想法”。根据材料文字“广言路以求直言”“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以加强君主专制,C项

8、正确。AB两项表述都不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均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7.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B. 商人社会地位日益重要C. 商人操纵粮食交易市场D.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父子相袭,习以为俗”可知A项正确。材料无关商人社会地位,B项错误。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是商人无法控制市场和粮食交易。【点睛】“南宋时”经济重心的

9、南移已经完成。湖南、湖北一带“余米尽以贸易”,封建经济繁荣(“粮食革命”)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8.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官职事迹人物官职事迹郭进登州刺史、卫州刺史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刘谦邠州知州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刘福卫州刺史、雄州刺史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马怀德雄州知州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高化知事诸州(具体不详)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知节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孟元沧州知州家有文风;应变活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 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 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 统治者改变

10、重文轻武的政策D.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枢密知节劲直抑豪强,恤孤弱”“家有文风;应变活民”表明这一时期的宋代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排除。9.某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变迁时以佛教雕塑艺术为例,“秀骨清像、飘逸绝尘的形态被健康丰满、慈祥和蔼的形态所

11、替代;对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的描绘倾诉被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所替代;雕塑与壁画强烈对比的矛盾美被相互补充的和谐美所替代。”这位学者描述的时代变迁是A.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B.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C. 从隋唐到宋元D. 从宋元到明清【答案】B【解析】【详解】由“秀骨清像、飘逸绝尘”;“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矛盾”等特点可知,前一个时代社会黑暗,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新旧交替;而后一个时期“健康丰满”、“欢乐和幸福”、“和谐”具备了富足、稳定、自信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C项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材料描绘的正相反。D项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无法满足“健康丰满”、“和谐”的概念。【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

12、史的阶段特征,通过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出材料中所描绘的历史特征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征定位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10.历史学者在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长征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四川省”“只有共产党是革命为民族独立唯一领导者”“工农红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征时期工农红军经过四川省苍溪县刻下的标语,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是工农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或

13、者是新编第四军,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人民解放军,而不称为工农红军,排除D。11.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 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 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 民众救亡意识增强D. 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意识的增强。“1942年”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个大背景,当时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民众把躲避兵役的壮丁骂为冷血动物,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而A、B、D三项曲解了报纸评论的含义。故答

14、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2.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 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C. 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该事件为百团大战。它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故本题选D。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15、成,与时间不符,排除A。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之前,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不选B。武汉会战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故不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谷牧所率的考察团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和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摘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材料二 1978年12月13日时任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会将邓小平的意见转告华盛顿,邓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

16、日子。1979年01月01日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在他列出的3个主要目标中,其中1个是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1979年01月06日即三中全会刚过两周,北京就为习仲勋开了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1979年07月18日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依据(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改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用一句话指出这一讲话的历史地位,并简述该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2)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根

17、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答案】(1)标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历史地位: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基本内容: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2)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支持、推进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联产到组(或包产到组)等责任制;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和1979年中国“改革

18、开放”开局之年的大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或根据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该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应当联系所学,从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等方面来回答。(2)1979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邓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和“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

19、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14.材料:1948年,汤因比撰文指出,“欧洲(在此实际指西欧)的衰落毋庸置疑”而“欧洲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汤因比所指的“欧洲以外的地区”既包括冷战中对抗的两极美国与苏联,也包括亚非拉等当时已经或者正在摆脱西欧殖民统治的广大地区。他认识到不仅从长远看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短期内,冷战不会结束,为一场类似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对抗也不会发生。他认为二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毁灭性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现代战争的坏性更大,不仅对参战的士兵,而且对平民都有很大影响。这会使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争取和平”

20、,“在战争这种制度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设想,就是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这种企图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者一方也带来破坏。至于核战争,胜利的一方是不存在的,无论你付出多高的代价。这种推测将会打消各国发动战争的合理动机。”摘编自王薇、王黎阿诺德J汤因比论二战影响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的危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危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浪费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2)

21、看法: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应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解决国际社会矛盾和争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现代战争的坏性更大,不仅对参战的士兵,而且对平民都有很大影响”“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这种企企图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者一方也带来破坏”得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资、财力等。(2)本题属于运用层面要求,有一定开放性,紧扣材料主题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

22、回答即可。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国际间合作;努力使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全球化等。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年代总类哲学、宗教自然、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合计年平均数1895年114123121896191183817236623813695863.86191219372081492660161345175970.3619381945244142173414020.00合计3112470910694185182869从如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答案】要点】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

23、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一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示例二信息:译书的数献与时局有关。说明:1912一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7一1945年期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示例三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员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籍。【解析】本题是论文撰写题型,解题中首先要通过材料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如翻译日本书籍种类、译书的数量与时局关系、甲午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对比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有序。-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