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971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最早来源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易传的“与天地合其

2、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生”的甲骨文即为“生”,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周易咸卦“天地交而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

3、规律。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

4、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

5、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7日,有删改)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生生美学”的一项是()A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在离骚中,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在望岳中,杜甫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答案C解析C项错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天人相分”的观点,不符合“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A项正确,感叹人生光阴易逝,如江水流逝,永不停歇。B项正确,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D项正确,大

6、自然造化神奇,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两句诗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B文章首段对“生生美学”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述。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D文章论述“太极图示”,认为其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答案C解析A项对全文整体思路进行分析,说法正确。B项是对第一段的论述思路的分析,说法正确。D项是对第四段内容的论述分析,说法正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7、是()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如果说“神人合一”“天人感应”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天人合一”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S形,可借助圆形艺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D按照“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答案D解析A项逻辑错误,应为:学者若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著述便可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B项“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说其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表述错误。C项“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于文无据,

8、S形与“太极图示”孰早孰晚,原文中并无明确信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6题。心与手 美欧亨利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

9、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

10、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

11、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日子过了。”“我喜欢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我可不

12、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B这篇小说讲

13、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C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曲折有致,具有戏剧性。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答案B解析“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5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分)答:答案暗示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铺垫有以下几处:埃斯顿的神情。当姑娘给他打招呼时,他显得局促不安。埃斯顿的语言。当姑娘问多久能见面时,他说:“我想恐怕我是不

14、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自称是罪犯的人的神情。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写出其中两处铺垫即可)6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6分)答:答案从情节上: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从主是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

15、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周有光:知者乐,仁者寿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而就在前一日,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曲“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生于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的生命涵容了大时代的波澜,他走过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时代,亲身经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程。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

16、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住房条件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了,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

17、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首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著述颇丰,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1969年被下放宁夏,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化大革命,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

18、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一个世纪不可能没有惊险和挫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和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当支付学费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

19、,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相关链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105岁时出版了杂文集朝闻道集。数字在年龄上的叠加并未使这位文化老人不堪重负,他反而因宽仁的心态而愈显睿智,筋骨亦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健康。“97岁去体检,医生以为我写错了年龄,给我改成了79岁。”难怪医生自作主张,周有光老人除了耳背眼花,其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态与真实年龄形成的反差的确令人惊叹。自从过了80岁生日,周有光便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了。92岁时他收到小朋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祝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7下列理解

20、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周有光的“三不”表现了其与岁月一起成长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他面对人生时的旷达通脱。B周老的“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使他能经受住挫折,保有宽仁心态,优游岁月。C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又不失幽默。文中第四段引用了周有光戏仿的新陋室铭使文章朴素中显幽默。D链接材料中写医生的误会与小朋友的贺卡都是为了突出周有光的“老当益壮”。答案D解析写小朋友的贺卡主要突出了周有光的乐观。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有光住在德国教授的小洋房里,光线不好,门槛破烂,地板咯吱咯吱响,说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贫和淡薄。B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

21、作不断问世,是因为他早年在“五七干校”时已经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储备材料。C“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有光和林汉达这两位老先生在高粱地里高声交谈的情景,成为特别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厄中依然有着高远追求的精神。D文中说周有光一生中有很多惊险和挫折,尤其是遭受家庭变故,意在表明周有光比一般人的阅历更多、见识更广,所以心胸更开阔,心灵更旷达,思想更深邃。答案C解析A项房子是北京大学分配的,住进去后的乐观态度才可体现他的淡薄;B项不具因果关系,与他的人生阅历和高远追求有关;D项并不是为了表明他阅历更多,见识更广。9文中写了周有光人生中的许多事件,请概括出反映他乐观豁达的事件。(6分)答

22、:答案住房条件差,房间地板咯吱咯吱响,他戏谑说可以提前知道客人来到;住在破烂的小洋房,戏写新陋室铭描述窘迫的生活环境;遇到难题,就用古人的话宽慰自己;下放“五七干校”,带二十本“毛选”做比较文学研究;下放宁夏,别人觉得忧愁,他却感觉很有趣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

23、。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

24、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选自宋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

25、以代输下户粮/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

26、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答案B解析B项“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或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

27、多人。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他并杀了他。答案B解析B项“因而得罪了许多人”错,属于无中生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5分)译文:(2)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5分)译文:答案(1)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2)当时孟

28、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参考译文】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父跟从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嘉熙二年

29、,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谋抓住他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

30、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

31、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互相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谢公亭李白谢亭【注】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

32、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在此送别过友人。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朓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朓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33、其言外之意是,谢朓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答案C解析C项虚写。15“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答案春天里,池塘里的莲花映着艳阳,自开自落,一片盎然;秋日夜晚,窗外修竹在静谧中窣窣地发出清响,衬得夜晚一派静谧。诗人描绘了两幅春秋佳节良宵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风景虽佳,人事却难免寂寞,也流露出诗人欲与谢朓神游而不得的落寞。(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志趣的句子是:_,_。(2)琵琶行中“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马说

34、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答案(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_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

35、年减贫1 000多万人,(),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

36、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 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答案B解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

37、盾和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运筹帷幄迫在眉睫按部就班众志成城B建言献策千钧一发循规蹈矩同仇敌忾C运筹帷幄千钧一发按部就班同仇敌忾D建言献策迫在眉睫循规蹈矩众志成城答案A解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战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

38、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20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些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5分)邀请函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2018年9月16日至

39、9月19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春晖中学 2018年9月6日答:答案将“开幕”改为“举行”; 删去“各位”或“们”; 将“聆听”改为“听到”(“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将“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美芹之献”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

40、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语文是一阵宛转悠扬的羌笛声,让人心旷神怡。材料一座一幅一坛水墨画宫殿老酒意犹未尽墨迹斑斓富丽堂皇香醇陈年流连忘返赏心悦目答:答案语文是一幅墨迹斑斓的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语文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一坛香醇陈年的老酒,让人意犹未尽。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它为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

41、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文题要从两则材料的感受与思考出发,你可以选择在外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你也可以选择在家守望亲情享受宁静,关键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多则材料的作文,必须要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点,以此作为立意的出发点才比较稳妥,如果单一写一个方面就有可能偏题。上面两则材料都在强调自己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享受着这个过程。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生活都会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这种向往,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对传统生活的守望,使我们守护着文化传统,怀念传统生活的温馨。这种守望,也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方式。参考拟题:追梦诚可贵,守望价更高!梦想天空分外蓝。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