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532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6课 琵琶行(并序),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语言知识强化,(1)湓浦( ) (2)迁谪( ) (3)钿头( ) (4)银篦( ),(5)幽咽( ) (6)转徙( ) (7)裂帛( ),Pn zh din b,y x b,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元和十年,予(1)左迁( )九江郡司马。(2)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3)于( )穆、曹二(4)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5)贾人( )妇。(6)遂( )命酒,使(7)快( )弹数曲。曲罢(8)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9)漂沦( )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10)出官( )二年,(11)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12)是( )夕始觉有迁(13)谪( )意,,降职,第二年,介词,向,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商人,于是,畅快,含愁不语,漂泊沦落,京官外调,淡泊宁静,代词,这,的样子,贬官,(14)因( )(15)为( )(16)长句( ),歌(17)以( )赠之。凡六百一十六(18)言( ),(19)命( )曰琵琶行。,因此,

3、于是,动词,创作,七言古诗,来,连词,表目的,字,命名,2.一词多义,(1)信,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_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2)行,命曰琵琶行:_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_ 蹑足行伍之间:_,随意,随便,送信的人,媒人,(3)数,一曲红绡不知数:_ 范增数目项王:_,同“伸”,伸张,古体诗的一种,实行,推行,行列,数目,数量,屡次,多次,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4、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2.课外名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

5、倡导者。 所作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

6、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三、文体知识 歌行体 歌行体,诗体名。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歌的基本特点:篇幅一般较长,内容较为充实,保留了汉魏乐府诗的叙事特点,用韵自由,音节、格律不限,平仄不拘;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九言。人们称这种从古诗演化出来的,以长歌浩叹为主要特征的诗叫作歌行体。标志着这种诗体正式确立的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四、文化常识 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

7、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职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2.青衫:黑色单衣。唐代低级文官的服色为青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了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品读研析,课堂导语,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

8、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平平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的图表呈现的是诗歌的结构脉络,请根据理解将图中处填写完整。,答案 琵琶女身世 诗人感受,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1.诗前小序有何作用?,答案,答案 诗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

9、赏析。,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 (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答案,3.琵琶女是诗中的女主人公,诗歌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塑造她的形象的?,答案 (1)通过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来塑造琵琶女的

10、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描写了琵琶女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的心理。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以及音乐的千变万化,形象地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2)用“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自述形式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及女主人公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不幸命运。,答案,必备知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别

11、: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屈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答案,答案 (1)相似之处: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 (2)意蕴:这两句

12、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答案,答案 (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

13、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延读思维拓展

14、,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答案 (观点一)音乐认同。请注意诗歌第四段“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

15、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

16、,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多读厚积, 读技法 勤练笔,环境烘托法 环境烘托法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的手法。它具有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等作用。 琵琶行(并序)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技巧点拨】 (1)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2)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

17、境之感。 (3)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迁移运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题,运用环境烘托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答案,答案 (示例) 考试失败后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考试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

18、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读素材 善积累,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运用示例】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

19、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当时的官场,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二、课外素材 安徒生面对逆境 安徒生是享誉世界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小时候,家里请不起老师,父亲就给他上课,父亲的教导让他懂得了世间冷暖,懂得了怜悯,也懂得了写作。11岁时,父亲病逝了,酷爱文学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始了艺术领域内的拼搏生涯。终于,

20、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安徒生获得了免费上学的机会,因此,他的才华得到了释放。因为这个机会,5年后,即1828年,安徒生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学。但毕业后,安徒生始终没有正式的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就这样,安徒生一直坚持写作,终于,他于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从此,他开始专注于童话创作,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品也由此接连不断地问世,事业一次次达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却一直处于低谷。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自幼贫穷,早年丧父,终身未娶,贫穷、孤独、悲痛的窘境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顽强的拼搏中度过的,他不断地与命运周旋着,抗争着。在安徒生看来,只要他

21、的作品能为世间带来温暖,为孩子们带来幸福与欢乐,即使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选材感言】 人,如果没有挫折的考验,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挫折,能帮助人成长,它能让我们珍惜成功的喜悦;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依然年轻,脚步依然轻捷;能让我们感受到翅膀的强健,海涛的澎湃;更能让我们体会到风雨过后自是一片蓝天。挫折能帮助我们成长,也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力。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像安徒生一样奋起前行。, 读美文 会赏析,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

22、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

23、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

24、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读后启悟】 本文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独具匠心,从第三段开始,独段简短引用诗文作

25、品中的小片段,继而以一大段对这一引用部分进行诠释解说,解说时采用诗化的语言,优美流畅,极富诗歌的韵味,读来朗朗上口,美不胜收。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镜头再现的方式,对白居易与琵琶女在席间的一颦一笑都作了细致生动的再现,充分展现了那个独特时空的悲哀氛围,描述了琵琶女这个令人同情的社会弱者的坎坷的人生遭遇,读来悲悲切切,令人不胜唏嘘。, 读国学 厚素养,孟子名句赏析 1.名句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 赏析只有经过思考,才会有心得体会,才会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深入理解它的实质。懒于思索,不肯思索,是绝对不能有所得的。,2.名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赏析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就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比较、选择和取舍时,必须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的事,坚决不去做;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坚持下去,必能有所作为,有所成效,必能有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