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99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9课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9课赤壁赋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壬戌()(2)窈窕()(3)桂棹() (4)嫠妇() (5)愀然() (6)江渚() (7)蜉蝣() (8)枕藉()(9)横槊赋诗() (10)山川相缪()(11)酾酒临江()答案(1)rn(2)tio(3)zho(4)l(5)qio(6)zh(7)yu(8)ji(9)shu(10)lio(11)sh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凭虚御风:_(2)遗世独立:_(3)不绝如缕:

2、_(4)正襟危坐:_(5)沧海一粟:_(6)杯盘狼籍:_(7)逝者如斯:_答案(1)凌空驾风而去。(2)遗弃人世,超然于物外而无牵无挂。(3)像细丝一般延绵不绝。(4)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5)大海里的一颗米粒,形容非常渺小。(6)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形容宴饮后桌上零乱的样子。(7)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2)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4)歌窈窕之章古义:_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宫室、山水)幽深。(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今义:美貌的女子。答案(1)天上的斗宿和牛宿。斗,南斗。牛,牵牛。(2)白茫茫的水气。(3)旷远的样子。(4)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5)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如(2)属(3)固(4)逝答案(1)到去/好像/比得上/按照(2)劝酒/劝酒/通“嘱”,嘱咐/隶属/亲属/类(3)本来/险固/使动用法,使稳固/顽固(4)流逝/通“誓”,发誓/去,消失/跑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舞幽壑之潜蛟:_(2)正襟危坐:_(

4、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4)侣鱼虾而友麋鹿:_(5)方其破荆州:_(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7)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正(3)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5)形容词用作动词,占领(6)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7)名词用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5.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2)而(3)于(4)其答案(1)助词,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或助词,无意义/助词,无意义/助词,不译/代词,这些景象/代词,这些

5、景象/音节助词/代词,代“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2)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3)介词,在/介词,从/表被动/介词,在(4)代词,它,指“一苇”,小船/代词,那/代词,指箫声/代词,他,指曹孟德6.写出下列句式类型(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2)凌万顷之茫然:_(3)渺渺兮予怀:_(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5)而今安在哉:_(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_(8)客有吹洞箫者:_(9)而又何羡乎:_答案

6、(1)介宾短语后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被动句(5)宾语前置句(6)判断句 (7)介宾后置句(8)定语后置句(9)宾语前置句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_(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_(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译文:_答案(1)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的声调和节拍吹奏应和。那箫声呜呜咽咽,像怨恨又像思恋,像啜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一般延绵不绝。(2)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3)(希望)同神仙结伴遨游,同月亮一起永远存在。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课外名句作者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8、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作为诗人,与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作为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作为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二、背景展示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因为那儿有一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这座山崖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他曾站立在江边的赤壁之上,眺望如画的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在七月十六日这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三、文学常识1.

9、壬戌: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之一。天干(10个)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的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2.既望:农历望日之后的第二天,即农历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3.斗牛:天上的斗宿和牛宿。斗,南斗。牛,牵牛。文白对译中的诗句。乌鹊,喜鹊。夏口:地名。在今湖北武昌。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在黄州对岸。苏轼称那里“山水佳绝”。缪(lio):盘绕。孟德之困于周郎:指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

10、操军队。周郎,周瑜。周瑜做中降曹操。当时荆州管辖地区为湖北、湖南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击败刘备于当阳之长坂,攻占江陵。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当时属荆州辖区。舳舻(zh l):指首尾相连的船只。舳,船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他备受忧患,却能从容淡定并深得其乐。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他就是苏轼。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有了苏轼,那一缕清风、一轮明月和浩渺江水,传唱了千年。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并将其填入图示的圆圈内。答案乐悲喜1.第

11、一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作者的心情如何?答:_答案(1)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2.朗读第二段思考: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辰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作答。答:_答案(1)主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客悲。(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朗

12、读第三段思考: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辰美景却奏出充满哀伤的音乐?答:_答案(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朗读第四段思考: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答:_答案(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2)体现了苏轼乐观

13、旷达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多么达观。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那么,结合全文或现实,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呢?答:_答案(示例一)苏轼这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借由客人之口,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示例二)苏轼的随遇而安、听任自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

14、消沉,而是不幻想、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文章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技巧点拨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自然真切巧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

15、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2.画龙点睛妙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议论是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可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段、全文;可出现在中间,丰富内涵;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3.叙抒议三位一体叙述写景中的抒情、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叙事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只有选

16、择典型、感人的事件来记叙,才能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要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迁移运用请描写一个片段,由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或者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能有一定的哲理,做到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35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耷拉着。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我不禁这样想: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我猜想着:它被人随意抛弃,也许过不了几天就会干

17、枯吧!过了几天,当看见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一枝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花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着那一朵朵白中泛红的花朵悄然挂在枝头,闻着那缕缕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了。谁会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风中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带伤开放?看那枯瘦的枝条,谁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丽的梅花呢?“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的,梅花是最坚强、最坚忍不拔的花,它用它那不怕寒冷、不畏艰难、经霜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红遍天下,闻名于世,让画家去描绘,让诗人去赞颂,让世人去传唱。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

1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运用示例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19、。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2.课外素材“麦当劳”之父的经历在美国,有一个名叫雷克罗克的人。他出生的那年,恰遇西部淘金热结束,一个本来可以发大财的时代与他擦肩而过。按理说,他读完

20、中学就该上大学。可是1931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又使他囊中羞涩且与大学无缘。后来他想在房地产方面有所作为,好不容易生意打开了局面,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四起,房价急转直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就这样,几十年来低谷、逆境和不幸一直伴随着雷克罗克,命运无情地捉弄着他。56岁时,雷克罗克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伯纳地诺城,看到牛肉馅饼和炸薯条备受青睐,于是就到一家餐馆学做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已年过半百的学徒来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后来,这家餐馆要进行转让,雷克罗克毅然接了过来,并且将餐馆的招牌改为“麦当劳”。现在它的分店遍布全世界,年收入高达几亿美元。雷克罗克是一个时运不济的人,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

21、是执着追求,屡败屡战,最终有所成就。选材感言回避命运的玩笑,只会让人徒增烦恼;直面命运的挑战,就可能寻到理想的面包。56岁前的雷克罗克有谁知道?可是,因为他坚持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今,又有谁不知道“麦当劳”?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

22、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

23、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

24、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

25、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

26、千古。读后启悟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苏轼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苏轼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苏轼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这篇文章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抒写历史,抒发了对苏轼的赞美、崇敬之情。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九爱国1.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译文为国家解危纾难不惜奋勇献身,看待死亡的态度就当作回归故里。解读曹植的白马篇描述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少年游侠形象,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为曹操之子,曹植深受父亲影响,不仅文学造诣很高,也对国家大事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在诗文中屡屡流露。在杂

27、诗中,曹植也有“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类似表述。虽然后来在与兄长曹丕关于继承权的竞争中落败,但曹植的爱国情感却通过作品得到了永远传扬。后人对白马篇一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代学者李善说此诗“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清代学者朱乾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而“视死忽如归”也演变为成语“视死如归”,形容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惜牺牲的高尚品德。2.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陆游病起书怀译文地位虽然卑微,却不敢忘记忧虑国事。解读病起书怀全诗为:“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

28、更细看。”1176年,五十二岁的陆游被罢免官职,居住在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度生病卧床,病愈后挑灯夜读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此诗。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传世名句,表达着诗人虽然经历坎坷挫折,即使地位卑下,却始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而陆游临终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成为爱国诗歌的绝唱,被朱自清先生评为“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3.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对联解读明朝晚期,皇帝昏庸,政治

29、腐败,当时一批正直官员、学者对黑暗的现实不满,经常聚集在一起,评议朝政,表达针砭,组成了一定的团体。由于得罪皇帝,顾宪成被贬官回到家乡无锡,他修复了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宣扬政治观点,得到友人、学生的支持,逐渐形成后来闻名于世的“东林党”。顾宪成为书院撰写了这副对联,勉励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要关心国家大事,知道读书人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一番无愧于心的为国为民事业。论语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这一思想的源泉。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肩负推动社会前进的使命,也因此激励了爱国志士前赴后继,投身其中。在无锡惠山,至今仍保留着建于1613年的顾宪成祠堂,祠堂前悬挂的对联,正是这副名

30、联。4.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解读林则徐于鸦片战争后,被清政府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临行前,他写下两首诗安慰家人,也表达了自己面对挫折的坦然。其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作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林则徐一生都奔走在爱国的道路上。他主持的禁烟运动,成为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一大壮举。即使被发配新疆,他也不屈不挠,没有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自怨自艾,而是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发展事业,不仅实地勘察新疆地域,提出加强西北边防的主张,更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新疆人民至今仍传颂其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