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97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体会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2.感悟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情感。3.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嘈杂()磋商()一瞥()吞噬() 庇佑()答案cocupishb(2)多音字解幢藉 绷答案ji/ji/xichun/zhunj/jibn/b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 (4)答案(1)袅娜/凫水(2)戒备/告诫(3)引擎/真挚/风驰电掣(4)赎罪/渎职/案牍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相濡以沫:_(2)休戚与共:_(3)风雨同舟:_答案(1)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语出庄子大

2、宗师。后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以微小的力量相互救助。(2)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3)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只有与人民休戚与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君主才能赢得国民的赞许和拥护。()(2)百年名城瞬间夷为平地,然而唐山人在全国人力、物力的援助下,谱写了一章风雨同舟之壮曲。()(3)进入高三后,同学们更要互相鼓励,相濡以沫,一起夺取高考的胜利,考入理想的大学。()答案(1)。(2)。(3)。不合语境。2.辨词填空强烈剧烈“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使用范围广,能形容光线、色彩、气味、表现、对比、反映等,也能形

3、容欲望、愿望、感情、要求等。“剧烈”指猛烈、厉害,强调运动频率高,危害大,破坏性大。从开发商疯狂竞价、“地王”频出,到开发商报价太低、土地流标,近两个月来,北京的土地市场以一种颠覆性的_变化给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人们带来了_冲击。 答案剧烈强烈三、名言警句有关“灾难”的名句1.对灾难的惧怕要比灾难本身可怕。笛福2.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恩格斯3.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痛苦。富兰克林一、作者简介钱钢,全国记者协会理事、作家。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二、背景展示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秒

4、在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 769人丧生,164 851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 886户家庭解体,7 821 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 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 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 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 675位孤寡老人,4 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10年后,身兼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钱钢,重回唐山,写出了“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为历史留下了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三、文学常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

5、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报告文学是一种内容广泛而又形式多样的文体,它的种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报告文学根据内容可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有句谚语说: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脆弱与渺小;但是在灾难之后,人类又显得那么坚强与伟大。这坚强是什么?这伟大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山大地震。(1)本文选取了唐山大地震中的三个镜头,请找出这三个镜头,填在图中相应的横线处。(2)本文通过对三个镜头的描写,把当时人们在灾难面

6、前忠于职守、善良、奉献、自私等各种人性方面的东西展现给大家,但更多的展现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在图中椭圆内。答案看守所盲人居住区“方舟”轶事人性的美丽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单单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答:_答案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代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犯人、盲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

7、述展现灾难中的人性美的?答:_答案(1)在看守所,当看到军人们面对没有围墙、没有电网阻隔的众多囚犯仍旧恪尽职守时,我们肃然起敬;当看到囚犯们面对狼藉而空旷的废墟竟无人逃跑,最终主动请求加入救援大军时,我们感慨万千。无论是军人还是囚犯,他们美丽的人性都值得我们尊敬。(2)在盲人区,面对无边的废墟,盲人们又能做些什么?但他们做了,他们用敏感的听觉、触觉、味觉,尽心地做着。尤其在“一根古老的弦首先在废墟中昂扬地颤响了”以后,盲人乐队成立了。“废墟上回荡着一种奇迹般的旋律”,慰藉并鼓舞着惨遭劫难的人们。(3)在“大户”里,“五室婶”把大家庭组织得井井有条,把那些苦涩的日子调剂得和睦而又温馨。所有这些都

8、充分展现了人性美。3.“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答:_答案这个特殊的“大户”,是在灾后自保、自救、互救当中形成的。“这是我家的!”“你瞎了眼,这是我家的!”“我的我家的,这些词语把大户的气氛分割得支离破碎。”“大户终于解体了。”这篇文章写出了在灾难面前人们空前团结、休戚与共甚至无私的一面,但光有这一面似乎不够深邃,作者把人性自私的一面加以展示,从思想上来说,这是很深刻的,在文学上来说,又写得很有分寸,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揭露上,也没有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那样用了那么多的篇幅,而是很简略,又用很婉惜的笔调来写对那段诗意盈然的经历的赞美和留恋,看倒数第二段,“他们在这儿生活过,但他

9、们不可能永远地这样生活下去,不可能,这是被生活无情地证明了的。他们离去了,但几乎每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都向大户的遗址投去依恋的一瞥”。这里有个关键词“依恋”,在感情上怀念那个无私的境界,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了。4.白描手法就是用最简练朴素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述。下列句子使用了白描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答:_(2)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答:_答案(1)寥寥几笔,真实地描述了灾难的巨大破坏力。(2)短短几句,将盲人的执着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与教训有哪些?答:_答

10、案(观点一)人们在搞建设时首先就应该有这种预防地震的意识,不要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考虑房屋的抗震问题。(观点二)灾难面前,人们表现的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与力量是可敬的,但是,灾难所留下的问题也是应该值得深刻反思的。(观点三)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应最大限度地予以准确预报,这样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观点四)我们都生活在自然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自然面前仍是非常渺小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点面结合著华章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

11、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唐山大地震(节选)大量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如:看守所中,所有囚犯抢险是“面”,给高师傅做人工呼吸的年轻犯人是“点”;盲人居住区里,盲人的整体协作是“面”,资希圣的具体言行是“点”。技巧点拨点面结合常见的三种类型:1.整体与局部的结合(1)先整体,后局部。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为面,局部为点,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2)先局部,后整体。这种写法同“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相同,调整顺序即可。(3)详略结合式。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

12、个情节或细节,详写的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2.一般与个别的结合(1)先群体,后个体。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是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3.概括与具体的结合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迁移运用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描写生活中的场景。(不少于150字)答:_答案 (示例)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

13、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公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唐山在剧痛中痉挛,黑色的废墟上留下了一道道离失了的生命轨迹,黑色的废墟下还有一个个奄奄一息的生命。和死神赛跑、抢夺生命成为救灾中的首要任务。女人保护孩子,男人救助女人,素昧平生、素不相识的人们成为彼此的恩人,年轻的士兵们不顾劳累、危险,用鲜血淋漓的磨破的双手抢救

14、着一个个顽强的生命:唐山大地震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考验了人性的伟大。运用示例不哭,中国人!我们有着直面灾难、迎难而上的光荣传统。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激发了我们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更激发了东方这个最伟大民族的坚强潜质。尽管我们泪流满面,尽管我们悲伤痛苦,但我们不会绝望,灾区的人民不会倒下,在悲痛之后,我们,我们的灾区人民都会重新拾起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悲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我们都愿意相信,当灾难让我们悲痛之后,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灾区的时候,灾区的人民一定会重新挺立在这方热土之上,第二个唐山的奇迹一定会闪烁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 (高考满分作文悲痛之后是坚强)2.课外素材“感动中国201

15、7年度人物”杨科璋:英雄归厚土浩然天地秋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杨科璋从五楼坠楼时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这一次,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救援。杨科璋在自己的QQ个人介绍上,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无悔身上衣。”颁奖辞: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选材感言在血与火

16、、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用忠肝义胆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光荣。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

17、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个体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而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更永久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

18、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甘地和他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

19、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摘自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读后启悟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

20、那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把灾难记忆累积成文化财富。为此,我们要直面创痛,理解灾难;要让灾难记忆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使其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三文明1.名句(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译文(1)不符合礼的,不乱看,不乱听,不乱说,不乱动。(2)外在与内在相互补充融合,就可以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解读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对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礼仪的标准,凡不符合标准

21、的,都应当自觉摒弃,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提升,使内外如一、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才能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多次论述礼的功用以及实现礼的途径。在儒家看来,礼不仅是个体成就自我的方式,同样也是社会得以建立健康秩序的基础。个体集聚为整体,宗族扩展为国家,其联系维系的重要支撑,就是礼。2.名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译文做人不懂得礼不能生存,做事不遵循礼不能成功,国家缺乏礼无法安宁和谐。解读同样是儒家大思想家,荀子与孟子的区别,在于孟子认为“人性善”,

22、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虽然认识不同,但殊途同归,儒家都主张通过后天的教化,使人不断趋向好的方面发展,使恶变善,使善更善。因此,荀子专门论述通过礼仪对人性进行打磨,指出人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应当按照礼仪的尺度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完善自我,然后推己及物,影响他人,乃至改造社会。史书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做出各种违背礼仪的行为,大臣或史官即预言国君不会有好下场。如齐国国君齐懿公,对内欺压臣民,记仇地夺取大臣封地、毁坏大臣亡父尸骨,对外侵略邻国。于是鲁国大夫季文子就指出:“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左传文公十五年)最终,大臣发动叛乱,杀死了齐懿公。3.名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2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论译文礼、义、廉、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这四个根本得不到弘扬、继承,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解读管子一书率先提出礼、义、廉、耻这四种文明现象,认为这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四个必备条件,如果失去这些条件,国家就会走向衰亡。因为遵守礼,就不会超越规范;讲求义,就不会投机钻营;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追随邪恶。北宋学者欧阳修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发挥。他认为,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正是一个失去了文明标准的黑暗时代,像身为大臣的冯道等人,都没有固定的气节,墙头草一般随意换君主跟随,自然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

24、观,才能正常运转,可见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4.名句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清颜元译文国家崇尚礼仪则国运昌盛,家族崇尚礼仪则家业兴隆,行为遵循礼仪则修身有成,精神尊崇礼仪则内心安宁。解读泮是古代学校前的水池,用以代指学习的场所。入泮,即入学。颜元是清朝著名的儒家学者,提倡“实学”,反对空谈的学风,主张为人处事要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因此,他在为族人入学所写的贺信中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而“礼”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文明的根本之道。无论是个体,还是家族、国家,都需要依靠礼建立有序运转的标准,继而才能有所发展。而对礼的学习,不是坐在某个地方空想就能有所得,必须实实在在地读书实践。因此,礼并非只是口号,而是真正的行为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