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9990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目标导航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重点)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

2、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变法并未

3、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思维点拨商鞅变法中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

4、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夫!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史料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说明着眼于变法取得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指出了商鞅变法用法过于严酷的弊病。问题思考(1)史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提示角度:史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矛盾: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2)依据史料二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提示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

5、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商鞅变法的作用(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

6、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什伍、连坐制度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主题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史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

7、臣也。”史料二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料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成功的客观因素,结合改革与时代潮流的关系分析。史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观因素,根据画线部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归纳商鞅的思想;从商鞅个人的因素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商鞅。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商鞅遭此类人的反对而亡,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思想?商鞅为什么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提示思想:变法图强。个人因素: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

8、愿望。时代因素: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追求建功立业。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

9、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2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

10、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秦国军队调动凭借的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3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11、。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归纳司马迁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标准的认识。答案(1)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2)由于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推行严刑峻法,加强思想控制,因此司马迁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看到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全面的观点。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卫鞅欲变法,秦人不

12、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答案D2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D首创了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故A正确;其他选项错误。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就是否变法进行讨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

13、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D解析结合“就是否变法进行讨论”和商鞅崇尚变法的态度分析,本题选D。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

14、所见可知,秦国统治政策得当;“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本题选C项。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C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6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答案D能力提升7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

15、,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良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

16、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第(1)问,回答军功授爵制和财产等级制度即可。对于改革性质的分析,主要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性质的标准。第(2)问答题方向和范围已经给出,主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只要对两次改革内容较熟即可。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