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970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95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渔父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直面人生,渔父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屈原接受了雨最后的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汨罗江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报任安书(节选) 一个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险些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中华史传的千秋伟业。模糊的人物、久远的事件在他的笔下渐渐清晰,所有的屈辱、血泪化成这本熠熠闪光的史册。 记念刘和珍君

2、 1926年的中国,反动势力气焰嚣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在这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鲁迅先生用血泪为墨,真实记录下这样一位巾帼英雄,在黑色的时代背景下,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专题导览,文本11 渔 父,楚辞,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3.文化目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 4.审美目标: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激趣导入,直面人生的时候,每

3、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是选择“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处世态度,还是选择“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来聆听屈原与渔父那来自远古的绝响。,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 读屈原,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练,文本精准导读,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屈原既放( ),游( )于( )江( )潭( ),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渔父( )见( )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与( )?何故至于( )斯?”屈原曰:“举( )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见( )放。” 请概括

4、段意:_,被放逐,行走,介词,在,湘江,楚国方言,指深水,脸色,形体容貌,枯瘦,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看见,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担任此职,句末语气词,吗,到,全,是:这。以:因为。因此,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屈原的特定情况及渔父的问话。,(第二段)渔父曰:“圣人不凝滞( )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 )其糟( )而歠( )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 请概括段意:_ (第三段)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 ),新浴( )者必振衣( )。安能以( )身之察察( ),受物

5、之汶汶( )者乎?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请概括段意:_,拘泥,执着,引出对象,可不译,搅浑,吃,酒糟,饮,薄酒,指行为高出于世俗,句末语气词,呢,渔父对屈原的问话。,洗头,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洗身,抖掉衣上的尘埃,介词,用,皎洁的样子,玷辱,宁愿,介词,在,怎么,哪里,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句末语气词,呢,屈原就渔父的提问进行回答。,(第四段)渔父莞尔( )而( )笑,鼓枻( )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 )言。 请概括段意:_ _,微笑的样子,连词,

6、表修饰,敲打船桨,离开,洗,系帽的带子,介词,和,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搭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 见而问故 断然拒绝 不受尘污,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_ _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_ _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_ _,全世上(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得分点:“举”“是以”

7、“见”“放”,句意对),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哪里能让皎洁的身体蒙受污浊外物的玷辱呢?(得分点:“闻”“沐” “弹冠”“浴”“振衣”“察察”“汶汶”,句意对),汉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汉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脚。(得分点:“可以”“濯”“缨”,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外,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答案 (1)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

8、独行的形象。 (2)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行为、外貌: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作用: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于他的处世态度,你如何评价?,答案 (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和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与世

9、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3.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有何寓意?,答案 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4.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是怎么看的?渔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 (1)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与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

10、格。我认为无所谓褒贬。同时,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包容性,不同的文化可以兼容并蓄。 (2)文章刻画了渔父这位高蹈遁世、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隐者形象,是为了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使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文章除了塑造屈原这一形象外,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这一形象的作用就在于衬托屈原,与之形成对比。在两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与人生结果的对比中,自然显现了文章主旨。本文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对比:

11、 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屈原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而那个假设的淈泥扬波、 糟歠醨者虽也是入世,但二者的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浑水摸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 这两种情景的对比,恐怕非意志特强者难以自持,然而屈原不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

12、两个形象,有人说这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屈原的两种思想在较量,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 (示例一)同意。虽然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不一定这么巧地出现一个“渔父”。 根据古代有把“渔父”作“隐逸者”的代称的先例,那么把“渔父”理解成屈原隐逸思想的代言人也未尝不可。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实际上是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在屈原的内心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那么执着呢?我有能力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另一个声音是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的人

13、格追求,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这两种声音,化为两种形象,于是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示例二)不同意。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这样一个环境中出现“渔父”是很正常的。 根据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渔父”这一意象可以是隐逸者的代称,有文章中的思想并不奇怪。,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

14、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2.楚辞与骚体,楚辞,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这类作

15、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骚体的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3.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夫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

16、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 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使其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

17、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为了围棋的别称。,古时渔、樵并称,有隐居之意。古曲里有首渔樵问答;小说里也经常有渔樵出现,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访菩提祖师碰到樵夫引路,长安街市上一对渔樵张稍、李定引出了唐僧;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是渔夫,其弟子武吉则是正牌樵夫;而射雕英雄传里南帝一灯的四大弟子分别是渔、樵、耕、读。

18、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渔樵呢?这些渔樵多半出自文人的想象,譬如庄子设计渔父,是让他为自己代言;屈原、项羽自杀是很私密的事件,即使有渔父光顾也查无对证。渔樵这一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是继承了这种意象和理想。,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 1.古今异义词,2.多义实词,3.重点虚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课外名句,(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主

19、题群文通读读屈原,一、“读屈原”诗歌,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赏析】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绝妙。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疏远贤能。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愤而自

20、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尽头。这两句是抒情。 后两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是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运用的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两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绝妙。后两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婉,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所传诵。,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史上留下你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

21、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为先秦一说客。,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浅浅的龙湾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芳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然流着楚泽的寒凉。,【赏析】 这首诗是余光中在1951年的诗人节上写的,主要表现对大诗人屈原的赞颂、崇拜和仰慕。诗歌融入了大家熟悉的历史典故“投水”

22、“汨罗江”,以及历史人物“太史公”“张仪”“子兰”“郑袖”“三闾大夫”,增强了诗歌的历史真实感。 诗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如第五节中,当年子兰、靳尚等人离间屈原奸计得逞,郑袖舞袖受宠一时的盛况而今均已化作尘土,无人凭吊的凄凉境况,对比遭忧投江的屈原的际遇,千百年后仍被追念、崇祀的竞渡盛况,今昔赢输、盛衰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诗中还运用了设问手法。如第二节中,余光中借太史公的叹息托出太史公对爱国文人际遇的感慨,并以张仪说客的功利形象对比出屈原为理想而执着的坚贞风骨。 再看烘托手法。如第三节“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但丁神曲、荷马史诗、魏吉的牧歌是西方文学诗史上的巨作,这三位诗人在

23、西方文学史上拥有极崇高的地位,而作者以“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显然把屈原的地位提升至所有中外诗人之上,烘托手法运用得极妙。,还有转化运用。如第四节“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骄傲是抽象的情愫,作者以物象的“灌溉”,使抽象的意象更显具体而灵活。此外,本诗还留意押韵,使一首历史的叙事诗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而最后一节,在“淡水河上”“流着楚泽的寒凉”,淡水河是余光中今日的时空,楚泽是屈原昔日的时空,今昔时空交错,两位诗人似乎跨时空有了交会,于是余光中嗅到了芬芳(高洁的人格),感受到了屈大夫内心的寒凉。这种将平面的诗句,瞬间塑造成立体的意象的写法,尤见作者之匠心。不过对于最后一

24、节,在季节、时间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以“春晚”来吊屈原,或许为结语的“寒凉”而巧设,笔者则以为吊屈原既是五月五日端午节(诗人节),时间上以“暮夏”为宜,对应结语的“寒凉”反而会生出无理而妙的效果。,二、“读屈原”赋,吊屈原赋 贾 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

25、随、夷为溷兮,谓跖、跷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译文】 我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

26、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屈原)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吧!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地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你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

27、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跷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认为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地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够和谁说呢?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与

28、水蛭、蚯蚓?我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地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赏析】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

29、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不过,在感情一致的前提下,贾谊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的行为。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当顽强地活下去,自己虽然将居住在潮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去自尽。贾谊和屈原这种见解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死观。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盛行于汉初的道家旷达的精神。,三、“读屈原”散文,屈 原 何 漂 若问我的心里,最崇敬谁,那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屈原。 屈原敢于面对现实,在茫茫的烟波深处,孤舟一叶,或许是明月之夜,或许是风和日丽,他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从“退身修整

30、服装”的自省,到“问舜帝而评理”的强化,他未曾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张纯白的纸上写了三句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仔细研读这三句话,一句是屈原的,一句是杜甫的,一句是范仲淹的。然后通读他们的作品,最后我得出了一个想法,我认为屈原的境界最高。杜甫的是一种姿态,范仲淹的是一种情怀,而屈原体现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但他心甘情愿,始终不悔。屈原骨子里透出来的“责任、担当”,似乎是我更看重的。 我对贾谊的感情是怜惜,对杜甫的感情是尊重,对范仲淹的感情是钦佩,而对

31、屈原的感情是敬仰,是由衷的爱和崇拜。你看,两千三百年前的湘江上,一位诗人,满怀豪情地面对自己的不公待遇,充满激情地歌颂大好山河,胸怀壮志地积极求索,虽然身处黑暗之境地,抓住点滴的光芒,上下求索后仍然没有结果,但他内心深处并未放弃,他以单薄的躯体在与命运抗争。遭遇诽谤之后,他在呼喊,在努力,无论是叩“天门”,还是“求美人”,都以失败告终。陷入苦闷中的诗人,何去何从?无奈之中只好放逐于江浪,“取琼茅来卜卦兮”,离开楚国,远游他乡,再次寻求国家和个人的出路。当一切憧憬被现实撞碎的时候,他选择以死殉国,却不是选择放弃!,有人会疑惑,屈原为什么会选择死亡? 答案浮现出来的是:屈原的抑郁。 死亡在一般人的

32、眼里是生命的结束,而在伟大诗人屈原的心中,却是上下求索的方式、灵魂之美的升华和精神高地的捍卫。颜翔林说:“死亡是生命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的悬浮状态,是接近宗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魂的升华。”一个把死亡看得比自我生命还要神圣和伟大的人,他的精神也是超脱的,其生命自然也是永恒的。屈原大概亦如此,多么爱美的屈原,多么美好的灵魂,他却选择自我终结生命,这绝对不是一种消极的死亡,更不是一种自我的结束,而是在他的另一种生命里,选择重新开始。我之前也是认为屈原之死,乃是抑郁而亡,后来因为我写了一个小剧本屈原投江,才真正去认识他、了解他、研究他,结果是令我诧异的,屈原所有的历

33、程都是在积极求索着,他选择一条小小的汨罗江,投江而死,自然不是消极失望的结束,而是求索的新的开始,是凤凰涅槃一般的重生。,我曾经站在汨罗江畔凝神苦思。就这样一条小得在历史上微不足道的河流,如果不是它拥有了最后的屈原,几乎会沉默在中国大地上,可是,就是这样一条小小的河流,而今却令我肃然起敬。在软白的沙子地里,在细风的呢喃语中,我想象着屈原投河的那一刻,我的热泪冒了出来。 那之后,我对屈原便更加崇敬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诗魂”。一部离骚,是屈原的理想、痛苦、热情的诗意结合,也是屈原的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忠诚使命的美丽凝聚,是诗人用生命熔铸而成的诗篇,是诗人用饱满的情感和旷世的才华垒筑的文学圣境。

34、翻开中国文学史,之后恐怕难以有可比的作品了,离骚是开端,也是标杆,自此,中国诗人的至高境界便以此为榜样了。,屈原,在他离骚的创作中,既看到他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呼唤,又可见其富于浪漫的追寻和试图改变的挣扎,更能见其伟大的探索和担当。古代神话传说也好,丰富的想象也好,地上天国也好,现实幻境也好,都是屈原对天下使命的责任、担当和探索。这一点,我似乎更为欣赏、崇敬和赞颂!我记得有一次诗人的聚会,一位诗人告诉我,诗人只负责发现问题,我不太赞成,我其间谈到了屈原,我说诗人的使命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是对解决深刻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屈原的精神,不是简单的忧愁,不是浅层的追寻,而是更为深刻的、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

35、想,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有屈原的意志和灵魂,也更加需要有屈原的勇气和担当。 因此,屈原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极具人文色彩的诗人,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永恒的“诗魂”。(收录于湖南省散文学会2016年选炊烟生长,有删改),【赏析】 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但也心甘情愿,始终不悔。屈原的精神,不是简单的忧愁,不是浅层的追寻,而是更为深刻的、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有屈原的意志和灵魂,也更加需要有屈原的勇气和担当。何漂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理解屈原的角度。,微思考,两首诗歌(一古一今)、一赋、一散文都是涉及屈原的作品,你从中读出了屈原的什么内容?,答案 屈原的爱国精神

36、,后人对屈原的崇敬,屈原的责任与担当。,微写作,你读屈原,读出了什么?请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思考。,答案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之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离不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本读写联动,【素材点击】 屈原出身贵族,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屈原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在内政外交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而被楚怀王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耐,遂自沉汨罗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

37、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角度运用】,【精彩运用】 如果说,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

38、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但是抽去任何一级台阶,都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时至今日对他自沉汨罗江,世人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我们一向冠以他爱国诗人的名头,却没有想到他的自沉也许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生

39、了强大的震撼效应。 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天问,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世问和人问。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对比更显形象“高”,【课

40、文借鉴】 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屈原的伟大形象。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爱国诗人形象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形象渔父。让渔父的形象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对于如何面对人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在折节保身与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运用点拨】 (1)首先,进行对比的双方应该是事物,或者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2)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3)通过对比,要能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41、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弄清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凸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即时训练】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42、要求至少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答案 (示例)父亲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我。之后,他鼓起勇气拉着我的手进了那家琴行。然而当我们面对那张像圣物一样的琴,以及中年店老板轻侮的眼光时,我畏缩了,父亲突然也显得有些怯场,他搓着骨节凸现的大手,心虚地问:”老、老板,请、请问这叫什么琴?要多少钱?” 店老板白胖的一张脸上堆满了不屑,他夸张地长长地“哦”了一声,好几秒钟,然后怪声怪气地说:“这叫电子琴,晓得不?切!要1 000块钱一张,你们乡巴佬是买不起的!”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逃也似的跑出了店门。父亲也出了门,他像赌气似的抄起板车绳子就往肩上勒。在正式起步之前,他回了一下头,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给他自己打气,“松

43、伢,过些日子给你买一张!”,文本精准导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解析 去:离开。,1,2,3,4,5,6,7,8,9,10,2.下列对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鼓枻而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A.相同,也相同 B.不同,也不同 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表递进。 以:介词,用。 以:连词,相当于“而”。,1,2,3,4,5,6,7,8,9,10,安能以身之察察 遂自沉汨罗以死,3.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 B.颜色憔悴 C.渔父莞尔而笑 D.

44、可以濯吾缨,解析 C项古今义均为微笑的样子。 A项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 B项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D项古义:可以用来,是两个词。今义:一般表示某种肯定。,1,2,3,4,5,6,7,8,9,10,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鼓枻而去 B.乃歌曰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人皆得以隶使之,解析 D项为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奴隶一样。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敲打、歌唱、游泳。,1,2,3,4,5,6,7,8,9,10,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世人皆浊,何不

45、淈其泥而扬其波 D.是以见放,解析 A、B、D三项均为被动句。,1,2,3,4,5,6,7,8,9,10,6.下列对渔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为 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用设喻的方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节操。 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映了屈原对楚国人的失望和憎恶。 D.渔父最后唱歌而去,表现了隐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思想。,解析 C项反映的只是屈原对楚国统治者的失望和憎恶。,1,2,3,4,5,6,7,8,9,10,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46、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由西汉刘向编辑,是中国 最早的文人诗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指诗经国风,“骚”是 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C.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 D.诗经的内容以“风、雅、颂”来划分,而“赋、比、兴”指诗经的艺术 手法,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解析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1,2,3,4,5,6,7,8,9,10,8.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_ _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_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