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5728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五县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比起传统文艺的备受重视,网络文艺的迅猛发展显得更为引人瞩目。时至今日,网络文艺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各类网络文艺样式以其新颖的方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只需你点点鼠标,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就触手可及。当前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但其中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却不容忽视。因此以传统文艺来作为价值导向,可以为网络文艺开辟更广阔的价值空间。由于现在网络文艺的发展还是以商业

2、盈利性为主导,为了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大量低俗无聊的内容充斥了网络空间。其实现在网络文艺并不是与传统文化完全隔离,以网络小说中的仙侠小说为例,这类小说往往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仙道化传说,其核心还是中国传统的修仙故事、侠义精神,但是除了极少数优秀的作品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网络文艺对接传统文化,略显苍白而无力,大部分是对中国元素的堆砌拼贴,缺乏凝练和创新,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人文内涵,失去了对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追求,只是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在这样的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遭到背离与破坏。网络文艺创作虽然形式新颖,但是究其根本内核,现代化外壳下包裹的还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不可否认的。中华

3、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网络文艺创作中,传统文化就是“根”和“魂”。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网络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源泉,是发展网络文艺宝贵的材料资源宝库。网络文艺正不断在向传统文艺抛出橄榄枝,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文艺正欣欣向荣地开枝散叶。玄幻、仙侠、历史题材为代表的时下最火热主题的网络小说,其灵感来源都是中国远古神话。2017年爱奇艺平台的网络剧河神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网络剧取材于中国社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化,用了精美的视听语言去展现民国

4、天津卫的风土人情,触动了观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欲。网络文艺迅速发展壮大,与粉丝队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这样的粉丝队伍也可以被传统文艺所拥有。促进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可以解决互联网文化低俗、抄袭的弊端,同时可以帮助网络文化扩大在现实世界影响力;对于传统文艺来说,则是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拥有了长远发展的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一种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时代性的中华文化,帮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信息时代,这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节选自胡文雯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与备

5、受重视的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的发展则更受人关注。B. 现在的网络文艺的发展是以盈利为目的,内容缺乏人文内涵,只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C. 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并未与传统文化完全隔离,一些优秀的作品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D. 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创新的,这也是信息时代对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始由传统文化这一文化软实力引起话题,引出当下网络文艺发展的主要话题。B. 文章把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相互比较,指出网络文艺的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主要问题。C. 文章以引起巨大反响的网络剧为例,说明了网络文艺也在不断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D. 文章最

6、后强调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如果互相借鉴融为一体,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艺如果不以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即便再繁荣也只是表象,没有多少价值空间。B. 现阶段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是苍白无力的,这是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C. 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根和魂,网络文艺扎根于传统文化当中才能让人有更多的触动。D. 创新和融合对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艺来说各有利弊,是信息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

7、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B项,“现在的网络文艺的发展是以盈利为目的,内容缺乏人文内涵,只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错误,选项范围扩大,第二段说的是“大部分是对中国元素的堆砌拼贴,缺乏凝练和创新,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人文内涵,失去了对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追求,只是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前面有限制词“大部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D项,“文章最后强调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如果互

8、相借鉴融为一体,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并没有强调“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原文只是说要“促进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对于传统文艺来说,则是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拥有了长远发展的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9、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网络文艺如果不以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即便再繁荣也只是表象,没有多少价值空间”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以传统文艺来作为价值导向,可以为网络文艺开辟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并不是说不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就没有价值空间;B项,“现阶段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是苍白无力的,这是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人文内涵”,是现代网络文艺的表现,并不是对接传统文化苍白无力的原因;D项,“创新和融合对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艺来说各有利弊”错误,原

10、文强调传统文化和网络文艺的创新和融合,可以互惠互利,并没有说创新和融合有弊端。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

11、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10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30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

12、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说起

13、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材料二: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

14、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层。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材料三: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

15、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的确,顺应

16、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4. 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育资源。B. “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C. “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D. “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将

17、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B. 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C. 在线教师时薪1.8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D. 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6. 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C 5. A 6. 传统教育认识自身的优点,坚守精华所在,积极应对互联网各式新鲜的教

18、学方式。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传统教育顺应互联网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传统教育必须抓住教师这个根本,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错误,材料三第二段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说“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19、由此可知,只是改变,不是“颠覆”。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错误,从材料三来看,应是“从教育家和研究者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和存在的问题”;C项,“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但并

20、非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D项,“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举小王之例只是为了说明“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间限制。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谈“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而且题干给出提示,即“结合材料三”,这说明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三中。如“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

21、、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由此可以概括出第四点。考生根据这些概括答题要点。【点睛】实用类文本主观题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内容,并根据材料内容回归选文,找出选文与材料有所关联的内容;第二步,对材料内容及相关联的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全面的判断结果;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内容,注意有点齐全。(三)文学类

22、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犇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代写冯秉持着自

23、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代写冯清楚地记得

24、,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

25、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

26、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

27、菜,老泪纵横。(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B. 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C.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D.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

28、方色彩。8. 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C 8. 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9. “大头菜”是小说的

29、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以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C项,“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故答案为D。【8题详解】本题

30、考查人物形象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人物身份,其次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等看人物的性格、品质,最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答题时先概括后分析。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表现他“有智慧”。他一直在寻找哥哥表现他“重亲情”。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表现他“有耐心”。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表现他“做事有原则”。“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表现他“谦和有礼”。【9题详解】本题考查物象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以及物象本身的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

31、。本题“大头菜”的作用,在情节方面,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的开展都是围绕“大头菜”展开的,代写冯和哥哥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大头菜”,失散后代写冯在代写信封上留下“大头菜”的标识,后来凭借这个标识找到哥哥;在人物方面,“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通过“大头菜”展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主旨方面,“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点睛】物象作用答题方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32、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 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

33、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

34、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B.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C.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D.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

35、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纪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B. 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C.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D.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B.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

36、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C. 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D. 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2)皇帝一向看重温

37、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纯”“之”“永清”“一贯”,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A项,“乃”意思是“于是”,是副词,修饰谓语,表示动作之间的顺承关系,不能放在句末,一般放在下一句的开头,这就排除A项;C项,“三”即“三次”,修饰“疏”,指的是上疏的次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项,“论”意思是“议

38、论”,宾语是“之”,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所以句子可以断开为: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39、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赠,指给活着的封官爵”错误,“赠”是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错误,文中说的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意思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由“已而卒不行”可知,并没有答应。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

40、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生灵困于水旱”,被动句,“于”,被,“生灵”,百姓;“既”,已经;“嚣然”,忧愁的样子;“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安”,怎么,哪里;“胜”,承受;“虎狼”,如狼似虎的矿税使。(2)中,“雅”,一向;“重”,看重;“谕”,下令;“之”,代词,代温纯;“强”,勉强;“视事”,处理政事。【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41、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

42、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冋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

43、。温纯说:“妤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妤,于是首先提岀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

44、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正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45、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B. 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C. 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D. 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

46、途和人生的感慨。15.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答案】14. C 15. 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分析

47、不正确。诗歌颈联“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直”应理解为“只是”,“未”和“应”都表否定,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临之意”。故选C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从题目看,“幕次忆汉上旧居”中的“忆”,说明了王安石作这首诗的重要缘起,是因为回忆起了汉上旧居。一个“忆”字,也表明首联的“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为作者回忆之景。“岘山南路白云深”的“深”,暗示旧居远离尘世,与世俗隔绝。颔联“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

48、心”,意为:我怎么在担忧国家以至忘了自家的情形下,想起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汉上旧居呢?这里既彰显了汉上旧居的秀美,又因为“求田问舍”代表不顾自己肩上所负载的社会责任而隐居的人生态度,结合王安石一直致力于经济变革的历史,“如何”一词,暗含诗人对自己心存归隐想法的暗暗自责。“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大意是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临之意。尾联“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的心情,一方渴望超脱,另一方面又害怕为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笑。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整理出本题的答案。【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