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572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辽宁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中国人注重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这些传统礼仪都对后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婚嫁礼,祭祀礼和丧礼等等,而且中国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得到了好评,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礼”是基于人情产生的,这使

2、得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人情礼节,崇尚“礼尚往来”,当一个人收到别人礼物或好处后,总要回送或是给予其某种好处,以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回报。由于礼学家对人情基本上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合理性,又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裁制,所以顺人之常情外,还需要正己之情。因此,许多中国人都特别注重中庸之道,极力促使自己达成中庸之道。“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他们看重人的等级区别。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在婚姻嫁娶中都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就是

3、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虽然这种“礼”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性格。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国人对尊者的推崇形成一种崇尚权威,卑躬,谦虚的性格,并且特别能自律忍耐。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在儒家“礼”中,男女有别的观念却使得中国的妇女性格和地位都边缘化。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社会活动范围加以限制,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儒家“礼”看重学问,人的才识。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学问,富于智慧。儒家的文化既

4、是治家文化,也是治国的文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他在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一方面把做人的思想、治家的文化与治吏的思想、治国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齐家”开始,其顺序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又把“修身”与“致知”联系起来,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即治国者要注意学习,知书才能达理,达理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治家,治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也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

5、性。儒家“礼”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伦理的范畴,“礼”使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尊敬长辈、老者,爱护幼小,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因此,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B. 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

6、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就是受儒家礼教的影响而形成的。C. 孔子的观点是,想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致其知”,即注意学习,知书达理,从而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D. 儒家“礼”要求人们要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2.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总说中国人传统礼仪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然后分说古代“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B. 在论述中国人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C. 第四段作者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来阐明儒家“礼”使中国人讲

7、究修身养性。D. 第五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用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证明儒家的“克己”。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一项是A.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和注重中庸之道,是分别受到儒家“礼”和礼学家的影响。B. 文章从男女有别的观念,对学问、才识的看重,伦理道德等几方面论述了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C.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具有群体凝聚力、讲究修生养性、能忍让自律的良好性格,均是受到儒家“礼”的影响。D. 尊老爱幼是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形成的,这十分符合儒家“礼”中的伦理道德。【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

8、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就是受儒家礼教的影响而形成的”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上述观念”包括儒家礼教以及登记制度下形成的“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观念,由此可知,除了儒家礼教的影响外,还有等级制度下形成的“夫为妻纲、男尊女卑”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

9、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类比论证法”错误,从第五段来看,文中“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说的是两者的不同点,而“类比论证”的二者之间应是相同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中国人具有群体凝聚力均是受到儒家礼的

10、影响”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具有群体凝聚力”是宗法观念下形成的。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

11、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

12、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这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最早将5G商用服务落地的国家之一。5G看起来只是通信技术的又一代演进,但人们对它的期待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更新换代都要强烈。1G打电话,2G发短信,3G看图片、听音乐,4G在线直播每一代通信技术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不断演进,但5G并不是在4G基础上的简单改变,5G打破了信息传输的空间限制,能够实现的应用场景不受想象力限制。用手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这种比4G快100倍的上网速度仅仅是5G“大宽带”特点的体现。依靠更高速率、更大

13、连接、更低时延的特性,5G不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且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在5G网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高清视频,以及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人们相信,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6月14日)材料二:本届大会上,华为推出的折叠屏5G手机华为MateX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在3号馆华为终端展区,许多媒体记者和观众都争相拍照。该手机采用高强度柔性OLED显示屏,通过鹰翼式折

14、叠设计,将手机+平板两种形态合而为一。这款手机搭载了业界首款7纳米制程工艺的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现场测试结果显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的时间。除了移动终端外,华为还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致力于打造“端到端”的5G产品及解决方案。今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华为就发布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和超过30家运营商签订了商用合同,5G基站全球发货量超过4万个,帮助运营商构筑5G先发优势和优质的用户体验。大会开幕前夕,OPPO于2月23日通过创新大会的形式发布首款5G手机,小米在24日发布了小米MIX3的5G版本,售价599欧元,此外,中兴也在25日大会开幕期间

15、发布了首款5G手机,其5G室内无线终端、物联网、车联网等产品悉数亮相。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27日)材料三: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目前5G商用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不断努力。从网络基础设施上看,关键网络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网络支撑是5G技术商用的前提之一。因此,要继续深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从而提升网络的整体质量。此外,5G商用需科学分配频谱资源。在高频、中频、低频等频段上配置足够的频谱资源,对频谱重耕或迁移等问题做全方位的考量,合理化解用户担忧。5G技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其万物互联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终端的不同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

16、应用要求企业转变传统思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及时、智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在行业标准与政府配套监管政策方面,应注意规则先行、有序发展。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因此出台配套的监管政策十分必要。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0日)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B. “5G”作为关键基础设施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了经

17、济社会发展。C. 华为除推出“明星产品”折叠屏5G手机华为MateX外,还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致力于打造“端到端”的5G产品及解决方案。D. 材料二不仅介绍华为推出的5G手机,而且陈述了OPPO、小米、中兴于2019年2月27日前相继发布了各自的首款5G手机。5. 下列图文是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B. BC. CD. D6.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从每则材料中概括出一点5G走入家庭的依据。【答案】4. B 5. A 6. (1)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2)华为、OPPO、小米、中兴先后推出了5G手机;(3

18、)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不断努力积极破除5G发展障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一和材料二,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B项,“推动了促进了”错误,选项将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人们相信,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信”“将”是未然,而选项“推动了”“促进了”变成已然。故

19、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图文是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材料三中找到相关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选项错把“互联互通建设”和“提升整体质量”当成并列关系,而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要继续深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从而提升网络的整体质量”,由此可知,“互联互通建设”和“提升整体质量”不应是并列关系,文中“从而”表明后者是前者的结果。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从每则材料中概括出一点5G走入

20、家庭的依据”,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能够证明5G走入家庭的内容,最后分点概括。材料一第一段“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这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点;材料二第一段“华为推出的折叠屏5G手机华为MateX”,第三段“大会开幕前夕,OPPO于2月23日通过创新大会的形式发布首款5G手机,小米在24日发布了小米MIX3的5G版本,售价599欧元,此外,中兴也在25日大会开幕期间发布了首款5G手机,其5G室内无线终端、物联网、车联网等产品悉数亮相”,由这些可以概括

21、出第二点;材料三“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不断努力”“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及时、智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由这些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22、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

2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捍卫家园的公鸡风波英彼得梅尔卢贝隆的春天有不同的声息。猎人离去之后,潜伏了一冬的鸟儿便从藏身的林中出来,它们的歌声取代了枪声。我沿山径走向马索家时,唯一刺耳的是一阵猛烈的敲打声。我暗想,会不会是马索眼看观光季节将临,决定竖起“吉屋出售”的牌子呢?我在他家附近的山径上看见他。他在林间空地的边缘打下一根一公尺半高的木桩,木桩顶端钉了一块破破烂烂的锡片,上面用白色油漆胡乱地涂抹着:“私人土地!”马索正端详他的新作,山道上躺着另外三根木桩和告示,还有一堆圆石。他朝我道了一声早安,拾起一根木桩,往地下猛捶,仿佛那可怜的木桩刚犯了什么不孝之罪,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无情

24、地处罚。我问他在做什么。“赶走德国人。”他说了,动手搬运圆石,在木桩之间排成围篱。他进行封锁的这块土地,并不在他家附近,而是位于山径的另一边,不可能属于他。我便说,我以为这地属于国家公园范围。“是没错,”他说,“可我是法国人,所以它属于我,不属于德国人。”他又搬了一块圆石。“每年夏天他们都跑来,搭起帐蓬,弄得树林里全是垃圾。”他站起身,点燃一支烟,顺手就把空烟盒丢进树丛里去。我问他难道没想到德国人也许会买下他的房子?“带了帐蓬来的德国人,除了白面包以外什么也不会买。”他嗤之以鼻地说:“不信你看看他们开来的车装满德国香肠、德国啤酒、德国泡菜。他们全都带来啦。知道了吧?他们真是吝啬鬼!”马索扮演起

25、田园卫士兼旅游业专家的角色,继续说明普罗旺斯农人的困境。他承认观光客,包括德国观光客,给地方上带来财富,有些外人在这里购置房产,也为本地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可是看看他们把本地房地产价格哄抬到什么地步!简直骇人听闻。农民根本买不起。我们避免谈马索自己想在房地产上头大赚一笔的事,只听着他叹息这一切太不公平。叹息过后,他又开心笑起来,告诉我一个买房子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很让他感到满意。有一个农夫,关注邻居的房产好多年了;不是因为那房子好,房子差不多只是个废墟了,而是因为连着房子的一大片地。农夫出价要买,邻居却趁着房价上涨的机会,卖给了出价较高的一个巴黎人。那年冬天,巴黎人花了几百万法郎整修房子,还修造

26、了游泳池。竣工之后,巴黎人和他的朋友们潇潇洒洒地南下,来度五月的第一个周末。他们都很喜欢这房子,也喜欢隔壁住的那个古板老农夫,觉得他晚上八点就上床睡觉的习惯真有趣。可是第二天清晨四点,农夫家血气方刚的大公鸡便开始高声啼鸣,直叫了两个小时。巴黎人向农夫抱怨,农夫耸耸肩。这里是乡下,公鸡是要叫的,这没办法。接连几天,公鸡照样清早四点起身报晓。终于有人受不了了,客人提早回了巴黎,去补足睡眠。巴黎人再次向农夫抱怨,农夫再耸耸肩,两人很不愉快地分手。到了八月,巴黎人又带了一大群客人来。公鸡每天准四点叫他们起床。下午想睡个觉吧,农夫又在他屋里做什么活儿,又是钻子又是水泥搅拌器的,吵得没法睡。巴黎人强烈要求

27、农夫箝紧公鸡的喉咙,农夫拒绝。吵过几次架之后,巴黎人把农夫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强制命令公鸡闭嘴。但是法院判决农夫胜诉,公鸡有权在清早歌唱般长鸣。别墅度假从此成为这位巴黎人难以忍受的苦差事。他终于决定忍痛出售。农夫透过朋友,买下了大部分的土地。成交之后的星期天,农夫和朋友以一顿丰盛的午餐大肆庆祝,席间的主菜就是那只大公鸡,做成了美味的醉鸡。马索认为这故事很棒巴黎人大败,农夫获胜,得到更多土地,还吃了一顿好饭。我问这可是真人实事,他避开我的眼光,把山羊胡子的末稍放进嘴里去吸吮。“总之别招惹农夫。”他只说了这么一句。我想,如果我是爱露营的德国人,今年夏天我就改上西班牙去。(尹萍译)7. 下列对小说相

28、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描写马索的语言时多用短句,这样写能更好地体现马索当时的心理。B. 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其中“丢烟盒”这一细节描写看似随意,实则反应外来人弄脏了环境。C. 马索讲的故事中,巴黎人最后离开乡村,主要反映了他们喜爱乡村却不能适应乡村的生活。D. 故事中公鸡在“赶走”巴黎人后,被做成了美味醉鸡,实际是农夫对巴黎人的一种嘲讽。8. 作者在描写马索打木桩时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体现马索当时怎样的心理?9. 小说中马索讲述了农夫的故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有何作用?【答案】7. C 8. (1)视觉和听觉 (2)对外来人的怨恨,捍卫家园的决心 9. (1)

29、使标题中“公鸡风波”有载体或与标题相照应;(2)体现农夫捍卫家园的信心和决心;(3)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不能适应乡村的生活”错误,从马索所讲的故事起因和最后的结局来看,“有一个农夫,关注邻居的房产好多年了;不是因为那房子好,房子差不多只是个废墟了,而是因为连着房子的一大片地。农夫出价要

30、买,邻居却趁着房价上涨的机会,卖给了出价较高的一个巴黎人”,由此可知,农夫本就想要这处房产;结局说“农夫透过朋友,买下了大部分的土地”“成交之后的星期天,农夫和朋友以一顿丰盛的午餐大肆庆祝,席间的主菜就是那只大公鸡,做成了美味的醉鸡。马索认为这故事很棒巴黎人大败,农夫获胜,得到更多土地,还吃了一顿好饭”,最后农夫达成心愿,由此可知,“农夫又在他屋里做什么活儿,又是钻子又是水泥搅拌器的,吵得没法睡”和“公鸡啼鸣”都是农夫设下的赶走巴黎人的计策,所以巴黎人最后离开乡村并非是“不能适应乡村的生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和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

31、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描写马索打木桩时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体现马索当时怎样的心理”,然后找出描写马索打木桩的内容,分析描写的角度,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马索当时的心理。从文中来看,马索打木桩的内容在第一段和第二段,如“我沿山径走向马索家时,唯一刺耳的是一阵猛烈的敲打声”“拾起一根木桩,往地下猛捶,仿佛那可怜的木桩刚犯了什么不孝之罪,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无情地处罚”,前一句“敲打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后一句“拾起”“猛捶”是马索的动作,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明确了角度之后,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情节来分析此时马索的心情,“私人土地!”“赶走德国人”“每年夏天他们都跑来,搭起帐蓬,弄得树林里全是垃圾”“可我

32、是法国人,所以它属于我,不属于德国人”“可是看看他们把本地房地产价格哄抬到什么地步!简直骇人听闻。农民根本买不起。我们避免谈马索自己想在房地产上头大赚一笔的事”,由这些内容可知,马索认为这是属于法国的土地,属于自己的领土,他用打木桩的方式表明捍卫家园的决心,而捶打之“无情”又灌入了他对外来人的怨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以及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中马索讲述了农夫的故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有何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马索所讲述的农夫的故事,概括其内容,再从内容、结构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最后马索向“我”讲述了农夫的故事

33、,故事中的农夫借助“公鸡啼鸣”等赶走了巴黎人,结合故事前马索“叹息过后,开心笑起来,告诉我一个买房子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很让他感到满意”和小说最后一段“总之别招惹农夫”可以看出,马索所讲的农夫的故事表现了农夫捍卫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农夫的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公鸡”,这就与小说标题“捍卫家园的公鸡风波”相照应,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农夫赶走巴黎人和上文马索打木桩捍卫家园的表现是一致的,二者结合让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让故事的情节更为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

34、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

35、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十四年卒。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

36、之和。(节选自三国志邓芝传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B. 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C. 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D. 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 先: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主”“先帝”。B.

37、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朝开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的首要长官为尚书。C. 薨:礼记记载“诸侯死曰薨”,文章中“先主薨於永安”说明刘备在蜀时并未称帝。D.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给皇帝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属于这种文体。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邓芝老当益壮,择主而侍。他七十多岁先投奔张裕,再投奔庞羲,最后投奔到先主刘备手下,官至尚书。B. 诸葛亮有远见且善用人。先主刘备去世后,他担心孙权会生变,便决定派邓芝出使东吴,最后使孙权狐疑消失。C. 邓芝有智谋、善言论。他出使东吴,详细分析了吴蜀联合之利和吴依附魏的弊,劝说孙权,终于使孙权绝魏联蜀。D.

38、邓芝善带兵、生活节俭。邓芝带兵赏罚分明,体恤士卒;衣食的费用都来自自己为官的俸禄,不置办私产,家无余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2)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先主外出巡视到郫县,和(邓芝)交谈,对他的知识才干大感惊奇,于是提拔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为广汉太守。(2)于是派遣邓芝前往东吴与孙权建立友好的关系。孙权果然心中犹豫不决,没有及时召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好奏文请求晋见孙权,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

39、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这段话是说“孙权于是接见他,对他说:我的确想与蜀国和亲,但是耽心蜀主年幼,蜀国弱小而外敌强势相逼,如果被魏国欺凌,则不能自我保全,因此心存犹豫”,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权”“之”“芝”“孤”“蜀”“蜀主”“国”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A项,“不自保全”是“为魏所乘”的结果,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且“保全”意思

40、是“保住使不受损失”,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应在“保全”后断开,排除A项;BC两项,“和亲”意思是“和睦相亲”,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且“然”意思是“然而”,表转折,“然”表转折的时候一般放在句首,所以“亲”和“然”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说明刘备在蜀时并未称帝”错误,刘备在蜀时已称帝

41、,是蜀汉开国皇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他七十多岁先投奔张裕”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意思是“张裕对邓芝说:您年过七十后,官至大将军,并能被封侯”,文中是张裕说邓芝七十岁后会发达,而不是邓芝七十岁后投奔。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

42、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出”,外出;“至”,到;“与语”中省略代词“之”,应为“与之语”,“语”,谈论,交谈;“奇”,形容词意动,对感到惊奇;“擢”,提拔。第二句中,“乃”,于是;“修好于权”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权修好”,“于”,和,“修好”,建立友好关系;“狐疑”,犹豫不决;“不时”,没有及时;“表”,名词做动词,写奏表;第一个“见”,召见,第二个“见”,晋见。【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

43、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

44、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

45、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文言文翻译: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汉司徒邓禹的后人。汉朝末年进入蜀地,当时无人了解和起用他。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相面,邓芝前去请他相面,张裕对邓芝说:“您年过七十后,官至大将军,并能被封侯。”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十分喜好人才,于是前去依附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邓芝作郫县邸阁督。先主巡视到郫县,和邓芝交谈,对他的知识才干大感惊奇,于是提拔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为广汉太守。他作过官的地方太平清静,颇有政绩,故入朝做尚书。先主在永

46、安去世。在此之前,吴主孙权请求两家讲和,先主多次派遣宋玮、费祎等人回访东吴。丞相诸葛亮深恐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对蜀国有别的打算,不知怎么处理。邓芝进见诸葛亮说:“现在后主年幼,刚刚即位,应该派使节前往东吴与其重新和好。”诸葛亮回答说:“我考虑很长时间了,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才得到了。”邓芝问此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前往东吴与孙权修好。孙权果然心中犹豫不决,没有及时会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好奏文呈交孙权,说:“我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而不仅仅为我们蜀国。”孙权于是接见他,对他说:“我的确想与蜀国和亲,但是耽心蜀主年幼,蜀国弱小而外敌强势相逼,如果被魏国欺凌,则不能

47、自我保全,因此心存犹豫。”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据有四州土地,大王您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有重重天险可以御守,吴有三江阻隔可为屏障,将这两个长处合起来,共为唇齿之邦,进可并吞天下,退可鼎足三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您如今如果去投靠魏国,魏国必定首先要求您去朝拜,继而想要您的太子进朝作人质,如果您不从命,他们就会找借口前来讨伐,那样蜀国也必定会随势顺流而见机行事。这样一来,江南的江山恐怕不再是大王的国土了!”孙权沉默良久说:“您所言极是。”于是自动与魏国绝交,而与蜀国联和,派遣张温回访蜀国。延熙十一年(248),涪陵属国有人杀死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征讨,很快将其首领斩杀,使百姓安居

48、。延熙十四年(251),邓芝逝世。邓芝任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抚爱军士,自身的衣、食都靠公家供应,生活朴素俭节,终生不积蓄产业,家属也不免连带受饥寒,去世时家中没有任何过剩的财产。他性格刚强质朴,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与同僚们关系很不和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陵晚望描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B. 金陵晚望采用拟人、反衬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金陵古城的景象并抒发唐朝因衰败而伤心之情。C. 金陵图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一个例证“六朝金陵图”,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