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梧桐****皮 文档编号:95178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卷) 历 史 第一卷(客观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24题共48分)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 录时事; 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2.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 是莒国国君之子, 春秋遂书“莒人灭鄫”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王位继

2、承制度混乱 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 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 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 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 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 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 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东汉初期, 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

3、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5.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6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

4、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7. 表1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8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

5、在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9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 B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 D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10.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体

6、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1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12.清朝明确规定:人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导致了政治

7、体制僵化 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13. 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A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C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14.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A.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B.

8、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C.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D. 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15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16公元前2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A立法过程随意 B追求务实灵活C注重形式规则 D出现

9、公权滥用17威廉三世时期(1689-1702年),内阁成员遴选权属于国王,也只需对国王负责。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议会出台一项规定,规定只有两种身份的才能出任内阁大臣:其一是拥有贵族头衔并且是上院议员,其二是下院议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 B国王已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完善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机制 D建立了议会与政府间的有机联系18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 A.政府对议会职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0、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 19.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 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20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反联邦党人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由此看出反联邦党人 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对联邦政府的权力保

11、持高度警觉 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希望继续保持邦联体制的现状21.下表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情况统计,据该表信息可知,当时德国总选票社会民主党得票占总票数百分比1890年7 228 5001 427 30019.171893年7 674 0001 786 70023.301898年7 757 7002 107 07627.181903年9 495 5863 010 77131.71A.人民已拥有普选权B.议会斗争可使革命成功C.代议制民主有所发展D.工人政党放弃武装革命22. 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

12、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2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地方自主性增强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24.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

13、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二、材料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

14、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来源:Zxxk.Com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中国驻外使馆设

15、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12分)(2)材料二、材料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6、)材料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的重要节日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3.清明节: 四月五日左右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5.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7.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8.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1.元旦节:每年1月1日2.情人节: 每年2月14日3.复活节: 约在3月7日左右4.愚人节: 每年4月1日5.母亲节: 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6.父亲节: 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7.劳动节: 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8.万圣节: 每年10月31日9.万灵节: 每年11月2日10.感恩节: 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11.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上表是关于中

17、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从中唐开始,藩镇和一些势力较大的州郡常常以种种借口和手段,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时,藩镇节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武将管理场(征收赋税的场所)务,赋税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赵匡胤发布诏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同时,赵匡胤还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

18、部分财权。此后,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洛税史寻幽:北宋立国行新制 中央“集财”国库丰(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财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财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1234567来源:学科网89101112DBBACDCDADA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B来源:Z_xx_k.ComBDBACCDACAA来源:学科网答案25.答

19、案:(1)目的: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需要;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因:文化传统差异,英国主张主权国家平等,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社会经济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若能从外交政策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26略27.答案:(1)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肯定传统文化爱好和平、重忠孝伦理;认为孔子非宗教迷信、礼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和儒家思想已不适应近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比较激进。(每点3分,但必须从批判和肯定两个角度作答,共计9分)(2)陈独秀个人的经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