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324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内容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立场主题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

2、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

3、、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

4、、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

5、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艺术特色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

6、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

7、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艺术成就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采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

8、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所选史料内容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也搜集了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等总数不下三百种的史料。司马光除将这些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同时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由于他严谨的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这种著史方式,也为后世史家沿用。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煌煌巨著,为翻检方便,在修史的同时编写通鉴目录三十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

9、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的限制,不映全貌。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这样的写法使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资治通鉴的语言风格更是浑然一体,毫无雕琢的痕迹,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娓娓道来,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对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

10、乘之作。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实际上,咨治诵鉴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政治上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正如为之作注的胡三省所说:“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近千年的历史证明,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给大众以无尽的教益。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1、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12、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七年级下册,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但当涉猎涉猎卿今当涂掌事当涂 见往

13、事耳往事及鲁肃过寻阳及:2翻译下列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出自孙权劝学一文中的两个成语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4孙权劝学中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生论善学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

14、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注】或:有人。志:记,记住。但:只。还:同“旋”,转身。故:特意。冀:希望。逾:超过。厌:满足。盍(h):何不,为什么不。迨(di):等到。谢:道歉。铭之坐右:把它当作座右铭。(有删改)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王生不说()吾悉能志之()王生益愠()善学者不耻下问()6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网例句:君但志之而不思之A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B学而时习之(论语)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D跪而拾之以归(赵普)来源:学科网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夫 善 学 者 不 耻 下 问8翻译下列句

15、子。(1)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9这篇短文中,李生认为“善学者”应具备哪些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三、比较阅读【甲】【乙】【丙】三个文段,回答问题。【甲】木兰诗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乙】孙权劝学资治通

16、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丙】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0对木兰诗理解有误的

17、一项是(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思。B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可父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代父从军,心不甘情不愿,无可奈何。C“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D“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B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C即书诗四句(写)D父异焉(诧异)12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传一乡秀才观之C借旁近

18、与之D或以钱币乞之13下列对孙权劝学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被鲁肃叹服,最终“结友而别”的佳话。B本文注重以对话来刻画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具有情趣。C孙权开始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道破,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可能性。D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14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5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

19、,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还突破旧例,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1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2桃李满天下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3丝恩发怨是时

20、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太和九年丝、发:形容细小。“丝恩发怨”形容极细小的恩怨。4疾风扫秋叶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资治通鉴晋记孝武帝太元七年疾:猛烈。“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像暴风扫除落叶一样。5坚定不移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移:改变,变动。“坚定不移”比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6身先士卒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身先士卒”形容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7剖腹藏珠 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剖腹藏珠”即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8请君入瓮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瓮:一种陶制的盛器。“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