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324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内容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篇目概览一、天瑞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

2、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二、黄帝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

3、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三、周穆王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倏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

4、;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言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种种、万般境界,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断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态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四、仲尼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

5、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勘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人通融于

6、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性而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五、汤问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

7、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即“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8、均”于技,则可以聆听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地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六、力命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

9、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文中列举管鲍之交、小白用仇的史事,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如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七、杨朱杨朱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10、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际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瞻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

11、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杨朱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篇末,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八、说符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

12、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作“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

13、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获,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艺术成就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西汉初,列子颇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时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唐高宗乾封二年

14、(667)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徽宗政和六年(1116)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

15、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

16、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是

17、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列子一书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

18、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七年级上册,列子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19、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20、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八年级上册,列子愚公移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注】,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衢:大路。(选自列子汤问)【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21、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薛谭乃谢,求反()(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杂然相许()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哪里)B复到舅家问焉(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中)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饯 行 于 郊 衢4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未穷青之技5列子里的故事大多有寓意,【甲】文的寓意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列子辞子阳之粟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22、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注释】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也有资料说是君主)。御寇:即上文的列子。望:怨恨,埋怨。拊:拍打。列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子列子穷/所识穷乏者得我B盖有道之士

23、也/今已亭亭如盖矣C至其罪我也/不效则治臣之罪D民果作难/李广难封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妾 闻 为 有 道 者 之 妻 子 皆 得 佚 乐 今 有 饥 色 君 过 而 遗 先 生 食。8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注】中:打着。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弗:不。报:报告。列子说符

24、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列子学射中矣()(2)又以报关尹子()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守而勿失也()(2)退而学之()11翻译下列句子。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12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杨朱:人名。素:白色。缁:黑色。列子说符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齐人攫金昔

25、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注释】适:去。鬻:卖。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攫其金而去()(2)对曰()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昔齐人有欲金者。17此则寓言故事意在嘲讽怎样的人?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伊索寓言”。而且在意境上,列子远远超越伊索寓言。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

26、,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

27、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列子力命词语解释:“管鲍之交”形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如今,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词语解释: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

28、有高山流水之曲。现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响遏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注】,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列子汤问词语解释:“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以致阻止了天上云彩的飘动。多用于形容歌声的嘹亮。歧路亡羊杨子之邻

29、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列子说符词语解释:“歧路亡羊”字面意义是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现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夸父逐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列子汤问词语解释:“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现多用“夸父精神”形容顽强不息、坚持不懈、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而献身(死后的夸父,还要以尸骨浸手杖,化作一片林海)等。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