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1336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马大勇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

2、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

3、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

4、,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1.下列各项中,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所说的“情”,除“情感”外,还包括诗歌的美感;所谓“理”,则

5、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总是共生交织,同时出现。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思路解析: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不当。答案:C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C.“爱

6、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思路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暗含在人生低谷中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首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C.能“在自己的

7、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思路解析:B项,答题区间在第1段结尾处,“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并没有说“常人的境界不高”。答案:B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

8、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4.“中国诗可不然”一句中“然”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然”字指代的内容,“然”的意思是“这样”,应指上文所说的内容。参考答案:指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先有史诗,次

9、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5.怎样理解文中“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的含义?(4分)思路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早熟”和“早衰”的含义。“早熟”在文中指的是“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的是“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参考答案:中国诗不符合诗歌发展到最后是抒情诗的一般发展规律,纯粹的抒情诗在中国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抒情诗在达到很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所以又是早衰的。6.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的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思路解析:举例往往用来证明某种观点,此处作者观点在前文出现,即中国诗乃至中国艺术的特点一下子到达了顶峰。参

10、考答案:想说明中国最完美的抒情诗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早;中国绘画里,“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出现得也很早;中国的辩证法的成熟早于中国的逻辑。“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一蹴而至顶峰。三、课外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笑说蟹文之灾流沙河老夫银行排队,恭缴电、气、话之三费。站立久了心烦,不免游目四顾,用以杀死时间(Kill-time就是汉语说的“消遣”)。忽睹一妇,夏衫华丽,背绣英文曰“Special lady”,即特殊太太,不禁莞尔,心情为之一振。乃自思忖:“既然特殊,又何必来排队?”一自国门乍开,英语涌入,其势滔滔,不可逆挡。要现代化,要和先进文化接轨,就

11、得容之纳之。道理大家明白,何须我来饶舌。但窃以为被动容纳的同时,也该主动疏之导之,莫让蟹行文字泛滥成灾才好。所谓泛滥成灾,别以为指的是“特殊太太”之类。笑话罢了,那不算啥。我指的是考试。学生要考英语,考吧。读硕士读博士而研究古汉语者,或中国古史者,或中共党史者,也非考英语不可吗?争取当公务员之非涉外事者,也要考英语吗?各行各界评专业职称,也要考英语吗?是不是太看重英文了?英文应该学,但不能都去学waiter英语,一辈子做低级舌人,侍候商董,至多爬上洋买办的阶梯。试看今日外文系的,几人能译学术著作。听他口语多么地道,不过高等waiter罢了。颜氏家训教子篇云:“齐朝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12、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观今鉴古,人情不二。我心窃忧之,有不忍言者。更值得忧心的是汉语。早在英语高烧之前,译体文风已经常见于报刊文字。今则变本加厉,坏我汉语生态,竟造出这样笨拙的译体病句来。胪列如下,请共赏之。这本书已被我读过了。(这本书我读过了)当我早晨起床的时候。(早晨我起床时)作为政协委员的我。(我当政协委员)浙江女子似乎就像花朵般的娇艳。(越女如花)我出门去的同时,看见他正在哭着。(我出门,见他在哭)必须加以严厉的惩办。(必须严办)你有吃过午饭了吗?(你吃午饭了吗)对我说来,她是我的妻子。(

13、她是我妻)译体恶风劲吹,从大作家到小学生,同受其愚弄而懵然不觉。更可怕的是报刊上一窝蜂去学样,还觉得有趣,真要教前辈大师们,鲁胡老梁沈赵,地下同声一哭。写到这里,猛想起余光中。他是外文系老教授,一辈子弄外文。看看他笔下吧,食洋而化为中华的灵与肉,那文字多纯粹,多典雅,多准确,多活泼。蟹文透过译体病句侵入报刊,我们拿啥武器去抵抗呢?我答:拿文言文。这武器能逢长化短,逢繁化简,逢深化浅,逢晦化显。笔下仍写现代汉语,但应掌握传统文言,择其铦利者而用之。必如此,方不至于被蟹文的语法攻占了我们的头脑笔下,杂交出怪胎来。不是教人排外,是用自家之本,赚取他家之长。若相反,便是自家无主,尽拾别人的敝屣了。各种

14、洋文不滥用,择地而用之,那是必要的。见洋文而反感,义和团心态,贻祸邦国,愚昧可笑。但是,当今街市上好多店招,货物上好多标志,都来英汉对照,有这个必要吗?余非新左人士,不会上纲批判所谓文化帝国主义,只是觉得市井流风趋新可笑而已。还有更可笑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沿街检举店招上的繁体汉字,必铲之而后快,却放过那些毫无必要的洋文招牌字,真有点“相煎何太急”的意味,不免一叹。(选自含笑录,有删改)7.文章开头,作者讲“特殊太太”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思路解析: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文章开头写一件趣事,其作用可以从引出下文趣说的对象、奠定全文诙谐的基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

15、说明蟹文泛滥的程度和可笑;以风趣幽默的故事开头,奠定了全文诙谐的基调,表现了作者的嘲讽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能答出两点即可)8.从全文看,“蟹文之灾”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文章从第2段开始,先后写到了英语考试的泛滥、译体文风已经常见于报刊文字、店招货物上不必要的中英对译等现象。据此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各种英语考试泛滥,英语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译体文风破坏汉语生态;店招货标无意义的英汉对照。9.第3段中“舌人”指什么人?该段引用颜氏家训教子篇的用意是什么?(5分)思路解析:结合上句“英文应该学,但不能都去学waiter英语”,其中“waiter”

16、是侍者的意思,可知“舌人”应为“翻译”。颜氏家训教子篇中的故事是讽刺齐国的“士大夫”的,因为他让儿子学习鲜卑语及弹琵琶的目的是“服侍公卿”,作者以此来嘲笑近来学英语的目光短浅的人。参考答案:翻译者。借古讽今,讥讽今人学英语和当时齐人教子学鲜卑语,都抱着短浅势利的实用目的。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思路解析:这是一篇随笔,或者叫作杂谈,作者由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分析蟹文流行的现象,指出其对中华文化的危害,然后又指明解决的办法用文言文校正,最后再回到蟹文盛行的现实,暗示了本文的写作意义。参考答案:先从生活现象引出话题,接着列举蟹文之灾的表现并分析危害,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回到现实,讽

17、刺作结。表达题(共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D.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思路解析:B项,“不绝如缕”的使用是有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

18、微悠长。答案:B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思路解析: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显示”杂糅,可删除“根据”或“显示”。B项,语

19、序不当,“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应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C项,搭配不当,“推动受益”不搭配,可把“和”改为“从而让”。答案:D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言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言现象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语言史上看,语

20、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A.B.C.D.思路解析:句紧承首句话题所述语言的时代性,说语言的发展;句承接上句和首句的“包容”,谈语言的规范;句紧承上句的“规范”列举“火星文”现象;句承接所举例子来阐明作者的态度;句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句倡导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答案:D14.下面是某校中学生开展的以“住宅区的命名”为主题进行的调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字。(5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抓住住宅

21、区命名调查的两个对象和三种形式,分头解说即可。参考答案:本次“住宅区的命名”调查对象拟定为古代和现代,从而进行对比,调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翻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15.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6分)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报纸上阅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洽谈。(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思路解析:语言得体与否应综合考虑说话对象、场合、谦敬等因素。语段中有四处不得体之处。“莘莘学子”本身是

22、“众多学生”的意思,不能用于形容个人;“惠顾”一般用于商店对顾客的敬辞;“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洽谈”意思是“洽商”,多用于商业活动中。参考答案:(1)莘莘学子应届毕业生(2)惠顾浏览(3)惠赠寄(4)洽谈联系五、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 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

23、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材料讲述了一个故事:尚先生丢的手机被一个年轻人拾到,年轻人开始时无意归还,后来看到手机中有尚先生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的信息,被尚先生的爱心感动,就把尚先生的手机归还了。立意时注重分析年轻人的话,如“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等,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角度:可以传递的善心(爱心);传递正能量;

24、弘扬真善美;战胜贪心;倡导爱心。例文爱心传递如果说爱心是一团火,那么传递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爱心是一颗种子,那么传递就是那适逢其时的甘霖;如果说爱心是一湾清泉,那么传递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春风一样亲吻禾苗;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细雨一样滋润万物。爱,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传递让爱铸成了高楼大厦。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是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她少年时代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因为眼疾,她脾气暴躁;父母双亡后,她进了救济院,因为性格问题,她很不受欢迎。而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用爱心挽救了她,最终她成为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成了海伦

25、凯勒的老师,并对海伦凯勒倾注了自己真挚的爱。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莎莉文。”而安妮却动情地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救济院的那位让人尊敬的清洁女工!”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奇迹的,而很多奇迹都与爱有关。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每个平凡的生命。而能够让这份爱心传递、绵延,生生不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福建仙游县有一位爱心老人名叫曾德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他跋山涉水,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得到帮助的学子,也都怀抱一份感恩之心,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

26、传递下去,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不知从何时起,物欲的追求让人迷失了自我,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与疏离。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有爱心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宣扬“兼爱”“非攻”的“爱心理论”,古人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宣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吐露的也是一腔“博爱众生”的心曲。爱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鲁迅先生曾说过:“石在,火是不会灭的。”社会需要爱心,时代呼唤爱心。让我们把爱心绵绵不绝地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真诚、友爱与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