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89795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化学秋季讲义第9讲二氧化碳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二氧化碳满分晋级相关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认识二氧化碳秋季班第十讲秋季班第九讲暑期班第七讲漫画释义知识互联网 思路导航知识点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内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1. 物理性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雪花状固体,俗称干冰,常用作制 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用途(灭火)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图9-1 二氧化碳固体 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光合作用) CO2 +H2O光照O2+有机物 (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 内容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

2、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图9-2 紫色小花变成红色的原因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 = CO2 + H2O 当加热时,碳酸更易分解,二氧化碳从溶液里逸出,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变成了紫色。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与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Ca(OH)2 + CO2CaCO3+ H2O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5.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

3、碳。2NaOH + CO2Na2CO3 + H2O【思考1】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答案】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有很多同学在这个地方会有很多错误答案:点燃一氧化碳,但这是混合气体不可能点燃;通过灼热的木炭,那么此时除去的就不是一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了,要注意题干。例题精讲【例1】(2012南宁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A. B. C. D. 【答案】A【例2】(201

4、2密云期末) 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C. 伏低身体逃出 D. 淋湿衣服爬出【答案】B【例3】课堂上,某同学为探究CO2的性质,取两个在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向其中的一个中放入一朵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小纸花,无明显变化。再向另一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振荡后,塑料瓶变瘪(有些扁平),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红色,探究由此现象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得到碳酸,碳酸使石

5、蕊溶液变红 B. 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 C. 二氧化碳一定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答案】B【例4】(2013海淀期末)除去CO2中混有少量O2的最佳方法是( ) A. 点燃 B.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通过澄清石灰水 D. 通过灼热的木炭层A【答案】B【例5】(2012海淀期末)小红用实验研究CO2通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 (1)如右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产生的现象为 。BC(2)取3 mL瓶A中的液体倒入试管B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颜色变为 色,说明CO2与水发生了化

6、学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2)中试管B继续做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的实验现象为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塑料瓶变瘪; (2)红,CO2 + H2O = H2CO3 ;(3)B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紫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 + CO2CaCO3+ H2O【例6】(2013石景山期末)某实验小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图1乙甲图2乙甲(1)如图1,收集两塑料瓶(500 mL)二氧化碳气体,向甲瓶中加入150 mL澄清石灰水、乙瓶中加入150 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甲中出现的现象有 。 由

7、乙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资料: 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如图2,甲、乙中分别装有50 mL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中缓慢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甲、乙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答案】(1) 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 (2)因为乙中的溶液无明显变化,而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通入的CO2气体 体积又远

8、大于甲中溶液的体积,所以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知识点二 二氧化碳的制取图9-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图9-3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思路导航(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一看反应物状态,是固固的反应、固液反应,还是液液的反应。二看反应条件,即是否需要加热。 图9-5固固装置 图9-6固液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排水法:所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空气法: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不同、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图9-8 向上排空气法图9-7 向下排空气法图9-9排水法(2)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法:药品:用稀盐酸与块状大理

9、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大理石稀盐酸图9-10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实验装置:如图步骤: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装入块状大理石,塞紧塞子,出气导管刚好伸入锥形瓶内把反应装置固定好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导管末端收集气体检验是否集满注意一般不用稀硫酸来代替稀盐酸,是因为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这种沉淀会附着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一般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易混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给实验带来误差。实验室也不用碳酸钠、粉末状石灰石来代替块状石灰石或大理

10、石,原因是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控制。(Na2CO3+2HCl=2NaCl+H2O+CO2)其它很多方法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但它们不一定适宜实验室制取。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 + CO2 (3)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验证:将被检验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CO2,否则不是。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否则未满。气体检验【思考2】用盐酸作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时,制得的气体中常混有什么杂质?【答案】水蒸气和氯化氢。【思考3】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颜色;密度;溶解性;可燃性;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 【答案】例题

11、精讲【例7】检验集气瓶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A. 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B. 将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立即熄灭 C.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色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立即熄灭【答案】D【例8】 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 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B. 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C. 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D. 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答案】D【例9】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

12、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和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检验该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2)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答案】(1)B;D(F); CaCO3+2HCl = CaCl2+ H2O+CO2;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观察火焰是否熄灭(2)阻隔二氧化碳与水接触【例10】(1)现有如图所示的下列实验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应选用制取装置为_(填字母代号,下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_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下图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若

13、A中为双氧水,B中为二氧化锰,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应进行的操作是_,若收集一试管干燥的氧气,应进行的操作是_若A中为稀盐酸,B中为石灰石,装置中盛1/3瓶浓硫酸,把装置、相连,可进行的实验是_【答案】(1)2KMnO4 K2MnO4+MnO2+O2,AC或AE;BC,CaCO3+2HCl=CaCl2+H2O+CO2(2)将II中盛满水,关闭K1,打开K2,使I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稍过一段时间,再关闭K2,打开K1; 关闭K1,打开K2,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如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验证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思维拓展拓展1(2013西城期末)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

14、种或几种。按下表中的步骤连续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资料:.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通过炽热的木炭,恢复到原温度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变为红色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粉末变为蓝色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含有CO2、CO和 H2 B. 一定含有H2,一定不含CO2和COC. 一定含有CO2和 H2,可能含有CO D. 一定含有CO和 H2,一定不含CO2【答案】D拓展2小刚和小花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两组实验,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以下问题(1)用这个装置除去氧

15、气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小刚方案:A中盛放澄清石灰水,打开K1、关闭K2,从a处通入混合气体,在b处放带火星木条,若产生_现象,则可以除去杂质二氧化碳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小花方案:小花对上一个方案进行改进A、B中都盛放澄清石灰水,关闭K1、打开K2,从a处通入混合气体,若B中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说明_(2)用该装置验证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小刚方案:A中盛放紫色石蕊溶液,打开K1、关闭K2,从a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A中溶液变红,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小花方案:小花认为上一方案不够严谨,因为_因此设计如下方案:A中放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B中盛放紫色石

16、蕊溶液,关闭K1、打开K2,从a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产生_现象,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a(OH)2+ CO2= CaCO3+ H2O; 氧气中的二氧化碳杂质已经除尽 (2) H2O+CO2=H2CO3 ; 没有验证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 A中无明显现象,B中溶液变红复习巩固1. 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A. 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 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 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答案】D2. 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

17、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A .B. C. D. 【答案】B3. 下列对a,b,c,d四套装置中,在注入酸起反应后对气球的变化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已知:Ca(OH)2+2HCl=CaCl2+2H2O)A. 气球不胀大,都能迅速胀大B. 气球逐渐胀大,气球不变化,气球迅速胀大C. 气球逐渐胀大,气球缓缓膨胀后停止,气球迅速胀大D. 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C4.小明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1)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说明具有的性质是_。(2)装置B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并振荡,实验现象是_, 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18、式是_。(3)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是_,此现象说明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答案】(1)烧杯中的蜡烛由下向上逐渐熄灭;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助燃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变瘪;CO2+Ca(OH)2=CaCO3+H2O (3)小花喷水的一半变为红色干燥的一半不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第十七种品格:成就学会“享受”生活,成功即会到来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

19、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已: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看似平淡的禅语里,暗藏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禅师之所以看得开,范仲淹曾用他宽阔的胸襟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关键是要学会泰然处之,要静心养性。如果我们能加强自己的修养,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一种“享受”的心态去迎接生活所给予的痛苦、快乐、忧伤、无奈那就是我们所要的人生,那是我们真正的人生。今天我学到了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课外培训 > 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