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644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1.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

2、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张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3、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思维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

4、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判断正误(1)汉武帝时期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但平民不得任职。()(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影响(1

5、)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君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问题思考材料“(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思考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如何理解材料中“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提示董仲舒把法家部分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从而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归纳总结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6、)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材料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应用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大一统思

7、想,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实现政治统一。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应用材料反映了汉朝面临什么问题?提示问题:诸侯王实力强大容易犯上作乱。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解读作者认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

8、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针对练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儒学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意识下的德教体系建构董仲舒从其人性论的角度,阐释了道德教化的可能性与重要性,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宗旨、对象、内容和方法

9、;由于西汉时期,封建社会正处于蓬勃兴盛的上升阶段,董仲舒创建的儒学思想体系,总体上说,基本符合时代的需要,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针对练(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

10、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1.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汉武帝即位后,强化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被新儒学取代。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

11、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3.(2018临沂高二期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之,就会遭到上天惩罚。故D项符合题意。4.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二者的共

12、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5.(2018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答案C解

13、析根据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不难得知,汉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君主专制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君权对相权的压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神权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6.(2019汕头高二质量检测)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结合所学,秦实行法家思想,通过行政命令维护皇帝的权威。“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汉以来推崇黄老之学、儒家思想,重视皇权的正统性,对先代的总结品评,以及忠孝观念的奉行,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3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