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材料的有机转化》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88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写作与修改《材料的有机转化》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材料的有机转化》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材料的有机转化》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材料的有机转化》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袁枚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他说:“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的缘故。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还有一次,和他一起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哇!”后来袁枚在给朋友的送别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写

2、作时,运用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些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中心,或者与中心不一致,甚至有损于中心。如果我们用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就没有针对性。材料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有代表性。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为屈原、司马迁是人们所熟悉、所崇拜的历史人物。可是在学生的作文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论证“逆境成才”这个观点时,列举邻居某某的事例,列举同学某某的事例,或亲朋好友某某的事例,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不典型。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材料转化的要求不同。记叙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生动有文采,为的是感染人。议论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的概貌,目的是为论点做证明。所

3、以同一则材料,在记叙文中要借助描写使其形象丰满具体,而在议论文中则要压缩、提取相关信息,不必面面俱到。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教材中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作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其次,转化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句”。例文一这篇例文最值得学习的是文

4、章中“连接句”的使用,同学们可以试着找一找。现在,我们把它们摘录下来:“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著。”“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奋。打开了自己的成功之窗。”“纵观古今,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劳的,无一不是执著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的连接,整篇文章都很好地围绕在一个明确的中心之下,并且让我们读起来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可谓水到渠成。尽管文中的“窗”有实有虚,可作者却能在这些连接句的帮助下使全文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进而在第三个事例上升华

5、出“窗”对他人的意义,让“窗”成了一种激励。例文二结合着这一节的内容来看,这篇例文供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始发转述很精彩,完全符合要求,非常的简明。三言两语便引入了文章的核心,好与坏对比鲜明,一开篇便展现出了辩证的意味,这必然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段落间的过渡也很自然。“物是如此,人也一样”,“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轻轻几笔就串联起了文章的主体,可谓流畅。还有,这篇例文的整体感很好,特别是结尾,观点明确清晰。1什么是例证?答案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例证法。它是指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那么在论证时使用的实例就可以称之为例证了。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有个清

6、楚的认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作一下说明。比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在讲到“顽固分子”时说:“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损人利己以及如何装两面派之类。但是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就这个结论,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来加以证明: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从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那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就打在他自己的脚上了。而且直到目前,这块石头还在打张伯伦。袁世凯想打老百姓的脚,结果都打了他自己,做了几个月皇帝就死了。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等等,他们都想镇压人民,但结果斱被人民

7、推翻了。这些例子是历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论点,而且能使人从历史中洞见现实,从经验中引出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2在“知识导引”的第一个大项的第三小项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个事例着眼于类比,把墙壁

8、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见到的窗口类似”那么什么是类比呢?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案类比是一种推理方式,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其中的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例文一”中由匡衡凿的洞在不规则上和“我”曾经见过的那个窗口相似,匡衡的家境也和那个小姑娘相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相似,而匡衡是取得了成功的,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姑娘也会走出自己的路。当然,这种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也就是说它最终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必然正确的。所以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一定要慎用,例文的措辞是很有分寸的,作者只是说“只要她

9、保持这一份执著精神,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并没有肯定她一定会取得像匡衡那样的成功。如何灵活地转化写作素材1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议论。二是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的一段话: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

10、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这段话是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从内容上看,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例证,但作者转述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待得清楚明了。由此可见,议论文中材料向论证转化时的语言特点。三是手法不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如巴金的散文灯中叙述了一个友人投水遇救的故事,作者用的是

11、描述方式,如果把这个故事用到议论文中作例证,表达方式该如何转换呢?请看下面一个文段:希望之光,是不能熄灭的。你记得巴金老人在灯中描述的那一盏油灯吗?一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江自尽又被人救起,当他醒来时,桌上是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照着几张亲切的笑脸,他顿然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终于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很好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走向新生活的数十年中,他心中始终摇晃着那一盏油灯:是它,使一个绝望的人萌发了生的希望,为了这希望,去继续人生艰难的跋涉。希望,是人生旅途高悬的明灯,它永远召引着我们向前去!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主体地位变为从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

12、“特写镜头”。同一则材料,翻手为“叙”,覆手为“议”,平时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2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因此,在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如论证“业精于勤”这一观点,下面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成功,不妨学学: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他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

13、一手画虾的绝技。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沾,点明了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识地向论题(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第四句顺水推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是越简洁越好。(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面有一个剪裁的

14、功夫。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下面一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主题。请依据下列主题,分别定向转述。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弘一法师曾到丰家,丰子恺请法师就坐。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多次如此后,丰问何故,法师答说:“这椅子

15、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A“一枝一叶一世界”;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C“留给明天”。方法:深入理解话题和材料,找出材料和话题的连接点。如弘一法师就座时“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这样的“一枝一叶”的举动,正体现其内心世界的博大;而他之所以有这样“出乎其外”的尊重生命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对天人合一至理的不懈参悟;他的行动彰显的是善心和禅意,这正是他留给明天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做好剪裁。要有扣题意识。转述示例:A“一枝一叶一世界”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一枝一叶足见丰富的内心世界。弘一法师是大家,精

16、通诗画、书法、戏剧,但一枝一叶的平凡小事中足以显现其真性情。他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先轻摇藤椅,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修佛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中皆装着佛,皆装着大千世界,皆装着万千生灵。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大千世界。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万事万物只有“入乎其内”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蕴含的哲理,才能“出乎其外”,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大师之所以有这种“出乎其外”的表现,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全在于它“入乎其内”,参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至理。

17、用心灵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动尊重生命。大师“出乎其外”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的不懈参悟。C“留给明天”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他本是出家之人,应该与尘世隔绝,但他心中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藏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他到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时,落座前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躲避,然后才安然落座。这一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其事小,小如一点一滴;其境高,高过苍天宏宇。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3材料和议论的连接(1)如何运用“始发叙述”。在给材料作文中,如果写议论文,开头一般都要引述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

18、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一般来说,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式既可以是先简述材料,再转入论点,也可以先提炼论点,再转述材料。既要从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如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作文,是这

19、样起笔的: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这篇文章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透过字面,领悟了其中蕴涵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摘录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材料。如2018年全国卷作文“弹痕”,有一吉林考生的表象背后的高考优秀作文是这样开头的:“二战”中作战归来的战机,人们修复其弹痕多的地方

20、似乎是常理,然而,这只是表象。沃德作为统计学家,看到了战机弹痕的本质飞回来的飞机上,弹痕少的才是它们“保命”的诀窍,真正该加强的,是这些地方。表象只是表象,我们该做的,是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作者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后就提出了“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实质”的观点,既点题,又醒目。(2)如何恰当使用“连接句”。在议论文中运用材料进行论证时,可在观点和材料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句。有了过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如2018年全国卷一重庆考生的优秀作文跳出思维的盒子的开头:纵观人类历史,各个朝代都有一些哲人,他们在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探讨物质和意识的

21、关系。也正是他们提出了思维的方式,却又把世界装在一个盒子里,无论智者还是庸人,都不例外。“二战”时的英美军方显然没有跳出思维的盒子。他们没有想到,那些弹孔很少的地方,往往才是最关键的部位。因为被打成筛子的飞机,只要发动机没有受损,总能飞回来,而被击中发动机的,大都当场坠毁,就没有了下文。所幸总有人会以另一种思维思考问题,我想飞行员们都应该好好地感谢这个人,因为正是他,才道出了事情的关键,找到了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会被现有的知识蒙蔽头脑,用固定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文章开篇先引述材料,然后以“生活中也是如此”为过渡,引出下文“毒虫”的事例来论证,有利于表达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才

22、能看得准确的观点,使得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起来。(3)灵活使用夹叙夹议。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转述,可不拘泥于将所给材料连贯地引入议论文,还可以把一个材料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这是活用材料的高招。下面这个片段是把材料一分为二,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请看:学海无涯。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这太多太多的字所组成的太多太多的书,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

23、“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收获成功的希望。这段文字一边叙述,一边有针对性地阐释说理。叙述精练概括、言简意赅;议论说理,见机而作,相应而生,材料与观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再如2018年全国卷云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小梦和大梦,前程期无穷,文章开篇先简述材料,通过陈某的人生经历引出中心论点;再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就“梦想”和“行动”进行阐述;然后联系社会现实,分析梦想与幻想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文章步步推进,层次

24、井然。如何走好长征路?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文章从评述一个人物的现实经历入手,通过对成功人士经验的剖析,回答如何走好长征路这一大主题,化大为小,借具体阐述一般,构思巧妙,扣题自然。 小梦和大梦,前程期无穷云南一考生一个出生于偏僻山村的小女孩陈某,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走出大山。当她长大后去省城打拼时,没想到自己能在城里立足;当她做环卫工人时,也没想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大公司的保洁员,更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人大代表。国有大梦,人有小梦,大梦牵小梦,小梦连大梦,将个人梦和民族梦结合起来,每个人都会演绎出壮丽的人生。陈某的成功,对于我们“00后”思考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很

25、有启发作用的。人生有梦,动力无穷。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说明梦想也没有了,自然什么也没有了。梦想促进行动,行动造就未来。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动力,就会有希望。陈某“没想到”的人生过程里,每一段经历中都有“想得到”的,那“想得到”的正是她的梦想。而她的梦想又和国家梦密切相连,有国家梦支撑,“没想到”就很容易变为现实。现实和梦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现实和梦想又不能全然分开,它们是一枚铜币的两面。如果说现实是一栋大楼,那么梦想就是大楼的根基,有了梦想作为根基,现实的大楼才能越建越高;如果说现实是一只苍鹰,那么梦想就是苍鹰的羽翼,有了梦想的羽翼,现实的苍鹰才能越飞越远。梦想只是目标,还不

26、是现实,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唯一的推手就是行动。只有梦想,没有行动,梦想就成了空想。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陈某从偏僻山村的小女孩到成为环卫工人,再到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人大代表,她确实走得很远了,其间的辛苦和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她没有因为辛苦和艰难而放弃自己的行动。困难在行动中克服,梦想在行动中实现,生命在行动中升华,行动是辉煌的创造者,行动是人生的救世主。梦想应当是通过努力能达得到的设想,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今天的

27、青年缺乏的不是梦想,而是量力而行和脚踏实地。王健林曾经告诫年轻人要首先确立小目标,他说,你想发财致富,不如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如何赚取一个亿。一言既出,舆论哗然,一个亿还称小目标,这样的小目标对普通人来说完全是难以达到的大目标。难怪网友多加调侃,也难怪“小目标”入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幻想不能有,梦想不可无,带着梦想上路,千难万险无所惧,风餐露宿永向前,我们就能前程似锦,辉煌无限,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奥巴马访华期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周元天曾向奥巴马请教: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奥巴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最敬仰的那一些成功人士

28、,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对世界做出贡献,他们希望对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对他们的城市做出贡献。有时候我们会忙于挣钱、买好车、买大房子,但是那些真正在青史留名的人,他们都有更大的向往,他们想如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吃饱饭,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受到教育,如何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等等。要求: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病文展台成功的条件雄鹰之所以能够搏击长空,是因为它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一点一滴,坚持不懈。幼苗之所以能够直立于天地

29、,是因为它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一寸一尺,坚韧不拔。珍珠之所以能够绚丽夺目,是因为它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一分一秒,锲而不舍。成功的条件并不在于给自己制定一些“宏伟”的目标。成功只需要立足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竭尽自己的全力,朝着目标迈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大门。勾践卧薪尝胆,从最不起眼、最卑微的小事做起,心中一直怀着复国大业,最终取得了成功。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为了父亲的临终嘱托,整日与痛苦做伴,终成传世史记。邓亚萍无视自己身体条件的欠缺,坚持从基本功做起,弥补自身的不足,终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邰丽华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面对困难,她不轻易言败,而是一次又一次地

30、练习,跌倒了又爬起,最终舞出了最美的灵魂之舞太多太多的名人事例,太多太多的成功经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只有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追求“心中”的目标,才能取得成功。成功,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用行动去实践,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拼搏奋斗,才会成功。袁隆平之所以成功,在于他对事业的执着。陶渊明拒绝尔虞我诈的官场,而选择在他的王国里自由地采菊。梵高避开喧哗的世界在阿尔小镇尽情地享受阳光。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才会青史留名。成功的条件,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同时又不忘制定一个超越自己的目标,而且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风雨兼程地前进着,我

31、们应该怀揣着一个梦想,那梦想超越了自己,超越着一切。人生需要我们时刻超越,只有超越自己,超越一切,我们才能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边读边思(1)你觉得这个题目如何?(2)开篇有点啰嗦,没能扣紧中心论点。(3)第段所言观点与原材料蕴含的观点相符合吗?(4)勾践、司马迁、邓亚萍、邰丽华等素材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证的吗?(5)陶渊明与梵高这两个素材与本文中心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吗?是不是偏题了?(6)首尾有呼应,但语句啰嗦,表意不畅,缺少力度。升格路径1病因诊断望闻问切,析理明因(1)拟题不明。成功的条件不一,题目太宽泛,论证时不容易集中。(2)第段对上文的排比事例作结,所言观点与原材料蕴含的观点相悖。(3

32、)第段中作者写勾践、司马迁、邓亚萍、邰丽华等人事例,所列对象可以论证观点,但没把握好论证的角度,表述内容分散,论证没有围绕一个中心,和第段的结论不相融,偏离题意。(4)第段意在承上启下,谈及“成功”所需的几个条件。其后陈述的事与要论的理没有必然联系,陶渊明和梵高的事例也不宜用在此,再次偏题。(5)第段作为结尾段,再次谈到对“成功的条件”的认识,首尾有呼应,但语句啰嗦,表意不畅,缺少力度。2升格药方辨症施治,对症开方(1)明确素材的内涵,抓关键词或中心句,提炼正确观点。(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删除泛谈的语句,用心锤炼词语,为文章增添文采。(3)选取能论证论点的鲜活而典型的素材,紧扣论点分析表

33、述。(4)围绕中心,组织语句,既加强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在过渡的同时凸显论证中心,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美文赏悟升格美文,文采斐然成功,在于不断超越自己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论点型题目,明示主旨。雄鹰搏击长空,释放出无限的力量,其辉煌荣耀的背后是雏鹰近于重生的痛苦的涅槃,这需要一种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超越精神。珍珠晶莹剔透,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其熠熠生辉的背后是平凡的沙砾饱经痛苦的寂寞的煎熬,这需要一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超越精神。这种超越,是对重重困难的克服,是对生命价值的提升,它可以让你由失败走向成功,由平凡变得伟大。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是志者所想,勇者所为,真正的成功就在于不断

34、地超越。注重开头技巧,用雄鹰和珍珠两个鲜明意象来说理,再次点明论点,形象生动,富有文采。17次大手术,数十次小手术,右腿被截肢三分之二,左腿被截肢到了骨盆连接处,19岁的魏玲成了汶川大地震后被公开报道的、接受手术次数最多的地震伤员之一。但她勇敢正视现实,从不掩饰地震带给自己的创伤,她不仅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克服了心理的障碍,还把乐观的情绪带给了病友。从地震之后开始学画画的她现在已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魏玲在厄运降临后的表现告诉我们,以挑战命运的勇气完成自我的超越,自会拥有一段充实的人生。选择典型事例,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使材料切合题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

35、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他敢于探索,不断超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袁隆乎做到了,他在自己的领域竭尽全力地探索和追求,获得了世界的赞誉。承接上文,叙议结合,以袁隆平的事例,启发人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超越”,进一步强调论点。没有超越,就没有成功,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纵观历史,大到“两弹一星”的发射,载人航天的成功,北京奥运的辉煌展现,上海世博会的完美谢幕,小到一个个新的发明,一项项新的纪录,无一不是人们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的结果。人生的成功在于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由“没有超越,就没有成功”引导人们关注现实。论述说理更深入,更切题。眼界高远,胸怀大志,勇于超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决心。因为,只有勇于超越自己,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真正滋味,才能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照应题目,与开头呼应作结,语言简明有力,凸显了“超越”的意义,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我来升格见仁见智,彰显个性在品悟了上面的升格路径后,你对升格后的“美文赏悟”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主张?请结合自己的感悟,针对“病文展台”中的文章,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升格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文章写作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