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46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文章说理严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背景扫描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

2、并起,相互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强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见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共有两节:第一节编选自韩非子的寓言,第二节编选自韩非子的故事。郑人有且买履者选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

3、出发。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一、郑人有且买履者释文题“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想买鞋子的郑人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决定治国措施而只重先王之政的学者的偏执、愚蠢和荒谬,演示得有趣极了。后人多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

4、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来传达思想,把关于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果说庄子寓言的特色是奇诡的话,那么韩非子寓言的特色则是冷峻。这些寓言,不仅使韩非子的哲思表达得更加震撼、更加有力,而且制造出浓浓的戏剧情味,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和持久的印象。明主旨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1

5、词语理解(1)通假字而民说之通“_”,_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通“_”,_ 卜子妻写弊裤也 通“_”,_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通“_”,_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同“_”,_ 反归取之 通“_”,_ 其子所以反者 通“_”,_ 而自知其益富 同“_”,_ 答案悦爱戴情真实、实在敝破旧、破损悦高兴座座位返返回返返回智意动用法,以为聪明(2)一词多义作期意见治胜答案开始/创作/做/产生、兴起约定时间/希望/等待,待命志向/情景,景象/意图/意料、猜测看见/遇见/被治理,管理/太平,安定/修治/太平,安定战胜,取胜/胜过,超过/能够担当或承受得住/尽,完/优美的(3)古今异义论世之事,因

6、为之备古义:_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从而给。读书人。(4)虚词归纳因为答案依靠,凭借/趁着/沿袭/于是/因此/通过,经由被/做2词类活用(1)而民悦之:_(2)使王天下:_(3)而自知其益富:_(4)故先以其女妻胡君:_(5)宋有富人,天雨,墙坏:_(6)其家甚智其子:_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戴(2)名词作动词,做王(3)通“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4)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5)名词作动词,下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3特殊句式(1)今欲以先王之政

7、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2)举烛,非书意也。(3)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4)治则治矣,非书意也。(5)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6)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7)胡,兄弟之国也。(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9)今裤何如?(10)宁信度,无自信也!(11)宋人有耕田者。(12)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13)郑人有且买履者。(14)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15)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16)何不试之以足?(17)而身为宋国笑。(18)乐羊以有功见疑。(19)秦西巴以有罪益信。(20)厚者为戮,薄者见疑。答:_答案(1)(7)判断句,(8)(10)

8、宾语前置句,(11)(14)定语后置句,(15)(16)介宾短语后置句,(17)(20)被动句。4语句翻译(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译文:_(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译文:_(3)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译文:_(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_答案(1)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今天还有人推崇尧、舜、汤、武、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耻笑了。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2)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

9、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3)胡国国君听说后,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不再防备郑国。(4)这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那位邻居家的老人。文本名句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2宁信度,无自信也!文外名句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2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3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1.(韩非子五蠹)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 (韩非子说林上)4.(韩非子说难)1概括选文所讲的几则寓言故事,并说明各讲了什么道理。答:_答案守株待兔:比喻妄想等待意外的收获而不主动努

10、力,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变通。选文则用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批评“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泥古思想。卜妻为裤:通过一种被放大的愚昧,形象地暗示了死守古代帝王那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多么荒唐可笑。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批评当今的学者往往错误理解古代帝王的话。郑人买履:形容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有些人喜欢相信谣传,反倒不信自己亲眼看到或可以亲自验证的事实,从而告诫当政者治理国家要从实际出发。乐羊食子、西巴放鹿、卫人嫁女: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表现作者“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的品格追求。郑公伐胡、智子疑邻:说明“非知之难也,处

11、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是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只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湮没。2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答:_答案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女”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丑陋。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

12、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3韩非子的寓言有何特点?答:_答案总的说来,韩非的寓言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异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象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翔实。宋之耕者守株待兔、卜子的妻子弄破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楚国郢地人写错了信而燕国的相国错解了信、郑国人买鞋子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女儿多积攒私房钱、关其思向郑武公谏言攻打胡国、宋国富人的邻居说了一句话(其实跟富人的儿子说的一样

13、)而遭受怀疑等,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上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先进性? 答:_答案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在“法”这一方面,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

14、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良药苦口信言不美不论古今,但凡是个领导者,都应该重视“人言”。当然,对于顺从和赞扬的“人言”,是乐意听的。但如果是批评之言、“逆耳”之言,听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按说,喜听“顺耳”之言,不喜听“逆耳”之言,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领导者来说,能不能听“逆耳”之言,却是能否为政贤明的一个重要条件。翻阅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为政者不听“逆耳”之言,偏信顺耳之言,必然会堵塞言路,最终造成乱世;反之,为政者不怕“逆耳”之言,从谏如流,必然会广开言路,进而开创治世。史载,周厉王为政残暴,国人议论纷纷。于是厉王广派密探,重惩批评时政者。一时路人“道路以

15、目”。厉王得意地说:“我能弭谤矣。”近臣告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不久,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威王不怕人批评,甚至还鼓励百姓揭露他的错误和缺点,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来,言路畅通,齐国政治修明,国力便迅速强盛起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再聪明的人,有时也可能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出现失误,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避免失误的一个重要方法,莫过于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批评性的“逆耳”之言

16、。古训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韩非子曰:“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讲得更明确:“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世间最可贵的是说真话、道真情。“逆耳”之言虽然听起来不大舒服,但可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遗憾的是,有些领导干部喜听顺耳之言,厌听逆耳之言,在这样的领导干部那里,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就会乘虚而入,用甜言蜜语达到营私舞弊的目的,既祸害了民众,最终也会坑了领导干部本人。唐太宗是位明智的政治家,善于采纳大臣的批评见解,能接受别人指出他的言行之“非”。他以隋炀帝拒谏为鉴,诚恳要求大臣们进谏。

17、他说:“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年间,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多条,唐太宗大多接受,获益匪浅。唐太宗能开创“贞观之治”,与他能听“逆耳”之言有很大关系。当然,因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逆耳之言”也不可能全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介绍唐太宗纳谏时,特别指出:“纳谏的意思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能叫作纳谏。”如果明知“逆耳之言”是错的,你还要“从谏如流”,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古人还提出了要“察言”,要“三思而后行”。总之,人要善于从批评中认识自我,从批

18、评中结交诤友,从批评中求得进步。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听得进“逆耳”之言。陈云同志说过,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听取“逆耳”之言,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党性原则问题、政治责任问题。虚心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汲取群众智慧,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赏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善于听谏言”。文章首先用周厉王与齐威王进行对比,说明纳谏的重要性。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说明问题,文章又引用了韩非子与孔子家语中的名句进行说明,接着又举例论证,用唐太宗一例来阐述“逆耳之言”的好处。为了分析得更透彻,文章又引用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观点加以佐证。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加强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