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45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

2、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1词语理解(1)通假字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 往送之门,戒之曰 通“_”,_ 曾益其所不能 同“_”,_ 困于心,衡于虑 通“_”,_ 往之女家 通“_”,_ 答案惬快

3、心、满意诫告诫增增加横横塞汝你的 (2)一词多义长知正答案擅长/生长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无是,馁也古义:_今义:表肯定判断。今日病矣古义:_今义:疾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古义:_今义:干,做。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古义:_今义:端正。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义: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答案这。疲累、倦困。奋起。预期。男子。2词类活用(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_(2)富贵不能淫:_(3)以其外之也:_(4)贫贱不能移:_(5)威武不能屈:_(6)必先苦其心志:_(7)劳其筋骨:_(8)饿其体肤:_答案(1)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2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3)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是身外之物(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志向(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困苦(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劳累(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饿3特殊句式(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舜发于畎亩之中。(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胶鬲举于鱼盐之中。(7)管夷吾举于士。(8)孙叔敖举于海。(9)百里奚举于市。答:_答案(1)(3)判断句,(4)(9)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4语句翻译(1)敢问夫子恶乎长?译文:_(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译文:_(3)往之女

5、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译文:_(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_(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_答案(1)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2)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3)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4)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样的人才能称作大丈夫。(5)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困苦他的心意和志气,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饿肚子,使他受穷困,使

6、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6)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文本名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文外名句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4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1.(孟子公孙丑上)2.(孟子滕文公下)3.(孟子告子下)1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答:_答案直养无害,它是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正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有这种浩然正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定。集义无馁,指平时集义养气,不放弃,长时间坚持才可以。勿正勿忘,勿助长也,指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情,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急于促使它成长。2选文第1、2则是如何运用对话分析说理的?有何好处?答:_答案孟子善辩

8、,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第1则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子恶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2则采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3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时,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作者

9、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不重复。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有气势和说服力。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说服力强。作用:作者列举这六个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结合选文第3则,谈谈孟子是如何运用排比进行论证的。答:_答案文章集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首

10、先连用六个“于”字、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紧接着使用了六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然后又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被误读的孟子傅佩荣孟子被称为“亚圣”,因为“至圣”是孔子。但这种称号并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银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隔着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孟子

11、的书都是亲自修订的,文气和内容非常有力量,不像论语。论语常让人觉得可惜,因为话语太简短了,难免不好理解。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里,孟子是饱受委屈的一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受委屈,莫过于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没有机会,甚至被人误解。我们不会说颜渊受委屈,因为他活了四十岁,还来不及服务社会就过世了;也不会说庄子受委屈,他有能力,但不愿意服务社会,学了道家之后逍遥去了。但是孟子很委屈,因为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从没有机会,反而饱受误解。学习孟子,就要对他重新评价。我以为,孟子所受的委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他被人们说成好辩。这个评价一出,很多人就不管孟子说的是什么,说的

12、对不对,只说他好辩。在他们眼里,孟子像名家一样专门搞诡辩,只是逞口舌之利,说的道理恐怕都有问题。这是对孟子非常大的误会啊!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第二科叫言语,有两位上榜,一位叫宰我,第二位叫子贡,而孟子在言语上是远远超过这两位的。而且孟子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够资格的,因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不仅熟练掌握了古代的经典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又搜集掌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然后还有自己新的创见,自然可以为师了。其实,他的学识和见解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被人说成好辩之后,他“温故而知新”的心得、表达思想的能力仿佛变得可有可无,实在是冤枉!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

13、战国中期提仁政,当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一心只想着称霸天下,统一各国,根本听不进所谓仁政。孟子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事实上孟子常常直接说出来,国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照样坚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够统一天下,并且长期维持太平。因为古今中外的社会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与民同乐。孟子还把这种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实在详细的经济政策上。梁惠王篇里描写一家几口人,怎样种桑树,怎样养猪、养鸡,让我们觉得这个哲学家真辛苦啊,还要教导一般家庭的农事。这样一来,老人家到五十岁就有丝织品可穿,到七十岁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会挨

14、饿受冻。这就是王政、王道的开始。孟子配合经济政策来讲仁政,从下层的经济谈到上层的仁政,还讲到有恒产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孟子强调,只有读书人,即使没有恒产照样可以有恒心。这就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振作了。当然这不见得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有的如果觉得待遇不好,就不想做好人、做好事了,甚至变节了。但这不妨碍孟子的理想,因为确实有很多读书人,虽然没有恒产,却能坚持到底,将儒家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实现出来。孟子的第二个委屈,就是他这么好的仁政理想,却被人说成是迂腐、是空谈。最大的委屈是什么呢?孟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问题当然有自己的一贯之道,有非常彻底的理解,那就是他的人性论,这恰恰备受委

15、屈。两千多年来,人们常谈到孟子的人性论,后来还把它总结为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可孟子说的是“性善”,绝对不是“性本善”,这一点他一再强调,还用了各种比喻来说明。什么叫比喻呢?对于某种不能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本体,只好通过比喻去想象、了解。孟子说,人如果有本体,它就像火开始向上烧,水开始向下流,野兽开始奔向旷野。他接连使用了三个动态的“向”来做比喻,可见讲的不是“本善”,而是“向善”。人性向善,就需要通过教育、修养来引导人。如果讲“本善”,教育和修养就无法落实了。再比如,为什么有人做坏事呢?因为整个社会形势太坏,风气不好,很多年轻人受到影响,就会有行为偏差。如果讲人性本善,就成了静态的本质,动弹不得,不会有这些变化。孟子这一套人性论思想非常精彩,却被很多人误读了千百年。可见,他的思想确实值得重新认识,完整理解。赏析本文视角独特,见解新颖。文章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受到的种种误解和委屈。出于对孟子的尊重,傅佩荣先生维护孟子,但他并不掩饰那些别人批评孟子的言论,透过他讲述孟子的不如意,受委屈,还孟子以公道,让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个活生生的孟子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