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313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天门、仙桃、潜江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

2、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

3、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

4、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B. 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C. 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

5、的一个代表形象。D. 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B.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C.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D. “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

6、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B.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C. “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D. “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7、B项,“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不合文意,原文中第二段相关表述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选项偷换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表述错误,文中第一段提出问题“沈从文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第二段列举沈从文的作品分析论点,第三段进一步分析论证,并没有解决问题,第二、三段是递进关系。选项“解决问题”的说法属于无中

8、生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B项,“船总顺顺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原文说的是超脱了“烟火气”,选项曲解文意。C项,“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

9、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创作中注重“人性”,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D项,“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于文无据,原文相关表达为“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文中只是说沈从文的作品中能体现这种诗性建构模式,但这种模式是否是沈从文开创,文中没有明确说明,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在路上走,鹰在脚下飞”,羊拉的公路一直被称为“天路”。有人形象地说:“在这里工作的

10、人,把生命的一半交给头顶上的飞溅落石,另一半交给脚下的万丈深渊。要是出车祸,往往是空难。”没有路,就没有人流物流,也就没有财流。交通建设推进难,但却关系羊拉乡的持续发展。上任以来,立青农布将重点放在了公路建设上。立青农布说,通过8年的努力,羊拉乡已经不再是交通死角,逐渐融入川滇藏旅游环线,从交通末梢成了交通要道,羊拉的发展面貌彻底改变。羊拉八年,高原的紫外线让立青农布的肤色加深,也加深了他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羊拉八年,不知穿破了多少双鞋,立青农布却说“脚比路长”。八年不短,立青农布说:不当漂在水上的浮萍,甘做沉在水底的秤砣。(摘编自脚比路长 一心为民记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材

11、料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吉克古克:你(谢彬蓉)是女老师,还有你的年纪大,我不相信,肯定是呆了一两个月就肯定呆不住了。支教教师谢彬蓉:我的父亲,他也是抗美援朝老兵,给我讲过彝海结盟的故事,我学的师范大学教孩子们,也相当于回报国家,又可以回报彝族同胞。支教教师谢彬蓉:当时就有个小男孩叫默格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在我们教室那趴着,那个眼睛是瞪到大的,嘴巴也跟着呀呀张着嘴读,孩子们对我那种期盼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的那种眼神触动了我。记者:你每天上学开心吗?小学学生吉色子西:开心。见到谢老师之后,心情就变得非常开心。小学学生切吉惹伍:谢老师(教给我们)很多道理,很多生字,学也学不完

12、啊。(摘编自央视新闻访谈节目)材料三:路通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今年1月中旬,我到田林县调研,这里丘陵连绵,九成以上是土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不少名优农特产品“翻不过山”。如今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进屯的路、水、电基本都通了,县际路网建设还在不断推进。去年10月,我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圩村龙圩屯调研,认识了贫困户龙关屯,他的精神令人感动。他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现在孩子毕业了,还了旧债,还盖了新房,日子很快好起来。在多次走访中,我看到虽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很多都可以从教育上找到根源。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1925所,资助建档立

13、卡贫困户学生100多万人次,劝返贫困户辍学适龄学生4584人,让贫困家庭孩子“上得了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令人忧虑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摘编自求是杂志精准脱贫调研手记)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着重写立青农布扎根羊拉乡、为羊拉乡的持续发展无私奉献的事迹。B. 材料二对学生的访谈,表现出教育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重要性。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D. 材料三翔实准确的数据表明作者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得细致、深入。5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立青农布、支教教师谢彬蓉,以及材料三的作者,他们都是扶贫攻坚的践行者。B. 立青农布作为少数民族干部的代表,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愿望比其他人更迫切。C. 谢彬蓉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是因为“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D. 材料三的作者对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现象、还存在某些落后意识的个人和群体提出了严肃批评。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针对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解决的举措建议。【答案】4. C 5. A 6. (1)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3)将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贫困地区的百姓认识到“读书

15、有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不合文意,材料二对支教老师和分学生进行采访,强调支教的重要性,“读书无用论”并未在材料中体积,但并不代表“读书无用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扎甘洛村没有市场,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

16、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立青农布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愿望比其他人更迫切”于文无据,材料中介绍了立青农布、支教女老师和精准扶贫时期下乡调研的“我”,这些人之间没有进行对比;选项中“比其他人更迫切”这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谢彬蓉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是因为“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说法过于绝对,谢老师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有多种原因,“彝海结盟”传承下来的深情厚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原因,选项以偏概全。D项,“材料三的作者对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现象、还存在某些落后意识的个人和群体提

17、出了严肃批评”不合文意,材料三的结尾,相关表达为“令人忧虑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作者只是提到这种现象客观存在,提出建议,并没有提出严肃批评,选项无中生有,随意拔高。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中“没有路,就没有人流物流,也就没有财流。交通建设推进难,但却关系羊拉乡的持续发展”和材料三中“路通了,

18、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今年1月中旬,我到田林县调研,这里丘陵连绵,九成以上是土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不少名优农特产品“翻不过山”。如今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进屯的路、水、电基本都通了,县际路网建设还在不断推进”可概括出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根据材料二对贫困地区支教老师和学生的调查和材料三中“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1925所,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0多万人次,劝返贫困户辍学适龄学生4584人,让贫困家庭孩子上得了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可概括出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增加教育投入;根据材料三中“令人忧虑的是,

19、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市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可概括出要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贫困地区的百姓认识到“读书有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考生可据此分析分条作答。【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

20、分条回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椰 子 糖虔 谦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的精神恢复了过来。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四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

21、应。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少年给

22、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问道。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嗯。我爷爷十五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

23、国飞行员”(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写“我突然一阵晕眩”,为故事设置了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B. “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这一句巧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C. 语言描写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的主要手段。D. 小说通过令人惊讶的巧合来表现要与人为善这一朴素而重要的生活哲理。8.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9. 当琼跟他爸爸介绍“我”发生的状况时,“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7. C 8. 先写周六加班时“我”突然晕倒,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多了;再写琼邀请“我

24、”去他家,听汤姆森先生讲了他父亲和椰子糖故事;最后写“我”发现他们一直寻找的中国少年原来是“我”爷爷。 9.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与椰子糖有关的故事做铺垫。【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语言描写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的主要手段”表述错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时用了神态描写如“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 我忍不住叫了一声” “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等,语言描写如“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

25、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等,动作描写如“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等,心理描写如“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 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在小说中语言描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椰子糖”也是刻画人物、塑造情节的重要因素。因此语言描写是重要方法不是主要方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情节结构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要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考生应先先认真阅读原文,读懂文章大意,筛选出文中的重要词句,概括段落大意。本文标题为“椰子糖”,“椰子糖”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情节发展的始终。本文前两段写“我”在公司加班突然晕倒,吃了两颗椰子糖后“我”感觉好多了。第三、四段写

26、“我”接受琼邀请,来到他家,见到他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第五、六段写琼跟“我”讲起他的家族与椰子糖相关的故事。第七段至结尾写“我”意外的发现世上有很凑巧的故事,给他们讲起“我”爷爷买椰子糖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考生可据以上分析概括整理答案。【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细节描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考生应先找出细节描写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或整篇文章分析该谢姐描写在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文章主旨方面的用作用或效果。当琼跟他爸爸介绍“我”发生的状况时,“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写汤姆森先生“若有所思”,俨然是琼刚才讲到的椰子糖帮我恢复精神的情节,引起了汤姆森先生的注意,可见“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有推动情节

27、发展的作用;下文内容琼介绍他父亲有出门带糖的习惯,以及听听琼讲起他爷爷被中国少年救起的故事,这两处情节都和椰子糖有关,所以汤姆森先生若有所失的细节又为下文写与椰子糖相关的情节做铺垫,引出下文的巧合。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时,年饥兵兴,操表制禁酒,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

28、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尔。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继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

29、:“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寄他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选自后汉书孔融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B.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C.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D.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

30、/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畿之制:从周代开始,人们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按照古制,王城方圆千里以内,不分封建制诸侯。B. 卯金刀:典故名,指刘姓。“刘”的繁体字,拆成“卯、金、刀”,汉光武帝登基时的祝文里用到过,后世就以此为典。C. 九列:九卿的职位,东汉时期指在朝中身份地位很高。D. 弃市: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尽管孔融冒犯董卓,但用人之际,董卓惜才,他让三府同时推举孔融担任北海太守。B. 曹操对孔融积怨很多,加上

31、郗虑又给孔融捏造了罪名,于是曹操便令路粹上奏文诬告孔融。C. 路粹在奏文里编造了孔融与祢衡的对话,就是要给孔融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达到对孔融严惩重诛的目的。D. 孔融寄养在别人家的两个孩子,虽然年幼,但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他们没有逃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2)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答案】10. D 11. D 12. A 13. (1)当时黄金军进犯几个州县,北海郡受敌兵正面攻击最严重。(2)山阳人郗虑迎合曹操的心意,以蔑视国法为由上奏免除孔融官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

32、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等。本题中“司空掾”“中军侯”为官职名称,作“辟”和“拜”的宾语,在“司空掾”“中军侯”后停顿,排除AC;“博涉多该览”大意是“博览群书”,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句子可以断开为: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33、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D项,“弃市: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解释错误,“弃市”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是处斩,而非选项所说的“活活饿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34、。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董卓惜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可知孔融忤逆,董卓心怀不满,这个时候暗示三府把孔融安排为北海相,这和“董卓惜才”无联系,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35、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寇:名词作动词,入侵,侵犯。数:几。为:被。冲:正面攻击。北海最为贼冲,北海郡受(被)敌兵攻击最厉害。(2)承望:迎合,逢迎。风旨:君主的意图。以:用借口(理由、托词)微法:蔑视国法。奏,上奏。免,免除。【点睛】参考译文:孔融子文举,鲁国人,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权臣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

36、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当时年成饥荒战争频繁,曹操上表认为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孔融多次上书与其据理力争,言辞傲慢大多有侮辱之意。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

37、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编织罪名诬陷孔融:“少府孔融当时在北海的时候,见朝中没有动静,招集人马想做不法之事,并且说:我大圣之后,却被宋朝灭亡,拥有天下者何必是姓刘的呢?等到和孙权的使者谈话的时候,又诽谤朝廷。孔融位居九列,不遵守朝中礼仪,头上不带方巾,便服出行。再加上之前和白衣祢衡猖狂扬言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可以亲近的呢?推究他的本意,实在是情欲冲动的产物罢了;孩子对母亲又算什么呢?就好比把东西放在罐中,拿出来就离开了。接着和祢衡互相称赞。祢衡称赞孔融说他是当代的孔子,孔融称赞祢衡说他是颜回复生。孔融大逆不道,实在是应该重重处罚。奏疏呈上,孔融被关监狱之后,被斩首曝尸街头,时年五十六岁,他

38、的妻子,儿女都被诛杀。其年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寄居在其他地方。两个孩子正在下棋,孔融被逮捕时,丝毫不动,身边的人说:“父亲被抓,不逃跑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回答说:“巢被捣毁哪里有卵不被打破的呢?”主人赠送一些肉汁,儿子渴了,想一饮而尽,女儿说今日遭受祸端,难道还能长久地活下去吗?为什么还要品尝肉的滋味呢?儿子哭号,放下了肉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醉落魄(南宋)范成大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注】醉落魄: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39、绛河:即银河。绿雾:银河旁的云雾。烧香句:焚起香,拖一床竹席,睡在清凉的树荫下。昭华:古乐器名,这里指笙。软红:软红尘,这里指京城里的官场。14.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写时间已是夜晚,雾霭中天河的星光隐隐在闪烁。B.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写出词人的所见所闻,有声有色,词人感受到月夜的优美怡人。C. “鬓丝撩乱纶巾折”这一句写夜风吹乱词人的纶巾和鬓发,未免有些难堪。D. “凉满北窗”的描写与“临风”“ 鬓丝撩乱”相呼应,融入词人内心的情感。15. 这首词是怎样表现“笙”声?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4. C 15.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40、辞,笙声时而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时而幽咽,如泣如诉。【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鬓丝撩乱纶巾折这一句写夜风吹乱词人的纶巾和鬓发,未免有些难堪”分析错误。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听到有人吹笙。诗歌中“鬓丝撩乱”,言执笙而吹者,而不是词人,此外也并无难堪之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

41、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全诗,找出赏析的重点诗句,作答时第一步明确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解释分析,最后指明情感或效果。本诗中“花影吹笙”,是在花影下吹笙的省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音乐与淡黄月色,扶疏花影互相映衬,越显得空灵剔透。下片“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写“笙”声,“好风碎竹声如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笙声比作风吹竹林的声音和落雪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笙声的清脆柔和;“昭华三弄临风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曲调的悲怆让人伤感,呜呜然,如同有人在呜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诗经氓里描写淇水水势很大

42、的句子是“_,_”。荀子 劝学以“木”和“金”两种事物的改变来比喻学习作用的句子是“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里,“_,_”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描绘出钱塘江的壮美气势。【答案】 (1). 淇水汤汤 (2). 渐车帷裳 (3). 故木受绳则直 (4). 金就砺则利 (5). 怒涛卷霜雪 (6). 天堑无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淇、汤、渐

43、、帷(2)砺、利(3)堑、涯。【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44、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流传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情节俗套。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 ;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 。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

45、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 的感情和思想。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革故鼎新 起伏跌宕 众说纷纭 扣人心弦B. 推陈出新 波澜壮阔 众说纷纭 振聋发聩C. 推陈出新 起伏跌宕 百家争鸣 扣人心弦D. 革故鼎新 波澜壮阔 百家争鸣 振聋发聩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太介意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

46、“三一律”陈规,也不拘泥于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B. 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C. 不太介意“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拘泥于划分悲喜雅俗D. 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B.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C.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

47、剧作浓墨重彩地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D.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答案】17. C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推陈出新”, 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一空介绍的是悲剧哈姆莱特,属于文学方面,应该用“推陈出新”。“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起伏跌宕”指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应该用“起伏跌宕”。“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强调“说”;“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