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7969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

2、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

3、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

4、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

5、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B. 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C. 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D. 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

6、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B. 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C. 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D. 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B. 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

7、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C.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D. 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以偏概全,“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只是国学热四面兴起、持续升温的原因之一;C项,“是中华民

8、族文化复兴的标志”曲解文意,原文是“当前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D项,“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未然变为已然。原文为“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

9、识失落”错,原文说“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不是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而是全盘西化导致的;“能够破除西方文化霸权”理解有误,原文说“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是“有助于”。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10、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二者是“相伴随”的关系。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

11、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

12、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

13、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

14、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自2010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15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材料

15、二:大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材料三:“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

16、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

17、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材料四: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选择。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王磊(

18、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学都没听说。”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园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全,他会使用。“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园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 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理财平台建立联系。B. 大学生分期平台

19、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C. 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D. 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B. 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

20、规范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C. 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D. 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等现象,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6. 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答案】4. D 5. D 6. 政府相关部门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国有银行方面: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大学生自身层面: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21、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错误,须经过“大学生分期平台”等中间环节。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都”以偏概全,原文是“大学生是一个

22、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B项,“普遍”一词错误,材料四“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表明了很多学生不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C项,材料四并没有提到“校园网贷”的危害。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

2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本题中,政府相关部门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如文中说“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国有银行方面: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如“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自身层面: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

24、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陈永林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

25、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

26、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吃饭时二狗当然坐上席。谁都不敢怠慢二狗,都担心二狗怀疑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二狗怀疑谁毒死了村长的狗

27、,那么村长自然也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狗。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找到鸟蛋说,你拿什么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忙说,二狗,你莫乱说,我哪敢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没毒死村长的狗,那么是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说,我干吗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恨村长的狗!村长的狗咬死了你十几只下蛋的鸡,那天你拿扁担打了村长的狗。这就是你作案的动机。鸟蛋急了,我的好二狗兄弟,你真的别乱猜疑,我有这心也没这胆。我如果毒死了村长的狗,我全家人都没命过年。二狗听不进鸟蛋的话,二狗去村长家报喜,可村长到沿海农村考察去了。但全村人都

28、知道鸟蛋毒死了村长的狗。村里人在路上遇见了鸟蛋,都冷着脸不搭理。鸟蛋主动打招呼,村里人也聋子样没听见。村里人都想疏远鸟蛋。如果跟鸟蛋亲近了,会被怀疑是鸟蛋的同谋,谁会那么傻?再说疏远了鸟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亲近了村长。鸟蛋便见一个村里人就解释,我真的没毒死村长的狗,我如毒死了村长的狗,那我就断子绝孙。村里人说,毒没毒死村长的狗,自己心里最清楚。鸟蛋去了村长家,对村长的女人说,大嫂,你要救救我,现在全村的人都说我毒死了你家的狗。全村的人都不理我了村长的女人打断鸟蛋的话,村里人咋都说你毒死了我家的狗,咋不说別人毒死了我家的狗?鸟蛋的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嫂,你也以为我毒死了你家的狗,这真冤

29、枉我,我如果毒死了你家的狗,出门就遭雷打死村长的女人再不理鸟蛋了,任一脸泪水的鸟蛋跪在那儿。村长考察回来时,鸟蛋已疯了。疯了的鸟蛋一见人就说,我没毒死村长的狗,我没毒死村长的狗。鸟蛋翻来覆去的就这一句话。村长很痛心,他叫来了二狗,狠狠地扇了二狗一巴掌,都是你这狗日的办的好事!二狗挺委屈,村长,你的狗真是鸟蛋毒死的,他恨你的狗,有作案的动机村长打断二狗的话,放屁!我的狼狗是我自已毒死的!二狗不懂,愕愕地望着村长。村长说,我这狼狗不是条好狗。一到晚上不管什么人到我家里来,它狂叫着要咬人,吓得人都不敢进我家的门了。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

30、恨它。二狗说,那真不是条好狗,是该毒死。后来,二狗当上了竹器厂的厂长了。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村长家的狗被毒死了,村民们怕村长误会是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于是纷纷拿着礼物到村长家表明自己的清白。B. 标题“谁毒死了村长的狗”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个疑问,展开情节。C. 村里没有了狗晚上也就没有了狗吠声,村庄格外安静,人们终于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了,所以大家都很感激那个毒死狗的村民。D. 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故事,在故事中叠加“误会”,从而形成“悬念误会反转(解开悬念)”的情节模式。8. 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31、文章简要说明。9. 小说中安排了“二狗”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7. C 8. 开头设置了悬念,一个“竟”字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关注和思考:开篇点题,并引出了下文村民表清白、二狗寻找“凶手”等情节;“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侧面衬托村长的霸道形象。 9. 衬托了村长的形象。村民们对二狗的畏惧,实阿上是对他背后的村长的畏惧,通过刻画二狗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贪婪、虚伪,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村长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正是二狗寻找毒狗的线索、怀疑鸟蛋等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丰富小说主题。“二狗”这个名称暗示他是村长的第二条“狗”,是极力讨好村长的一

32、类人的代表,“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平时趋炎附势,欺压百姓,表现作者对这一类人的厌恶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村里没有了狗晚上也就没有了狗吠声,村庄格外安静,人们终于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了,所以大家都很感激那个毒死狗的村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

33、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可知并不是所有人。同时,养狗的人也未必感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重点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要概括出段落的大意,结构上,从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开头等方面入手。本题中,第一段就一句话“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这句话设置了悬念,一个“竟”字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关注和思考,同时侧面衬托村长的霸道形象,如后文中提到“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从结构上讲,首段开篇

34、点题,并引出了下文村民表清白、二狗寻找“凶手”等情节。【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 小说中安排了二狗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衬托了村长的形象。村民们对二狗的畏惧,实际上是对他背后的村长的畏惧,

35、通过刻画二狗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贪婪、虚伪,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村长形象,如文中说道“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儿狼狗,邪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推动情节发展。原文中有“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正是二狗寻找毒狗的线索、怀疑鸟蛋等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丰富小说主题。“二狗”这个名称暗示他是村长的第二条“狗”,是极力讨好村长的一类人的代表,如文中说“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

36、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平时趋炎附势,欺压百姓,表现作者对这一类人的厌恶之情。【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

37、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时枢臣乙辛等诬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乙辛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俨仪观秀整

38、,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守着作佐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称。大康初,历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两府奏事,论群臣优劣,唯称俨才俊。改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紫。六年,迁大理少卿,奏谳详平。明年,升大理卿。丁父忧,夺服,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为景州刺史。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二年,改御史中丞,诏按上京滞狱,多所平反。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以母忧去官,寻召复旧职。宋攻夏,李乾顺遣使求和解,帝命俨如宋平之,拜叁知政事。六年,驾幸鸳鸯泺,召至内殿,访以政事。帝晚年倦勤,用

39、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俨尝得胜采,上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同受顾命。乾统三年,徙封秦国。六年,封漆水郡王。天庆中,以疾,命乘小车入朝。疾甚,遣太医视之。薨,赠尚父,谥曰忠懿。节选自辽史耶律俨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齿句,正确的一项是A.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微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B.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C.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

40、/拜北院宣徽使D.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赐紫,唐宋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也可赐紫,以示尊宠。B. 夺服,是中国古代礼俗,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也叫夺情。C. 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耶律俨能被皇帝选为顾命大臣,说明他是才德俱佳之臣。D. 徙封,是指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其他地区。从西汉初年到清末此类情况很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耶律俨勤敏有才,清明公正。两府在评判官员优劣时,唯独称赞他才能出众

41、;后来升任大理少卿,上报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B. 耶律俨善治有方,宽严有别。他任景州刺史时,约束官府衙役,拘禁强横狡猾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没过几月,美名传播开来。C. 耶律俨处事有能,办案有效。他在御史中丞任上,审查了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后担任同知宣徵院事,提点大理寺。D. 耶律俨深受器重,担当重任。他曾守孝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2)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

42、皇帝诏令耶律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罪之人,未能昭雪。(2)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的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全部事情都得以施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要断的句子是: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其中,“清宁初”是年号,前边后边都应断开,排除AC;“南院宣徽使事”为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43、、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耶律俨能被皇帝选为顾命大臣,说明他是才德俱佳之臣。其中,“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错,应是“临终遗命之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耶律俨深受器重,担当重任。他

44、曾守孝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其中,“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不合文意,根据原文意思: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予重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第一句中,“鞫”,审讯;“蔓引”,牵连;“未尝”,未能。第二句

45、中,“刮剔”,铲除;“益”,增加;“皆”,都。【点睛】参考译文: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清宁初,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因误奏事情获罪,出贬为榆州刺史。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1037),赐给国姓,封韩国公,改任南院枢密使。当时枢密大臣耶律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诏令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辜之人,未能昭雪。乙辛荐举仲禧可委以重任,拜为广德军节度使,再度担任南院枢密使,去世,谥曰钦惠。耶律俨仪容俊秀严整,好学,有名,咸雍年间中进士。任守著作郎,补为中书省令史,以勤勉机敏著称。

46、大康初,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来两府奏事,论列群臣之优劣,唯独称赞耶律俨才能出众。改任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给紫色公服。六年(1080),迁大理少卿,上报对狱案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次年,升任大理卿。遭逢父丧去职服丧,道宗强夺其服,任为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任景州刺史。约束官府衙役,拘禁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不上数月,清明的政声已开始传播开来,郡中人为他刻石颂扬德政。二年(1086),改任御史中丞,诏令查究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任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1090)冬,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之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一应事情都办理

47、了下来。寿隆初,授任枢密直学士。遭逢丁丧辞官,不久征召官复原职。宋人攻夏,李乾顺派使者请我国从中和解,皇上命耶律俨到宋国为他们讲和,拜为参知政事。六年(1100),皇上临幸鸳鸯泊,征召他到内殿,询问政事。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给官职。耶律俨曾经掷得胜采(大点力),皇上说:“这是首相的征兆!”迁任知枢密院事,赐号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皇上病危,耶律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一同接受遗诏。乾统三年(1103),徙封为秦国公。六年(1106),封漆水郡王。天庆年间,因为生病,天祚帝命他乘小车入宫朝见。病重,皇上派太医前往诊

48、视。逝世,追赠尚父,谥曰忠懿。(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六幺令天中节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注天中节即端午节。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