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83146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变化是人生用不干枯的希望。A “落叶”是名词, “芳华依然 ”、 “一场小感冒”都是偏正短语。B “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 ”这个句子中, “积蓄”作状语。C “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 ”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D第 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变化”改为“修复” 。【分析】此题考查语文知识,涵盖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复句、修改病句等。【解答】A “芳华

2、依然”主谓短语,不是偏正短语;B “积蓄”在此句中是动词,作谓语成分;C “只要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D正确。 “灵魂的变化”不是人生的希望,应该把 “变化”改为“修复” 。故选:D。【点评】此题可结合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结合题目中具体要求作答。第 12 页(共 30 页)4 (3 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叶圣陶,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苏州园林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虽被学校奖励了书和奖状,但因家境贫困不得不退学。C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时,简爱以自己的人格和自尊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倾心。D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生存 28 年之后,搭

3、乘一条路经荒岛的英国船回到英国。【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解答】ACD正确;B有误,保尔因报复凶狠的神甫的虐待,被学校开除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二、填空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5 分)5 (5 分)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3)关关雎鸠, 在河之

4、洲 。(4)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5)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1)秋天漠漠向昏黑(注意“漠”的书写)(2)天接云涛连晓雾(3)在河之洲第 13 页(共 30 页)(4)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5)钟子期必得之【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

5、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二、阅读理解(55 分)6 (3 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明朝:明天。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黄鹤楼中诗人引用了典故,描写了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抒发了思乡之情,意境深远壮阔B 除夜作首句的“寒灯” 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C 黄鹤楼的五、六两句中 “历历”和“萋萋”描

6、绘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D 黄鹤楼的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仇怨, 除夜作以“故乡今夜思千里”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分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第 14 页(共 30 页)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解答】ACB正确;D有误, 除夜作的“故乡今夜思千里 ”中

7、, “故乡” ,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 ,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 ”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四、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 50 分)7 (14 分)阅

8、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9、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它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第 15 页(共 30 页)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 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 而不可求。(选自日喻 ,有删改)【注释】 眇( mio):失明。 扪(mn):用手摸。龠(yu):笛

10、类乐器,比笛短。 道:抽象的道理。 相:形容,比喻。既:尽。 苏子:苏轼自称。致:这里指循序渐进不断积学后,自然得到。(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或告之曰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C故世之言道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D皆求道之过也 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4) 【甲】文中老河兵善于观察和总结,得出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正确结论

11、,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在【乙】文中言道的人身上也有相似的体现,请用原句回答。【分析】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

12、的第 16 页(共 30 页)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一

13、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 (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 ,把它当作太阳。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

14、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苏轼说:“道行可以修炼但不一定能求得得道成仙。”【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或:有的人;/或:或许;B以:因为;/以:用;C故:所以;/故:原因;D之:助词,的;/之:助词,的;故选:D。(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第 17 页(共 30 页)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15、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见,认识;达,通晓;异,不同;眇,失明;句子翻译为: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句中的重点词有:虽,即使;巧,巧妙;譬,比喻;善,好;导,诱导;句子翻译为: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

16、断句。本句句意为: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 转而相之。(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信息筛选。第一问根据故事的内容及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分析,可得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据理臆断” 。 【乙】文它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 ,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 “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

17、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因此“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在【乙】文中言道的人身上也有相似的体现,表现在“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一句。答案:(1)D(2)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3)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 /转而相之。(4)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第 18 页(共 30 页)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眇者

18、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点评】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

19、断句的地方。8 (5 分)阅读选文,请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重庆广播电视台 4 月 3 日讯(记者吴波)每年的 4 月 2 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 。今天上午,沙坪坝区的志愿者将 100 本安徒生童话带到辖区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据了解,4 月 2 日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他的童话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 ,以唤起人们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对儿童图书的关注。【材料二】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诞生于欧洲,20 世纪 30 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开

20、始了绘本的黄金时寸代。优秀经典的绘本,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不识字的幼儿也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并从中发现乐趣。绘本是相当好的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读物。【材料三】丰富的词汇在哪儿?在交谈中还是在阅读中?第 19 页(共 30 页)【材料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任何语言学习朗读是最重要的。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我国末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要“逐句玩味” 、“反复精详” 、 “诵之宣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含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2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4 月 2 日被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 ”,是人们对安徒生作品的一种肯定,也体现了对儿童读书问题的关注。B不识字的幼儿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是绘本深受孩子喜爱的个原因。C在积累词汇方面,口语传播,包括电视词汇含有的生僻字数量明显高于印刷读物。D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白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上联:送童话作品共享书香【分析】材料一介绍了沙坪坝区的志愿者,4 月 2 日“国际儿童图书日”与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介绍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

22、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意义。材料二介绍了“绘本”的产生及影响。材料三展示了“每千字中生僻字的字数” 。材料四介绍了“朗读”的好处。第 20 页(共 30 页)【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ABD正确;C有误,由图表中的数据数据可知,印刷读物含有的生僻字数量明显高于听到的生僻字数量。故选:C。(2)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在字数、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按材料四所讲述的内容, “送童话作品”可对“读汉英语言” , “共享读汉英语言同育气韵书香”可对出“同育气韵” ,下联即为:读汉英语言同育气韵。答案:(1)C(2)读汉英语言同育气韵【点评】注意对联要求:(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