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836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0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测评(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最近几年,“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给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下图为城市径流量、降水量过程曲线图。据此完成第 12 题。1.关于图中 A、B、C 三曲线的含义 ,正确的是( )A.A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B.B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C.B降水过程曲线D.C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2.导致 B 曲线比 C 曲线峰值提前的原因有( )水泥路面多 排水不畅 绿地多 人口多A. B.C. D.解析 第 1 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硬化地面增多、湿地遭破坏,当城市遭遇强降雨时,排水不畅,径流

2、量峰值提前。根据三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A 表示降水量过程曲线,B 表示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C 表示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第 2 题,径流量峰值提前,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排水不畅。答案 1.B 2.A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 1950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 情况。读图,完成第 34 题。3.2007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 25 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 31 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4.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

3、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 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解析 第 3 题,2007 2050 年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 6 亿,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第 4 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 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答案 3.B 4.D阅读重庆市城区图,完成第 56 题。5.重庆市的城市发展重心经历了的经济区位的转移,影响其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4、)A.地形 B.河流 C.政策 D.交通6.与郊区相比,重庆城区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酸雨解析 第 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发展重心经历了转移过程,尤其是的转移过程主要体现了交通的影响。第 6 题,城区因工业、交通工具等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温会比郊区高,最易出现热岛效应。答案 5.D 6.C读图,a、b、c 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完成第 78 题。7.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 B.BC.C D.D8.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5、A.A B.B C.C D.D解析 第 7 题,地形、气候、河流都对城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从图中看,B 地从三个方面看都有优势,而 A 地仅在地形上有优势 ,C 地在地形和河流方面有优势,D 地在河流方面有优势,故 B 地优势更多,最容易形成城市。第 8 题,亚马孙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水源充足,但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气候条件差。故选 C 项。答案 7.B 8.C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完成第 910 题。9.促进图中所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矿产 B.铁路 C.河流 D.科技10.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A.龙泉 B.张店 C.黑旺

6、 D.王村解析 第 9 题,图例表明图中城市多为工矿业城市。第 10 题,结合选项可知张店位于铁路交会处,其地理位置更有利于与其他城镇的联系,服务范围最广,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答案 9.A 10.B下表是商品等级与中心地等级关系表,下图为中心地服务范围图。根据图表,完成第 1112 题。11.下列关于中心地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A.ABBC D.AC12.若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 4、5 级商品,则最适合去的中心地是( )A.B1 B.B6 C.C6 D.A解析 第 11 题,读所给图表可知,A 中心地商品种类最多,服务范围最大,故等级最高,B 中心地次之,C 中心地等级最低。第 12

7、 题,甲地居民要购买 4、5 级商品,应去 A 或 B 中心地。从中心地服务范围图上看,甲地到 B1 中心地距离最近,故 B1 中心地最适合。答案 11.C 12.A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 000 平方千米的“ 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 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第 1315 题。13.兰斯塔德

8、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1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1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解析 第 13 题,从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该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定了各核心城市的职能,也就是服务种类,其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要看各自的发展情况,并没有受到限制。第 14 题,从材料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显著地促进该地

9、区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达到分工明确的格局,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会有空间集聚后产生的间接影响,但不会直接产生大的影响,故选 B 项。第 15 题,该空间规划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兰斯塔德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口比重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兰斯塔德地区的人口密度。本规划注重本区域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同质(职能相似 )与竞争,当然各城市因产业集中发展会使其对外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心为乡村地带,周围为绿地间隔的城镇”这种空间规划对城乡用地规划较为合理,会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会避免城市个体规模的过度扩张及其带来的城市问题和农业用地的大量减少。

10、答案 13.A 14.B 15.D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完成第 16 题。16.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及其特点。甲区域居民出行次数少,但是出行能耗较多,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乙居民出行次数多 ,且能耗多,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有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业区居民出行的次数多 ,丙区域居民出行的次数少,不可能为商业区;丁区居民出行次数

11、多但是能耗较少,说明靠近居住区,有可能是靠近居住区的休憩场所。答案 BTOD 模式 ,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 400800米(510 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办公、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 TOD 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718 题。17.图中甲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办公区18.TOD 开发模式可以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C.降低土地利用密度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解析 第 17 题,城市用地类型中居住区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图中 A 的范

12、围最大,说明 A 代表居住区。第 18 题,TOD 开发模式 ,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故 A 项错误; 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与城市发展某种模式无关,故 B 项错误; 该模式可以增加土地利用密度;该模式可减少人口“钟摆式” 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故 D 项正确。答案 17.C 18.D导学号 46404025(2017江苏地理,1112)“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1920题。1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 年 B.2005 年C.2007 年 D.20

13、11 年2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 第 19 题,读图可看出,2011 年后小汽车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增长,自行车占比略有增长。第 20 题,由于小汽车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占比明显下降,交通的拥堵现象会缓解,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答案 19.D 20.B下图表示 H 市城区在 15 年间的变化。读图 ,完成第 21 题。21.结合图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解析 依

14、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商业区及住宅区的变化,故排除 A、C 两项;与 15 年前相比,图中工业区向北部、南部、西部移动,不断向城区外缘扩散,呈分散状,故 B 项错误; 图中显示中部和南部道路数量明显增加,路网密度增大,所以选 D 项。答案 D导学号 46404026(2017江苏地理,2122,改编)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2223 题。22.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 年增多B.19852004 年减少C.20042013 年增多D.20042013 年不变23.2004 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

15、段B.工业化后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 第 22 题,据图中 06 km 的中心城区百分比可计算出 :1985 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 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 946;2013 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 604。故 A 项符合题意。第 23 题,考查城市化进程。2004 年之后,企业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速变慢,应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企业不断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移动 ,故处于郊区化阶段。答案 22.A 23.C读北京市住宅开发适宜性评价图,完成第 2425 题。24.编制评价图时考虑的因素有( )地形 科技水平 矿产地 交通条件 人口密度 公共服务设施A. B.C. D

16、.25.北京市住宅开发适宜性分析主要应用(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解析 第 24 题,住宅区的开发与科技、矿产地关系不大。第 25 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处理的功能。答案 24.C 25.B二、综合题(4 小题,共 50 分)26.(10 分) 下面左图是 20 世纪 80 年代南京城市图,右图是 1 500 年前南京城市图。阅读图和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梁都之时(下面右图所示 ),城中 28 万余户,西至石头城 ,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 ,小市十余所,其

17、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材料二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级行政中心。该城市地处中纬度,1 月平均气温为 2 ,7 月平均气温为 28 ,年降水量为 1 031 毫米。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材料三 随着近代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水流条件复杂的长江沿岸可建筑港口,大型船舶也可抵住长江风浪,在长江港口停靠。(1)读上面右图,说出梁都时南京城市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2)读图和材料一,指出梁都时南京城商业区主要分布方位 ,以及图中能够反映出影响其商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3)从图和材料三中分析出,与梁都时南京城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的南京城区在古城基础上的发展方向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解析

18、第(1)题,南京早期形成的区位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等)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第(2)题,右图和材料一显示,梁都时南京城商业区主要集中于南部秦淮河沿岸,原因是水运便利,利于商品的流通与交换。第(3)题 ,随着近代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北部长江的水运优势逐渐显现,因此近代南京城区向北或西北长江沿岸发展。答案 (1)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或交通便利)。(2)南部。水运(交通)便利。(3)北(或西北 )。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 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27. 导学号 46404027(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

19、料一 2014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小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等级 中等城市 超大城市人口(万)BC。依据:A 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C 地距市中心最远,地租最低。(2)D 地。理由 :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邻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而下渗量减少(使地下径流量减少);植被减少 ,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