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728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2单元 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孺(r)子 怵(ch)惕(t) 恻 (c)隐羞恶(w)之心 由外铄(shu)我强(qin)恕而行 不如荑(t)稗(bi)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 ,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 ,同“燃” ,燃烧)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存 庶 民 去 之 , 君 子 存 之 (保 存 , 动 词 )道 之 所 存 , 师 之 所 存 也 (存 在 , 动 词 )存 者 且 偷 生 (生 存 , 动 词 )枉 用 相 存 (问 候 、探 望 , 动 词 ) )(2)由 非 由 外 铄

2、我 也 (从 , 介 词 )舍 正 路 而 不 由 (经 历 、经 过 , 动 词 ))(3)辞辞 让 之 心 , 礼 之 端 也 (推 让 , 动 词 )听 其 狱 讼 , 察 其 辞 (诉 讼 的 供 词 , 名 词 )欲 加 之 罪 , 何 患 无 辞 (借 口 , 理 由 , 名 词 )近 者 奉 辞 伐 罪 (命 令 , 名 词 )无 辞 让 之 心 , 非 人 也 (谦 让 , 形 容 词 )吾 今 且 死 , 而 侯 生 曾 无 一 言 半 辞 送 我 (言 辞 , 名 词 )动 以 朝 廷 为 辞 (托 辞 , 借 口 , 名 词 )皆 以 好 辞 而 以 赋 见 称 (文 学

3、 , 名 词 )莫 辞 更 坐 弹 一 曲 (推 辞 , 动 词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辞 别 , 动 词 ) )(4)之 人 之 有 是 四 端 也 (用 于 主 谓 之 间 , 取 消 句子 的 独 立 性 , 助 词 )治 天 下 可 运 之 掌 上 (它 , 代 词 )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古义:不是人今义:指不属于人应有的(2)义,人之正路也古义:正确的道路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2)旷安宅而弗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闲)(3)苟不充之,不足

4、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译文: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译文: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译文: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4)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状语后置)译文: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省略句)译文: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 )有所作为。整体感知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

5、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 , “强恕而行” ,不言放弃。文脉梳理1.人 皆 有不 忍 人 之 心 摆 明 看 法 :人 皆 有 恻 隐 、羞 恶 、辞 让 、是 非 之 心对 比 论 证 发 扬 (足 以 保 四 海 )不 发 扬 (不 足 以 事 父 母 ))2恻隐之心 仁 义 礼 智 , 人 之 固 有求 则 得 之 , 舍 则 失 之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摆 明 观 点举 例 论 证 (由 仁 义 行 ))4万物皆备于我矣 追求仁义反 身 而

6、 诚强 恕 而 行 5五谷者 以 五 谷 喻 证仁 , 在 乎 熟 之 而 已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摆 明 观 点点 明 “自 暴 ”“自 弃 ”含 义比 喻 论 证 (必 要 性 ) )文本层析1孟子认为作为“人” ,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是否意味着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答案】 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 ,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1)要“扩而充之” ,(2)要“存之” ,(3)要“求之”,(4) 要“反身而诚 ”“强恕而行” ,(5

7、) 要“熟之” , (6)要不“自暴自弃” 。2.人为什么应该把“仁义礼智”发扬光大?【答案】 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可最终成了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因此

8、,只有发扬光大“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君子。3.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答案】 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 ,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 ,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9、;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1.孟 子 曰 :“人 皆 有孟 子 说 :“人 都 有 对 别 人 的 痛 苦 、不 幸 、危 难 等 感 觉不 忍 人 之 心 。先 王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 斯 有 不 忍 人 之不 忍 的 心 情 。先 王 有 怜 恤 别 人 的 心 情 , 于 是 就 有 了 怜 恤 别 人政 矣 。以 不 忍 人 之 心 , 行 不 忍

10、人 之 政 , 治 天的 政 治 。以 怜 恤 别 人 的 心 情 , 实 行 怜 恤 别 人 的 政 治 , 治 理 天下 可 运 之 掌 上 。 所 以 谓 人 皆 有下 就 像 在 手 掌 上 运 转 小 东 西 一 样 容 易 了 。之 所 以 说 人 都 有不 忍 人 之 心 者 , 今 人 乍 见 孺 子怜 恤 别 人 的 心 情 , (道 理 就 在 于 )如 果 忽 然 看 见 一 个 小 孩 子将 入 于 井 , 皆 有 怵 惕 恻 隐 之 心 , 非将 要 掉 到 井 里 面 , 那 么 人 们 都 会 有 恐 惧 同 情 的 心 理 , 不所 以 内 交 于 孺 子 之

11、父 母 也 , 非 所 以 要 誉 于 乡 党是 因 为 要 跟 那 小 孩 子 的 父 母 结 交 , 不 是 因 为 要 在 乡 里 朋 友 那 里朋 友 也 , 非 恶 其 声 而 然 也 。 由 是求 取 名 誉 , 也 不 是 因 为 厌 恶 那 小 孩 子 的 哭 声 才 这 样 。由 此观 之 , 无 恻 隐 之 心 , 非 人 也 ; 无 羞 恶 之 心 , 非 人 也 ;看 来 , 没 有 同 情 之 心 , 就 不 是 人 ;没 有 羞 恶 之 心 , 就 不 是 人 ;无 辞 让 之 心 , 非 人 也 ; 无 是 非 之 心 , 非 人 也 。恻 隐没 有 谦 让 之

12、心 , 就 不 是 人 ;没 有 是 非 之 心 , 就 不 是 人 。同 情之 心 , 仁 之 端 也 ; 羞 恶 之 心 , 义 之 端 也 ; 辞 让 之 心 , 礼之 心 , 是 仁 的 发 端 ;羞 恶 之 心 , 是 义 的 发 端 ;谦 让 之 心 , 是 礼之 端 也 ;是 非 之 心 , 智 之 端 也 。 人 之 有 是 四 端 也 ,的 发 端 ;是 非 之 心 , 是 智 的 发 端 。人 有 仁 、义 、礼 、智 之 发 端 ,犹 其 有 四 体 也 。有 是 四 端 而 自 谓 不 能 者 ,就 好 像 他 有 四 肢 一 样 。有 这 四 种 发 端 却 说 自

13、己 不 行 的 人 ,自 贼 者 也 ; 谓 其 君 不 能 者 ,是 自 己 残 害 自 己 ;有 这 四 种 发 端 却 说 他 们 的 国 君 不 行 的 人 ,贼 其 君 者 也 。凡 有 四 端 于 我 者 , 知 皆 扩 而是 贼 害 他 们 的 国 君 。所 有 具 有 这 四 种 发 端 的 人 , 若 晓 得 扩充 之 矣 , 若 火 之 始 然 ,大 充 实 它 们 , 它 们 就 会 像 火 刚 刚 开 始 燃 烧 一 样 (最 终 将 形 成泉 之 始 达 。燎 原 之 势 ), 就 会 像 泉 水 刚 刚 开 始 流 出 去 一 样 (最 终 将 汇 聚苟 能 充 之

14、 , 足 以 保 四 海 ;成 大 江 大 河 )。假 如 能 把 这 四 种 发 端 扩 充 开 来 , 就 足 以 拥 有 天 下 ;苟 不 充 之 , 不 足 以 事 父 母 。”假 如 不 能 把 这 四 种 发 端 扩 充 开 来 , 就 不 足 以 侍 奉 父 母 。” 乍 :忽 然 。怵 惕 :恐 惧 。内 :同 “纳 ”。要 :求 取 。乡 党 :家 乡 、乡 里 。羞 恶 :因 自 身 的 不 善 而 羞 耻 , 见 他 )Error!2.恻 隐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羞 恶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恭 敬 之 心 ,同 情 之 心 , 人 人 都 有 ;羞 恶

15、 之 心 , 人 人 都 有 ;恭 敬 之 心 ,人 皆 有 之 ;是 非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恻 隐 之 心 , 仁 也 ;人 人 都 有 ;是 非 之 心 , 人 人 都 有 。同 情 心 , 属 于 仁 (是 仁 的 发 端 );羞 恶 之 心 , 义 也 ; 恭 敬 之 心 , 礼 也 ;羞 恶 心 , 属 于 义 (是 义 的 发 端 );恭 敬 心 , 属 于 礼 (是 礼 的 发 端 );是 非 之 心 , 智 也 。 仁 义 礼 智 , 非 由 外 铄 我 也 ,是 非 心 , 属 于 智 (是 智 的 发 端 )。仁 、义 、礼 、智 , 不 是 从 外 部 给 予

16、 ,我 固 有 之 也 , 弗 思 耳 矣 。故自 己 本 来 就 拥 有 这 些 , 只 是 人 们 不 用 心 想 、领 悟 罢 了 。所 以曰 :“求 则 得 之 ,说 :“向 内 心 追 求 就 会 得 到 它 们 (仁 、义 、礼 、智 ), 不 向 内 心舍 则 失 之 。”追 求 就 会 失 去 它 们 。” 铄 :本 指 以 火 销 金 , 自 外 至内 而 熔 化 , 比 喻 从 外 部 给 予 。3.孟 子 曰 :“人 之 所 以 异 于 禽 兽 者 几 希 , 庶 民孟 子 说 :“人 跟 禽 兽 不 同 的 地 方 只 有 一 点 点 , 一 般 人 丢去 之 , 君

17、子 存 之 。 舜 明 于 庶 物 , 察弃 了 它 , 君 子 则 保 存 了 它 。舜 明 白 万 物 之 理 , 洞 察 君 臣 、父于 人 伦 , 由 仁子 、夫 妇 、兄 弟 、朋 友 等 各 种 人 际 关 系 , 仁 义 根 于 内 心 而 所 行义 行 , 非 行 仁 义 也 。”都 从 仁 义 出 , 不 是 认 为 仁 义 是 美 好 的 然 后 努 力 去 推 行 它 。”几 希 :指 很 少 , 一 点 点 。去 :舍 弃 。察 :洞 察 。 4.孟 子 曰 :“万 物孟 子 说 :“人 世 间 一 切 道 理 , 大 到 君 臣 父 子 小 到 日 常皆 备 于 我

18、矣 。琐 事 , 我 的 本 性 中 都 具 备 了 (仁 义 礼 智 之 发 端 在 其 中 )。反 身 而 诚 , 乐 莫 大 焉 。 强反 省 自 己 , 自 己 是 真 诚 的 , 再 没 有 比 这 更 大 的 快 乐 了 。竭 力恕 而 行 , 求 仁 莫 近 焉 。”以 推 己 及 人 的 恕 道 去 做 , 追 求 仁 德 没 有 比 这 更 近 的 了 。”备 :完 备 、齐 备 。反 身 :反 省 自 己 。强 恕 :努力 行 忠 恕 之 道 。强 (qin), 竭 力 、尽 力 。5.孟 子 曰 :“五 谷 者 , 种 之 美 者 也 ;苟 为孟 子 曰 :“稻 、黍 、

19、稷 、麦 、豆 五 谷 , 都 是 好 种 子 ;可 是不 熟 , 不 如 荑 稗 。 夫 仁 ,假 如 种 下 去 之 后 不 能 生 长 成 熟 , 还 不 如 稊 米 和 稗 子 。仁 ,Error!亦 在 乎 熟 之 而 已 矣 。”也 在 于 使 它 成 熟 罢 了 。”苟 :假 如 。荑 (t):一 种 形 似 稗子 的 草 , 实 如 小 米 。稗 :一 种 禾 )6.孟 子 曰 :“自 暴 者 不 可 与 有 言 也 ,孟 子 说 :“自 己 残 害 自 己 的 人 没 法 和 他 谈 出 什 么 善 言 ,自 弃 者 不 可 与 有 为 也 。 言 非 礼 义 ,自 己 放

20、弃 而 不 求 上 进 的 人 没 法 和 他 有 所 作 为 。说 话 违 背 礼 义 ,谓 之 自 暴 也 ; 吾 身 不 能 居 仁 由 义 , 谓这 就 叫 自 己 残 害 自 己 ;自 身 不 能 居 心 于 仁 、由 义 而 行 , 这 就之 自 弃 也 。 仁 , 人 之 安 宅 也 ; 义 , 人 之 正 路 也 。叫 自 己 放 弃 。仁 , 是 人 安 适 的 住 所 ;义 , 是 人 正 确 的 道 路 。旷 安 宅 而 弗 居 , 舍 正 路 而 不 由 , 哀 哉 ! ”空 着 安 适 的 住 宅 而 不 居 , 舍 弃 正 确 的 道 路 而 不 走 , 可 悲 啊

21、 ! ”暴 :损 害 , 糟 蹋 。有 为 :有 作 为 。安 :安适 。旷 :空 、使 空 闲 。由 :经 历 、经 过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3852054】A非由外铄我也 铄:自外至内熔化B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居:居住C强恕而行 强:竭力,尽力D舍正路而不由 由:经由,走【解析】 B 项,居:居心,动词。【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不属于人应有的)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将要掉到井里面)C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不用心想)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解析】 A 项, “非人” ,应为“不是人”

22、。【答案】 A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33852055】A戒之曰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解析】 A 项, “戒”同“诫” ,求取;C 项, “然”同“燃” ;D 项, “内”同“纳”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解析】 C 项, “所以”表原因,因为;其余各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答案】 C5名句填空。(1)以不忍人之心,_,_。(2)恻隐之心,_;_,义也;_,_;是非之心,智也。【答案】

23、(1)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仁也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礼也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导学号:33852056】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羿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 ,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

24、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 离娄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超过B恶得无罪 恶:怎么C薄乎云尔 薄:淡薄D其取友必端矣 端:指品行端正【解析】 C 项,薄:少。【答案】 C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子曰“吾生” ,何谓也A夫子何为不执弓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解析】 例句和 A、C、D 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 项是状语后置句。【答案】 B

25、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译文: (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译文: 【解析】 (1)需注意重点词语“夫” “端”的翻译。(2)需注意重点词语“废”的翻译和判断句式。【答案】 (1)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2)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9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答案】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更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参考译文

26、】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术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羿也有罪。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吧。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我不会死” ,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 友人) 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庾公之

27、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 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虽然这样,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射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三、语言表达10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注】 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

28、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要点) 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参考译

29、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 ”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孟子曰:人皆有不足以事父母。 ”完成 1115 题。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 ,结交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辅助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解析】 D 项,然:同“燃” ,燃烧。【答案】 D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由 是 观 之是 非 之 心 ) 无

30、 恻 隐 之 心 , 非 人 也非 有 仲 尼 、墨 翟 之 贤 )C. D.今 人 乍 见 孺 子 将 入 于 井天 子 能 荐 人 于 天 ) 自 贼 者 也贼 其 君 者 也 )【解析】 A 项,这;对的、正确的。B 项,不是;无。 C 项,介词,到;介词,给、向。D 项,残害、损害。【答案】 D1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解析】 D 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 ”,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上运之 ”。A、B 、C 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答案】 D14下列关于

31、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解析】 C 项, “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答案】 C15分析文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的妙处。【答案】 这句话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