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068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8 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本课话题希望一、从课本中积累“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内心那份永不破灭的希望。人只要不失去信心,心中充满希望,就会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二、从生活中积累人生离不开希望,没有希望的日子,生活会暗淡无光。希望随处可见,父母眼神里饱含着希望,师长叮嘱时寄托着希望,朋友交往中浸透着希望;希望因人而异,有

2、的希望自己学业有成,有的希望家庭幸福,有的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伴随着人的一生。只要拥有美好的希望,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三、从自然中积累清优淡雅的小溪,奋斗不息,因为浩瀚碧海是它的希望;清新浓艳的鲜花,芬芳四溢,因为满园春色是它的希望;飘逸凌空的白云,淡墨浓彩,因为点缀美丽晴空是它的希望。一、作者简介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余华,1960 年生,浙江海盐人,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77 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 5 年。1983 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4 年开始文学

3、创作,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 世纪 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 100 部必读书。活着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 1998 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 2002 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二、背景回放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作家们以前卫的姿态探索新状态的文学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

4、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 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被称为狭义的“先锋小说”,它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及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即这类小说的代表。三、相关知识关于“先锋小说”的概念“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新状态的文学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

5、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 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我们一般听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

6、(1)弧度(h) (2)沮丧( j)(3)贩运(f n) (4)抛锚( mo)(5)膨胀(pn zhn) (6)理睬( ci) (7)软塌塌(t) (8)撬去( qi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柏柏林(b ) 柏油马路(bi) (2)绰绰起(cho) 绰号(chu)(3)翘连翘(qi o)翘起(qio) (4)丧发丧(s n) 垂头丧气(sn)2语境辨析法(5)我们看到新区的远景规划模( m)型,当真是个森林城市的模(m) 样:一座座小山丘和树林遍布在城市片区之间,“山中有城,城中有林”。(6)南京市公交公司司机谢二喜在驾驶 46 路公交车行至三山街附近时突发脑梗塞,在晕倒前的一刹(ch

7、)那,他踩下刹(sh) 车,打开车门,保证了全车乘客的安全。二、写准字形(1)萝(lu)卜 箩(lu)筐 (2)装帧(zhn) 侦(zh n)察(3)熹(x)微 嬉(x)皮笑脸 (4) 曼(mn)妙 漫(mn)不经心(5)皓(ho)月 浩(ho)劫 (6)凤毛麟(ln)角 遍体 (鳞(ln)伤三、用准词语(一)明确词义(1)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2)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3)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4)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来。(5)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情绪懊丧的样子。(6)遍体鳞伤: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很重。(7)兴高采烈:

8、兴致高,情绪热烈。辨析正误为了救王辉,这位叔叔已经浑身遍体鳞伤,正躺在医院里治疗。可王辉却心安理得地对着蜂拥而来的记者讲起了在困境中自己如何坚强。辨析:“遍体鳞伤”使用错误,因为“遍体”与前面“浑身”语义重复。(二)易混辨析1熟悉 vs 熟识填一填(1)当公牛队队员和热火队队员身穿着我们熟悉的队服走上球场的时候,很多球迷的心情或许久久不能平静。(2)如今的高清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大家也从最初的陌生,变得越来越熟识。熟悉:指对某人相关的情况知道得清楚。辨一辨 熟识:指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2.侦察 vs 侦查填一填(1)据介绍,这种机械水母是根据美国海军研究

9、办公室的需求而设计,主要用于在水中侦察和监视舰船和潜水艇、探测化学溢出物以及监测鱼类迁徙情况。(2)12 月 6 日,开发区公安分局网警大队经过十余天的缜密侦查,将涉嫌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健康视频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辨一辨侦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

10、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十八岁出门远行一、阅读课文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到“那就驰过去看看吧”,回答下面的问题。1为什么说“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因为这是山区,地势高低起伏,所以“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而“我”就“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故“我像一条船。”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2“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这句

11、话应该怎样理解?答: 参考答案:胡须是逐渐长大、成熟的一种生理标志,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3试找出小说本部分中“不合情理”的地方,这些不合情理(荒诞性) 的地方,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第一处不合情理的地方:抽了“我”的烟的司机开始对“我”很粗暴,但一会又对“我”十分友好,还要“我”在汽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第二处不合情理的地方:“我”和“司机”对前面是什么地方均不在乎。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4“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

12、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这句话蕴涵着怎样的内涵?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二、阅读课文从“天色完全黑了”到“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回答下面问题。5文中“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

13、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的悲伤、恐惧和远行前的高兴、欢快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6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答: 参考答案: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7赏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答: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 “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

14、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2)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一匹兴高采烈的马,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之情。8文中“旅店”一词有什么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旅店象征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途中必需的动力。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1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

15、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2形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3荒诞的叙事方式作者在文中用荒诞离奇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文章中,作者去掉了故事情节的逻辑链条,把中心事件悬置起来,只保

16、留了对人物心理、情感等诸多生活场景的逼真描摹,使故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摇摆不定。如抢苹果这一情节,“我”为维护司机的苹果,被人打得遍体鳞伤,而司机却在抢劫了“我”之后,与抢劫者一起扬长而去。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如何在作文中选取恰当的叙事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 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 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

17、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作文中我们应该如何恰当选用叙述角度呢?1理清作者、叙述人及叙述角度的关系。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往往就是作者,即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他人的事情。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不一定是作者,如果是叙述作者亲历的真人真事,叙述人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如果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虚构创作的人物,那故事的叙述人就不是作者。如鲁迅的故乡和社戏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人,但不是作者鲁迅。其次,叙述人也不等于叙述角度,以“我”为叙述人的作品,可以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此时叙述人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或作者;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如果叙述人

18、仅仅是作品的次要人物。2以题材、体裁及叙述效果为依据恰当选用。选用哪一种叙述角度,并非作者随意为之。从题材上看,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尤其是作者所亲历的事件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从体裁上看,日记、书信、自传、回忆录等叙述性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其余则以第三人称为主。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第三人称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3应保证叙述角度的统一和清晰。在文章中,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的统一,因此最好选用一种叙述角度,否则出现叙述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等现象。确实需要交替使用叙述角度,也不能过于频繁,而且在角度转换时,必须用过渡

19、句等方式交代清楚,以提醒读者。此外,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描写一个人物片段。200 字左右。答: 答案:(示例) 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视,处处离不开眼镜,就像个“睁眼瞎子”一样,只要把他的眼镜摘下来,在我面前他就像绵羊一样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头了。他吩咐我给他拿肥皂换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给你跑跑腿,然后再治你。一会儿,哥哥伸长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我一看时机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后去洗头,一捧水,捧了个空。他忙去找,可刚一睁眼,肥皂沫就杀得他直流眼泪。他像盲人摸路一样,东

20、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还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镜。考点对接 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中有许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描写,给人以荒诞性,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准确理解小说中的富有荒诞性的故事情节蕴涵的象征意义,是我们阅读小说时应该具有的鉴赏能力,也是高考对考生必备能力的考查。有些小说中有荒诞性情节。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作者不是让读者接受人变甲虫的事实,而是让读者去体察领悟人物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另外还要清楚,小说的情节是荒诞的,作家的

21、描写手法却是写实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从而使读者在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阅读此类文本,要善于透过荒诞的情节,理解其中蕴涵的生活本质,即象征意义。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或有创意的阅读。探究情节的合理性属于考查文本探究的内容。考查形式一般是就文本的荒诞情节发表看法。(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圣诞夜的歌声匈牙利约卡伊 莫尔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下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

22、,靴匠常常叹息。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抱在膝上。“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

23、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孩子!”“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

24、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富人无奈,

25、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 1 000 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 1 000 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 1 000 本戈重要啊”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

26、声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情节安排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本题要求探究亚诺什心存歉疚,是

27、否应该还钱这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如果选取单一角度,可以选择不应该还或应该还,这两个角度都是能够找到依据的。也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如从使两家在一起过节的角度来谈,会更有新意。参考答案:(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观点二) 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观点三) 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

28、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1高考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上面题目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2解答思路(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上题答案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然后从情节本身会产生的效果、从对主题的表达、从时代意义三个角度

29、来论证了观点。(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 )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上题答案的第二个观点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组织的答案。3常用答题模式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叮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去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学习的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沉稳和智慧。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朝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从咿

30、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谆谆的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永远留下了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旱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欲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庆幸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站在十

31、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佳作赏析 “十八岁”是人生的关口,是由青涩到成熟的转折点,作者以此为题,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高度关注。开篇以风铃为喻,歌咏了青春的美好,在作者眼里,挂在十八岁门口的风铃,朝我招着手,可爱极了。然后分两个层次展开,先回望十八岁之前的岁月,那是美好的,收获了亲情,收获了友情,更多的是收获了知识。然后由“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过渡到对未来的展望

32、,十分自然。也许有烦恼,有困难,有彷徨,但作者坚信有父母、亲朋、老师以及坚强智慧的中国人民做后盾,人生一定会是美好的。最后,文章以诗化的语言作结,与诗化的开头相呼应。“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一句,表达了作者“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的成熟思考:十八岁了,人生该由自己做主,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挥手,那是老师美丽的微笑。哦,还有我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前行,传承五千年炎黄子孙的辛

33、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把帆留给风,把桨留给浪,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时间:40 分钟 满分:48 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3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美国学校生活中,有些行为有些事,中国留学生可能_,却会触及美国人最敏感的神经。要把这次雨雪冰冻情况,程度考虑重一点,困难考虑多一点,时间考虑长一点,情况考虑复杂一点,千万不能心存侥幸、_。不在乎国家的崛起,一副哪怕她积贫积弱、任人凌辱也_的态度,却又来奢求国家文明的高度,岂不滑天下之大稽?A掉以轻心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B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掉以轻

34、心C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掉以轻心D漫不经心 掉以轻心 漠不关心解析:选 D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侧重于“随意”,适用表现中国留学生不严谨的行为。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侧重于形容不认真的态度,合乎句语境。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不关心国家确属“感情冷漠”,句采用“漠不关心”恰当。故选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B某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 3 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C那时候开始起风

35、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D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实现“ 中国梦”,华西村无疑是一个典型。在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欧美近百年才实现的富裕福利社会的理想。解析:选 D A 项,句式杂糅, “借口是”与“以 为名”杂糅。B 项,搭配不当,“取缔”的应是“音像制品店”。C 项,成分残缺,应在“我恐惧”前加上“使”。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细细的秋雨,如多情的女子低吟浅唱,似在诉说秋水长天,又似在传唱春华秋实。你看,初秋的雨,从灰暗的天空款款而来,不急不慢,悠闲自在。_。早起上班、上学的大人孩子们或

36、步履匆匆,或不紧不慢地感受秋雨的惬意。我听到了初秋的脚步,在绵绵飘洒的细雨中悄然而至。A前些天的酷暑炙热,已被迎面而来的微微的风驱除,自脚底腾升起一抹清凉B那自脚底腾升的一抹清凉,正是迎面而来的微微的风驱除前些天的酷暑炙热形成的C微微的风迎面而来,驱除了前些天的酷暑炙热,自脚底腾升起一抹清凉D微微的风迎面而来,自脚底腾升的一抹清凉早已驱除了前些天的酷暑炙热解析:选 C 此类题目应根据语境分析作答。首先快速阅读语段了解其大意,然后依据前后文提示性的词语、句子来做出选择。要保证所填句子与前后句子之间逻辑严密,连贯一致。本题四个选项都是说秋风给人们带来凉爽感觉的。横线前的“你看”作为总起句,领起“秋

37、雨”和这里的“秋风”。由写“秋雨”的句式特点来看,“秋风”应是句子主语,且是陈述句式,据此排除 A、 B 两项;再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应是“微微的风”驱除“酷暑炙热”,才感觉到“一抹清凉”,而不是脚底腾升起的“一抹清凉”驱除了“酷暑炙热”。据此排除 D 项。4请把下面一组短句改为长句。(4 分)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运用了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小说带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讲述了少年成长的故事,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品。答: 参考答案:余华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带有一定荒诞色彩的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少年成长的故事。5学校举行“我们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你们组推荐了余华

38、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请你写一段推荐的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 50 字)(5 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在荒诞的背后体味人性的思考,在恐惧的背后体验成长的坚强。(示例二) 少年视角下的成人世界,历经困难后的不灭希望。(任选其一即可)6作家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5 分)答: 参考答案: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

39、孩子的壮志和追求。二、阅读理解专练(25 分)(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活 着余 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

40、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我赶紧往回走,

41、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42、“今天合算,今天合算。”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

43、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

44、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落魄的福贵却还活着;他精神几近崩溃,决定买头牛来做伴,心里闷了好和它说说话。B小说善于运用独特恰当的比喻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如“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一句就新颖地将牛喻作孩子,形象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C牛累死累活替人干活,老了却要被人宰杀吃掉,这悲惨的结局使福贵想到自己多舛的命运;同病相怜,促使他买下了这头待宰的老牛。D牛成了福贵老人亲

45、密的家庭成员,老人心里美滋滋的,左看右看都觉得老牛像自己,因此给老牛取个名字也叫“福贵”。E作品不疾不徐,描绘出主人公磨难的人生,平静的叙述中彰显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解析:选 BE A 项,“精神几近崩溃”言过其实;另外,老人买牛不只是来做伴,买牛主要是要它干活。C 项,促使老人买下这头牛的原因是不忍心看它被宰掉吃肉。D 项,时序颠倒。老人是“定下来叫它福贵”后,才觉得牛像自己。8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通读文章,找出文中对老人和牛描写的句子,注意从年龄、动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简单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从老人与牛形象对比的角度考查对小说形象的欣赏,包括主要人物形象与重要物象。小说对老人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叙述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他经历坎坷,饱尝痛苦等) ,他买牛的举动(可怜老牛,因老牛与自己有相似性),及他与老牛一起生活的情景( 重在表现他们的相似性:“老不死”“坚强活着”等) 。对老牛的描写,主要是晒场里 “流泪”的情节( 年老被杀的痛苦) ,还有后面劳动的情景 (年高老迈,坚强活着),对二者都有村民看法的侧面描写(很像,“老不死”等)。然后比较整合,概括出二者的共同点。参考答案: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9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