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059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基础知识训练(9 分,每小题 3 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邬老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_之下,她的女儿从小就认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92 岁的“飞虎队”成员理查德舍曼接受采访时说:“我_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许多暴行,看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期间到处流离失所的悲惨。”“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_的词汇。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的热潮。A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B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C耳濡目染 耳

2、熟能详 耳闻目睹D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解析:选 D “耳闻目睹”和 “耳濡目染”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但是二者意思有差别。“耳闻目睹”强调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是否受到影响则不管;“耳濡目染”则强调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B要让学生养成对汉字构造、汉字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激发他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是现实需要与根本之道。C在微阅读逐渐引领风骚而纸质

3、阅读渐行渐远的今天,实体书店开展讲座与读者见面会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是网络商城无法提供的。D多年以来,我国过度偏重英语课程,认为其与语文、数学等主课同等重要,但这一高考考试思路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实际。解析:选 D A 项,成分残缺,缺谓语,应改为“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B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 “要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养成对汉字构造、汉字文化的审美能力”。C 项,搭配不当,“开展”与“讲座与读者见面会”不搭配,应将“开展”改为“举行”。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差异化、多样化的作品不断满足大众日

4、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_。_,_,_,_,_。所以,从根本上说,文艺创作不能缺失灵魂。忘了文艺所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竞争中涌现了一些既有口碑又有票房与点击率的文艺精品于是,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同质化问题但是一些从业者误读、扭曲市场,片面理解文艺的属性,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在文艺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作品A BC D解析:选 D 根据第一处的句号及前面的内容,再结合六句话,可知当排第一,承接前文讲市场上涌现了一些文艺精品;后面讲因为从业者的一些问题,文艺创作方面存在一些不好现象,根据句间的逻辑关系,可知选 D。二、阅读能力训练

5、(66 分)(一)课内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从西北方远来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

6、时,又有两师北佬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4“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一句应当怎样理解?(4 分)答: 解析:先在文中找到题干这句话,然后对“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等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即可。参考答案:“这些人”

7、在生活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无意去影响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看起来与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的命运也就像羊群的命运一样被迫“担负种种不幸命运”。5文中说“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结合文意,概括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 分)答: 解析:回答“这样说的原因”,只要扣住“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这个信息点,结合文本概括即可。参考答案: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6文中写屈原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 分)答: 解析:分析“写屈原有何作用”,结合写屈原的具体内容与作者所眼见的光景作答即可。参 考 答 案 : 文

8、 中 写 到 屈 原 是 为 了 明 确 那 一 段 历 史 , 运 用 古 今 对 照 , 说 明 历 史 的 “今古 相 同 ”。7作者在这一语段中流露出对乡民生活什么样的态度?(4 分)答: 解析:作者在这一语段中流露出的对乡民生活的态度是复杂的。由“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等描写来看是热爱,由作者对其“今古相同”的历史的议论来看是担忧。参考答案:一方面有对其自然淳朴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还有对其消极、不思变更状态的担忧。(二)拓展阅读(5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25 分)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 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和有智慧的人

9、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

10、让自己扎根大地(根据地) 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

11、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

12、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

13、”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选自 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8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这是一篇感悟大树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的散文,作者认为大树会教会我们许多东西,大树是我们的亲人和老师。B作者怀着对大树的崇敬之情,叙述大树的生长状况,赞扬他们“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甚至说“它们就是帝王”,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C

14、作者举出两棵树王及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左公柳”的例子,除赞扬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外,某种意义上是在嘲笑人的愚蠢可笑。D文章以梧桐树王为例,意在赞美它战胜条件的艰苦,以顽强的生命力尽显王者风范;以无花果王为例,意在赞美它尽己所能做出最大贡献的品德。E文中称赞大树有灵有智是恰当的,结尾段说从每一棵左公柳的神态雄姿上可“找到左宗棠的神韵”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就说得有点离奇了。解析:选 AD B 项,“溢美之词”表述错误,“溢美”是过分赞美的意思,这里是由衷地赞美,不能说成是“过分”。C 项,“默默奉献的精神”文中无依据,属无中生有。E 项,“树会遗传”说法太肯定;原文只是说“难道

15、”“会遗传”,是一种揣测语气。9文章首段最后说“一棵大树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结合全文解说“伟大”“高贵”“智慧”的含义。(6 分)伟大: 高贵: 智慧: 参考答案:(伟大:)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高贵:) 贡献全部,从未索取。姿态优美,出神入化。(智慧:) 有灵有智,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10请简要列举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并解说表达的作者情感。(6 分)答: 参考答案: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相比,这一对比突出了树的生命更长久,活得更从容,它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更能引发读者对树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16、。树的自生自长和家畜靠人喂养照料相比,这一对比表现了树为人们贡献了全部却从不索取的无私、执着,更能引发读者对大树的深深敬意,感悟树的奉献精神。11文章中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有人认为更是人的“风貌”的象征,阅读全文后,树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合你的现实生活感受写出一段赏析性文字。(8 分)答: 参考答案:树象征着一种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取万物之精气,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战胜大大小小的灾难;经历时间的考验。写出了树的生命力很强。它生机勃勃,让它的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树是人活于

17、世间的一种“风貌”的象征。“让自己扎根大地(根据地) 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等处,表明人要顺应历史的潮流,适应生长的环境;经风雨,见世面;汲取各种营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对待可能遭受的挫折以至灾祸,战而胜之。(任选其一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25 分)最后的山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

18、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

19、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

20、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

21、就不见了。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时,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

22、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原文有删改)12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

23、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D本文运用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在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中糅进历史人文,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E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现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解析:选 BD A 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

24、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 项,“从长白山获取 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E 项,表述不全面,除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1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1)我 只 惊 动 了 一 只 小 松 鼠 , 它 机 警 地 从 一 棵 树 跳 到 另 一 棵 树 上 , 眨 眼 之 间 就 不 见 了 。 (3分 )答: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3 分)答: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然后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语

25、境和句子的特点,分析其深层意蕴。第(1)句是描写句,描写了一只小松鼠的一系列动作,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在呼唤野生动物时只遇到一只松鼠的遗憾和无奈。第(2)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长白山随时有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的美好将不复存在,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生态被破坏的担忧及对自然的敬畏。参考答案:(1)这句话写作者在茂密的森林里呼唤野生动物却难以见到野生动物,只看到一只小松鼠,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以及对长白山野生动物减少的遗憾与无奈。(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为长白山随时都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美好的长白山将不复存在。表现作者

26、对长白山生态被人为破坏的担忧,突出作者对长白山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14 文 章 以 “最 后 的 山 ”为 题 , 但 直 到 第 八 段 才 说 长 白 山 是 “最 后 的 山 ”, 为 何 这 样安 排 ? (6 分 )答: 解析: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参考答案:(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 “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

27、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 “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15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怎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种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梳理全篇内容,从中摘录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在白山市看到长白山丰富的物产,有赞美之情;游览中看到长白山上的原始森林,作者惊叹于它的神秘和美丽;长白山的环境遭人为破坏严重,作者有惋惜和担忧之情;最后一段,直接表明作者的“惶恐”。文中描述

28、长白山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文字最多,所以重点在表达痛惜遗憾之情。参考答案:(示例)(1)赞美之情。长白山有着从温带到极地的如四季一样的自然景观,有着人参等丰富物产。(2)痛惜遗憾之情。长白山的树被砍伐,长白山上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物产失去太多。(3)担忧、惶恐之情。一场飓风能使长白山的部分原始森林毁于一旦,长白山的山地渐渐稀疏,人们无法挽留长白山的美。(4)其中最重要的情感是对长白山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痛惜遗憾之情。三、表达能力训练(15 分)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 25 字。(5 分)拍给沈从文的一个字电报关于电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

29、苏州城里还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件。1932 年夏,上午 10 点钟左右,太阳照在十梓街西首九如巷的半边街道上。石库门框黑漆大门外,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青年人,只见他清秀的脸上戴一副近视眼镜。他就是从青岛大学赶到苏州来,打算向张家三小姐张兆和求婚的沈从文。当时,张兆和不在家,在大公园的图书馆看书,二姐张允和接待了沈从文。沈从文请二姐张允和代为向父母提亲。沈从文走后,张允和向爸爸妈妈说了,二老爽快地就答应了。红娘张允和立刻来到电报局,拍了以下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除了地址,只有一个字:允。张允和回到家得意扬扬告诉兆和:这一个“允”字,一当两用, 。参考答案:既表示婚事“允”了,也署了自

30、己的名字“允”。17阅读下面的语句,根据画线部分内容仿写相关的语句填写在空格中。(4 分)周涛在巩乃斯的马中通过描写暴风雨中群马的奔腾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许多诗人们也留下了无数歌颂马的优美赞词。他们或是描摹,或是臆想,或是刻画,或是塑造,或是礼赞,将马的形象存入了文学的宝库。参考答案:(示例)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通过描写骑士堂吉诃德胯下的马表现了作者对骑士思想的善意讽刺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通过描写唐僧所骑的白龙马表现了作者对执着精神的赞美18我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 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

31、 10%20% 。如何关爱老人、敬爱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请看下面这幅公益广告,先阐述画面内容,然后拟写一条敬老的公益广告语。(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描述画面内容和拟写广告语两方面的内容。解答描述画面内容类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弄懂图画的内涵,然后再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解答拟写广告语类题时,要注意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易读好记。参考答案:(1)画面的主体是由两根拐杖组成的一个“心” 的形状。“两根拐杖”代表着一对老人,“心”则说明老人也需要关爱。(3 分)(2)关爱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3 分)四、写作能力训练(60 分)19阅读下

32、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 的房间都是空闲的。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也许是时候,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让生活低配一点儿了。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材料中,高配置的手机、轿车、别墅都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 奢侈。其实,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让生活低配一点儿。”降低了要求和标准,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身份和地位,相反,这样会更受人尊重和爱戴。据此,文章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拒绝奢侈;俭以养德;学会放弃;为生活减负;摆脱物质的过度束缚,追求人生的效率;知足常乐,适度最好;不为物质所累,诗意栖居;降低生活的要求和标准,提升人生的品格和境界;追求简单;合理利用资源;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选取典型的素材,表达鲜明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