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 课 崔杼弑其君本课话题忠诚一、从课本中积累“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这一回答,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忠诚的真正含义。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职场中,有很多人一面在为公司工作,一面又在打着个人的小算盘,一旦公司遇到挫折,他们就另辟蹊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对于这样的人,虽然看似他们在职场中有着自己的位置,但那也只能是暂时的,他们终将会为自己的不忠诚吞下苦果。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一个社会机构中奠基自己的事业生涯。只要你还是某
2、一机构中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身心彻底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报以钦佩,理解管理者的压力并给予体谅。一定要记住:无论是作为一名员工,还是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忠诚于公司,忠诚于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因为,忠诚于别人就是忠诚于自己。三、从历史中积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旷世奇才的同时,也赞美他能忠心耿耿地报答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己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
3、后已”的忠诚而感动。忠诚,在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贤人能士的心中,占有着无论多少金钱、多高的官位都不能与之衡量的地位。四、从名言中积累1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 清魏裔介2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3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 塞内加4牢固地结合产生忠诚,这一谚语永世长存。 高尔基5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证实你的忠诚。 弥尔顿一、作者简介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明左丘明(约公元前 502约公元前 422),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之为“鲁之君子”。任鲁国左史官期间,尽职尽责,为时人所崇拜。因双目失
4、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左丘明编修国史,历时 30 余年,一部纵贯 200 余年、18 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据司马迁考证,国语亦出自左氏之手。二、背景回放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大臣崔杼拥立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 ,使他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但齐庄公只是崔杼手中的一个傀儡。庄公即位之后,崔杼即杀了齐大夫高厚且兼并其家财。崔杼夺取已死的棠公的妻子棠姜为妻,齐庄公又和棠姜淫乱,崔杼怨恨在心,公然杀了齐庄公,而且接连杀了三个敢于秉笔直书的太史。三、相关知识左传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自古以来,左传是被当做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来
5、对待的。它既是解释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品,同时又几乎是一部完全独立的史书。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另一方面,左传又以它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历来学习文学或历史的人们的一个最好的范本,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通假字(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通“娶”,译为 “迎娶”(2)反队,遂弑之 通“坠”, 译为“坠落”二、古今异义(1)君之臣杼疾病古义:病得很重 今义:病的总称(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义:吃喝今义: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古义:当时誓词中的习惯用语 今义:就像,好像三、一词多义1故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 原因
6、,缘故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 所以,因此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故意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交情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 特意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与吴质书) 老朋友2书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书写闻既书矣,乃还 记载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书信申子、韩非皆著书,传于后世(史记 韩非列传) 成本的著作昼断狱,夜理书(汉书刑法志) 文书、文件草书、楷书 字体3之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结构助词,的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代词,指“贾举”叔孙宣伯之在齐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这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音节助词,无实义4而见棠
7、姜而美之 连词,表顺承关系,就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公拊楹而歌 连词,表修饰关系,“歌”的方式,不译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连词,表并列关系,不 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连词,表递进关系,并 且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 代词,第二人称,你 的5焉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代词,代“棠姜”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 疑问词,怎么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语气词,不译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 形容词词尾,样子青麻头伏焉(促织) 兼词,相当于 “之于”,在那里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东郭偃臣崔武子 做家臣(2)公鞭侍人贾举 鞭打(3)公拊楹
8、而歌 唱歌(4)请盟,弗许 订立盟约(5)请自刃于庙,弗许 用兵刃杀(6)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做君主(7)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做臣子(8)崔杼立而相之 辅佐(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亲近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见棠姜而美之 以为美,认为美(三)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 使止2动词的为动用法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 为而死,为而逃亡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公逾墙,(甲 )又射之,(箭)中股,(公) 反队,(甲)遂弑之。(2)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枕”前省略“宴
9、子”;“尸”后省略“于”)(三)状语后置句(1)欲弑公以说于晋(正常语序为 “欲弑公以于晋说”)(2)莒子朝于齐(正常语序为“ 莒子于齐朝”)(四)宾语前置句(1)社稷是主(“ 社稷”为“主 ”的前置宾语,“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2)将庸何归?(疑问句中代词 “何”作“归”的宾语而前置,“庸”与“何”同)(3)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为“与”的前置宾语,“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明大意崔杼弑杀庄公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记叙崔杼弑杀庄公及前后的相关史实,表现了齐庄公的乱伦无道,罪有应得;谴责了崔杼弑君的暴行;赞扬了晏子忠于职守、仗义执言、敢说敢
10、为、不畏强暴的高尚人格;对太史和南史氏不畏强暴秉笔直书的刚正不阿给予了高度评价。理脉络一、阅读课文第 13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表现崔杼“工于心计”的一组是 (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崔子称疾不视事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逾墙,又射之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A BC D解析:选 C 是庄公的言行。是表现崔杼的残忍。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君主齐棠公死后,崔武子前往吊唁,见齐棠公的夫人漂亮,就娶了她。B齐庄公与崔武子的妻子私通,还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借以羞辱崔武子。崔武子因此而生弑君之心。C齐国宴请前来朝
11、见的莒子时,崔武子称病不去。后来齐庄公去探视崔武子,崔武子借此机会杀死了庄公。D齐庄公鞭打近侍贾举,使贾举心生怨恨,于是里应外合,帮助崔武子杀死庄公。解析:选 A A 项,“棠公” 是齐国棠邑大夫,非齐国君主。二、阅读课文第 46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面四组句子,都能表现晏子忠于庄公的一组是 (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兴,三踊而出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A BC D解析:选 C 句是晏子给“君”与“臣”的职责义务作的评定。是崔杼回答是否杀晏子的话。这三句都该排除。两句忠于庄公非常明显,而句说得
12、很含蓄:“我晏婴忠不忠于庄公,天地可鉴!”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历史,是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 ”,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至可说是“狡猾”。B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C南史氏“执简以往”,是不忍心看到史官被杀戮,得知“大史尽死”,知事已无可挽回,只好叹息而还。D忠君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
13、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赞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解析:选 C C 项,应该是南史氏得知“大史尽死”,唯恐没有人再敢直抒其事,所以拿了照实写的竹简前去,听到已如实记载了(“闻既书矣” ),才回去。属于内容理解错误。齐棠公:齐国棠邑大夫。东郭偃:崔杼家臣。姓姜,名偃,“东郭”是他的氏。崔武子:即崔杼,“武”是他的谥号。臣:动词,做 的家臣。御:驾车。棠姜,指齐棠公之妻。“棠”是丈夫的氏,“姜”是娘家的姓。美:以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取:通“娶”。Error! 庄公:即齐庄公,名光,公元前 553前 548 年在位。通:私通。骤
14、:屡次。如:动词,到,去。崔氏:指崔杼家。其:用法同“岂”,难道。是:代词,这,指庄公羞辱崔杼之事。间伐晋:鲁襄公二十三年,晋国发生内乱,齐庄公乘机进攻晋国。间,乘机,趁机。弑:古代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获间:得到机会。间公:窥伺庄公。莒: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且(j)于之役:鲁襄公二十三年,齐在伐晋回师的路上偷袭莒国,莒反击,后两国媾和。视事:治理政事,这里指参与宴请莒子的公务活动。乙亥:五月十七日。从:就,靠近。室:内室。侧户:侧门,旁门。拊楹:拍柱。庄公“拊楹而歌”,是暗示棠姜出来相会。Error!甲兴:指崔杼的甲兵起而攻庄公。盟:指双方通过盟誓相互和解。自刃:自杀。刃,用兵刃
15、杀。疾病: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听命:指听从庄公的命令。近于公宫:崔杼的家宅靠近国君的宫室。陪臣:崔杼家臣的自称,即家臣;崔杼为庄公的臣,崔杼之臣向庄公称陪臣。干(hn)掫(zu):巡捕,捉拿。干,捍卫。掫,巡夜。二命:他人的命令。逾墙:跳墙。队(zhu):通“坠”,坠落。Error!Error!Error! 晏子:指晏婴,齐国大臣。其人:指晏子的随从。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行:指逃亡。君民:做民众的国君。陵:欺压。社稷是主:即“主社稷 ”,为社稷之主。意思是应当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臣君:做君主的臣下。口实:吃喝,此处代指俸禄。死之:为之而死。亡之:为之而逃
16、亡。而:或。私昵:个人亲昵的人,即私爱而亲近的人。任:承担。Error! 人:指崔杼。庄公最初为齐灵公太子,后被废。鲁襄公十九年(前 554),齐灵公病重,崔杼乘机迎立庄公为太子。不久灵公病死,庄公即位。庸何归:即“何归”。庸,也是“何”的意思。Error! 门启:指崔杼打开大门。股:大腿。兴:起来。踊:顿足。古代哭吊死者有擗(b,捶胸)踊之仪(男踊女擗),表示哀痛之至。望:景仰。叔孙宣伯:鲁国大夫叔孙侨如。鲁成公十六年(前 575)遭鲁国驱逐,曾出亡到齐国。叔孙还(xun):齐国贵族。纳:献。嬖(b):受宠爱。景公:名杵臼,灵公之子,庄公之庶弟,在位五十八年。Error!丁丑:五月十九日。庆
17、封:字子家,齐国大夫。左相:古代以右为尊,左相地位在右相之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右相即崔杼。国人: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政治经济地位均较高。大(ti)宫:供奉和祭祀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姜太公)的庙。所:表示假设,多用于誓词。与:亲附,站在一边。“所不与崔、庆者”是崔、庆所拟的盟词,下面还有“有如上帝”一句,晏婴没等读完就插言打断了。有如:是当时誓词中的习惯用语。上帝:天帝。当时多指天日山川祖先等为誓。歃(sh):盟誓时杀牲饮血,以表示诚意。辛巳:五月二十三日。莒子盟:莒子朝齐,正遇上崔杼作乱没回去,故又与齐景公结盟。大(ti)史:即太史,古代史官。嗣书:接着(这样)写。南史氏:齐国在外的史官。
18、1善于叙事本文虽篇幅不长,但头绪纷繁,关系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剪裁失宜,很可能写得芜杂、凌乱。本文之所以写得多而不杂、纷而不乱,主要是因为:线索清晰,自始至终围绕着“崔杼弑君”这一线索,写出了前因后果及具体经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以齐庄公被杀、晏子哭庄公为重点,略写崔杼娶棠姜、庄公私通棠姜、崔杼立景公、太史直书等事件,避免了平铺直叙、笔墨平均的毛病;写明因果关系,无论是崔杼与庄公,还是崔杼与晏子、崔杼与太史,甚至庄公与侍从(贾举) ,这一系列人物与事件的起因及结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2长于写人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刻画得形象逼真、个性突出,如,齐庄公的荒淫、昏聩,崔杼的专横跋扈、好色,晏子的
19、机敏忠正、善于辞令,太史的耿直,贾举的卖主求荣、挟怨报私,都得以充分地展现。作者写人的方法有几点值得借鉴: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个性,如通过君臣矛盾、主仆矛盾、臣子间的矛盾等,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详写与略写、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写出了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考点对接 动词的为动用法崔杼弑其君中“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一句,句中的“死”和“亡”不能按正常用法去翻译,因为该句主语是“晏子”,宾语是“之”,代指国君,只能译为“为君主而死”和“为君主而逃亡”,此用法属于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
20、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民”“服务教改”即为动用法的沿用。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 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就是说主语为宾语而动,即动词“为宾语怎么样”。这里所说的动词,也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包括“为了”“因为”“给(替) ”“对(向)”四个意思。为动用法就是用最简单的动宾形式表达了多种较复杂状谓结构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见到为动用法的例子,高考试题中也不只一次地把它作为考点,对考生进行考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考题印证(重庆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1、。江公皋传(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序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勅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译文: 解析:句中的
22、“迫”是为动用法,是“为所迫”的意思。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参考译文:江公讳名叫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江皋的本性聪敏有智慧,二十岁时就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不久,又成功地考中了进士,担任瑞昌县令。瑞昌隶属于九江,依山傍水,百姓因贫困而多沦为盗贼,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了很多。江公到任后,先前的县令因此被连累的有三任,其中有一任,竟然因连累而死,其妻子儿女无法归乡里。江皋感慨地上报给郡府,自己承担了所拖欠的赋税,让前任被罢县令放回家,也使其妻子儿女回去。县城城墙紧靠河堤,河堤已经崩毁,江皋率先捐出俸禄倡导大
23、家集资修筑河堤,为百姓作长久计,百姓把新修的河堤称作“江公堤”。这时,闽、楚发出警情,瑞昌与楚地比邻,奸民在两地交界处剽掠行劫,有官吏提议发兵打击,江皋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命令乡里的堡长发出告示,说明利害,又督促强壮勇猛的年轻人作巡察,又时时侦探,捉拿首领杀掉,盗贼之乱随即平息了。技法汇总如何识别动词的为动用法准确识别动词的为动用法,可以通过把握为动用法的几种常用形式对其进行辨识。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如: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 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
24、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 “死”的目的。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如: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的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如:名我固当。(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 )名字”。名,这里
25、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序其诗”就是“给自己的诗作序”。序,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给( 替 )作序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译为“对着病梅而泣”。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在掌握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后辨识为动用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值得注意的是,省略了宾语的动词为动用法不可误认为是动词的一般用法。这就要根据上下文,辨识出动词的为动用法来。齐国都城临淄。黄昏将至,阴云低垂。大夫崔杼的
26、内府早早地就点上了蜡烛。突然,烛光斧影,堂内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接着传来甲士的禀报声:“庄公已死!”时间凝聚在公元前 548 年,齐国大夫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设计诱杀了齐庄公。崔杼召集百官,宣布立年幼的庄公之弟杵臼为齐君,称景公;接着又自立为右丞相。在刀剑面前,唯唯诺诺的齐国百官只有接受这个国君和丞相。崔杼担忧百官不服,遂率百官到太庙歃血盟誓。“诸君若有不与崔杼同心者,必遇凶而亡!”听着崔杼寡廉鲜耻的誓词,百官心中愤恨不已,可望着太庙内外的甲士和甲士手中寒光闪闪的刀戈,只有喟叹着随崔杼盟誓了。百官的归顺令崔杼心安不少,可他依然睡不着觉。弑君毕竟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生前即使权倾一身,死后也免不了遭人唾
27、骂。怎么办呢?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历史却不因时间而改变。那么记载历史的史书呢?只要写上史书,一切不就成了历史?于是,崔杼征召太史伯进相府议事。“你要把我的话记入简册,”崔杼的双目透着杀气道,“就说:庄公以疟疾殁。”太史伯似乎没有听到崔杼的话,飞快地在简册上写下“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崔杼大怒:“你不服从我的命令,就不怕死吗?”太史伯坦然道:“如果不按照事实记史,还叫什么太史!”崔杼挥手命令甲士将太史伯斩首,然后又召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进府。太史仲已知兄长被杀,进府后,未等崔杼开口。已将“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写到简册上,交给崔杼审阅。崔杼看到这五个字,握着简册的手颤抖起来,脸因恼怒失去了血色。“斩!”他
28、从喉咙里迸出沉闷的杀声。“叫太史叔来!”崔杼怒气未消,又令侍者召太史伯的二弟进府。“太史叔、太史季已在府门外等候召见。”侍者说。太史伯家兄弟四人都是史官。仲被崔杼召走后,叔、季二人知道仲不会将伪史写上简册,必死在崔杼的刀下,于是一起来到右丞相府前等候崔杼的召见。太史叔站到崔杼面前蔑视地问:“右丞相召我,是为庄公之事吗?”“是,你想怎样写?”“与兄同。”“他们死了!”“与兄同死!”太史叔毅然在简册上写下“崔杼弑其君”,然后含笑引颈请死。崔杼气得七窍生烟,声嘶力竭地朝太史叔吼道:“杀!杀!”太史叔的血还未流尽,太史季已持简册面对着崔杼了。“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若按照我的话去做,可免一死。”崔杼威
29、胁说。太史季冷笑道:“史官为史不惧死。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若因失职而活着,不如死去!”说罢,在简册上写下“崔杼弑其君”,递给了崔杼。崔杼胆怯了,太史伯四兄弟为据实直书前仆后继,震慑了他的心,他不敢再举起屠刀,无奈地将简册扔给太史季,让他走了。太史季在回史馆的路上,遇到史官南史氏持简册从外地匆匆地赶来。“季,崔杼弑君之事怎样了?”南史氏擦着额上的汗问。“已记到简册上了,”太史季打开简册让南史氏阅过后说,“我的三个哥哥总算没有白死。”南史氏慨叹道:“我听说你们兄弟四人都被崔杼杀死,担心崔杼弑君之事无人记载,便匆忙地赶来。看来我已不用死了。”“伏清白以死直”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意思是说:保持清白节
30、操宁可为真理而死。“齐有太史简”(文天祥 正气歌诗句) ,太史伯四兄弟为了尽史官之职,不将伪史入册,前仆后继、凛然赴义的故事流传至今仍震撼着人心。敢于为正义献身已成为最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美德。佳作赏析 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紧张、慌乱的氛围,君王庄公死了,是臣子崔杼所杀。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别人杀死,崔杼新立君王、自立丞相,并召集百官歃血为盟。但弑君的崔杼食不甘味,因为弑君的罪名会遭受后人的唾骂,于是崔杼召集太史,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疟疾而亡,但太史秉笔直书,在书简上写上“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崔杼先后杀死三个太史,但也没有阻止史书上“崔杼弑其君”五个字。(时间:40 分钟 满分:59 分)一、文言基
31、础专练(共 2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翻译题 1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 )A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吊:吊丧B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 骤:突然C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干:捍卫D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嗣:接着解析:选 B B 项,骤:屡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东郭偃臣崔武子A见棠姜而美之B请自刃于庙C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D枕尸股而哭解析:选 B 例句,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做的家臣。 A 项,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B 项,刃: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兵刃杀。C 项,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D 项,枕:
3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枕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C. D.解析:选 C C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在”。 A 项“之”,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焉”,代词,代 “棠姜”/疑问词,怎么;D 项,动词,就,靠近/动词,跟随,随从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庸何归 A社稷是主 B盟国人于大宫C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D民之望也解析:选 A 例句与 A 项都是宾语前置,例句的现代语序应为“将归何庸”,A 句的现代语序应为“主社稷”;B 项,状语后置,现代语序应为 “于大宫(与)国人盟”;C
33、项为被动句,“死”,被杀死,即“他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写,也被杀死了”;D 项,判断句、省略句,应为“(晏子,)民之望也”。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晏子不死君难”的故事中,充分体现了晏子的聪明机智,机敏善辩,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私、狡猾、贪生怕死。B晏子能理智地分析君与臣的关系,指出朝臣不必为昏君而殉死。C虽然晏子认为自己不值得为庄公而死,但缘于君臣关系,还是真诚地为死去的庄公而痛哭。D晏子对崔杼弑君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没有直言指责,崔杼认为晏子有利用价值,也没有杀他。解析:选 A A 项中“自私、狡猾、贪生怕死”不当,晏子认为庄公不是为国家社稷而死,臣子没有必要为无道
34、之君而死。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3 分)译文: (2)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4 分)译文: (3)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3 分)译文: 参考答案:(1)作为国君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他的俸禄吗? (臣下)应当保养自己的国家。(2)如果(国君) 是为自己私利而死,或者为自己私利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其他人谁愿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而逃亡的事情呢?(3)况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死,又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逃亡?二、阅读理解专练(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欲杀犯所爱槐者景
35、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廓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 ?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
36、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 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昧墨与人比居庾肆,而教人危坐。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 ;刑杀不辜谓之贼 。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今君穷民财力,以羡馁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
37、,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着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选自晏子春秋)注 奔:私奔。治:烹饪。逆:反常、乖于常理。贼:残忍。多学一点1“犯槐者刑”中“刑”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受到处罚。2“令内之”中“内”为通假字,通“纳”,且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进入。3“进而问焉”中“焉”,解释为代词,代指女子。4“不损禄,不益刑”中“损”解释为减少,“益”解释为增加。5“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
38、为状语后置句,可译为“这个命令已对老百姓实行而对于国家就成为了法令”。6“虽然,妾闻之”中“虽然”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虽然这样。7“昧墨与人比居庾肆”中“比”解释为并列、并排。8“苟可法于国”中“法”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成为法令。9“吾将为子言之于君”是状语后置句,可译为我会替你向君王去说的。10“贼民之深者”中“贼”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动词,残害。11“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中“莅”解释为动词,治理。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 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 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 /犯槐之
39、囚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 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 /犯槐之囚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 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解析:选 D 先读句子,找出句子中的人物以及一些虚词。“晏子”“公”指的是人,“拔”“废”“出”是三个连续的动词,所以这些地方应断开,故选 D 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景公”即齐景公,姜姓,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B“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 “相邦”,汉高祖刘邦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C“早朝”起源于周礼, 吕氏春秋禁塞就有“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的句子。D“寡人”这个称号
40、是在秦始皇之后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解析:选 D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以后一般自称“朕”。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
41、,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解析:选 C 由“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可知“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理解错误。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5 分)译文: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5 分)译文: 解析:(1)“以”,凭;“孤独”,孤单弱小的人;“拂是 ”,违背正确的事理;“所欲”,自己的意愿。(2)“穷”,尽;“崇”,推重;“拟乎 ”,相似;“逆”,悖逆正道;“不辜”,没有罪过;“贼”,残忍暴虐。参考答案:(1)勇士不凭着人多欺侮弱小孤单的人,明智的君主不背离正确的原则随心所欲地行事。(2)耗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私欲,叫作暴虐;崇尚自己喜好的玩物,让它们产生和君王一样的威严,叫作乖戾;处罚杀死没有罪过的人,叫作残忍。参考译文:景公十分喜欢一棵槐树,就命令官吏小心地看护,埋下一根桩子,并在上面悬挂一个牌子,写着景公的命令:“碰了槐树的人要受到处罚,伤了槐树的人要被处死。”有一个没有听到命令的人,酒醉时碰了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个人先触犯了我的法令。”就派官吏把他抓起来,将要治他的罪。这个被抓起来的醉酒的人的孩子到晏子家里去,托人传话:“我是住在靠近外城的百姓的女儿,有话对相国说明,我无限向往,愿意在相国的后宅充数当个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