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206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 2019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 25 万到 3 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 人,伤 50 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彼得格勒实现了和平解放B. 四月提纲主张完全得到验证C. 起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 布尔什维克党精心的组织与准备【答案】D【解析】A 项中

2、的“和平解放”与材料不符;B 项说法错误, 四月提纲中有提到“和平夺取政权” ,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十月革命是代表工农群众的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项与“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 6 人,伤 50 人”相符,故本题答案选 D 项。2.“301 条款”是美国1974 年贸易法第 301 条的俗称,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 年 4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

3、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7 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A. 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B. 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C.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D. 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答案】D【解析】“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7 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说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践踏,D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中发生变化不符合事实;中国制造业不是薄弱,C 错误。3.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 鸦片战

4、争后 B. 洋务运动后C. 民国建立后 D. 国民革命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 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晚于 A 项。所以答案选 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变化4.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事所趋,民风所动,大波

5、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A.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B.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C.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D.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材料“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时事所趋” ,说明康有为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排除 A;由材料“法国革命而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可见康有为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排除 B;由材料“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可见康有为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排除 C;材料没有反映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

6、致君臣交祸的信息,排除 D。5.唐朝改革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主要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门下省D. 三司使【答案】A【解析】【详解】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的户部掌握财政收入,故 A 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 B;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 C;三司使出现在宋朝,排除 D。6. 1923 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 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 武装革命 B. 无产阶级

7、革命C. 民族革命 D. 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从材料“五四运动遂接受世界革命新思想”、 “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可以分析的出这是指的无产阶级革命。故选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在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C 项错误,武装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是实现了这两点;D 项错误,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前途并未指向社会主义。【考点定位】必修一五四运动的影响;必修一 国民大革命7.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述

8、评论反映出A. 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 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 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各女工种种丑态”“ 男女相淆”中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故选 B 项。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迁8.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下列作品中代表这种文学流派的是A. 人间喜剧B

9、. 西风颂C. 等待戈多D. 巴黎圣母院【答案】A【解析】【详解】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文学家按照现实生活的具体状貌及本来特征,通过形象的真实描写,注重揭示现实生活内在特征、真实的一种创作方法。A 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故选 A。B、D 都是浪漫主义流派,C 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排除。9.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称颂的是A. 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B. 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 都江堰的兴修之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

10、发现, “蜀志 ”中的蜀都是指四川, “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当然是称颂李冰在四川修建的都江堰的巨大功劳。故 D 项正确;其他均不是四川地区相关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都江堰的兴修之功10.李政道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下列能说明科学与艺术相融关系的是A. 古代中国的草书B. 古代中国的山水画C. 印象派绘画作品D. 摇滚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科学与艺术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融关系。印象派绘画作品与光学理论有关,含有科学的成分,故选 C。AB 是中国古代艺术,没有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排除;摇滚乐没有

11、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排除 D。11.“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A. 人民主权B. 社会契约C. 分权制衡D. 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公共自由”、 “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等,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 C 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余 ABD

12、三项明显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分权与制衡”1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段材料的观点是A. 力主实行分封制B. 反对推行分封制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反对推行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天下之所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是有诸侯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侯国,这是树立敌对势力吗?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排除 A,选 B;C、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3.20

13、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 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题眼是时间“1971 年”。选项 A 中的中美正是建交的时间是 1979 年,由此可以确定 A 选项不会成为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促成因素。14.近代以来,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的推动新旧事物长期并存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排除; 是原因。所以答案选 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5.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 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

15、杂的过程D. 20 世纪 90 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当今世界格局,日本是经济大国,俄罗斯是政治和军事大国,欧洲因欧盟的成立而使力量大大增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这是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形象解读,故选 C。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排除 AB。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世界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排除 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名师点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如下的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

16、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0 世纪 6070 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

17、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16.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A. 社会政局的更替B. 科学技术的发展C. 西方文化的传入D. 民国政府的推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引起建筑样式的变化,故 C 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仍然是清政府统治,且社会政局的更替属于内因,故 A 排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建筑样式的传播没有直接联

18、系,故 B 排除。民国政府的推动,属于内因,故 D 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建筑样式17.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 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官钱宰的诗表明明朝的官员早早起床去午门参加朝会,生怕去晚了,会被皇帝怪罪,这应该是皇权专制下官员的一种压力和危机感的体现,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代官员的压力和危

19、机感18.2014 年 12 月 20 日,是澳门回归 15 周年的纪念日。澳门顺利回归,是哪一理论的重要成果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求同存异思想C. “一国两制”理论D. 大一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适合港澳台问题,排除A;上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指导方针,不仅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而且保证了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选C。周恩来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它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

20、方式的实践范例,排除 B;大一统思想,即尊崇统一,它是西汉董仲舒巩固国家统一的思想,排除 D。19.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 ”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 同盟会的成立B. 武昌起义C. 颁布临时约法D. 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可以知道此时的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接受了反帝反封的主张,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即进行了国民革命,故选 D;ABC 均与辛亥革命有关,发生在国民革命前,并且都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20. 法国

21、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 3000 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 , “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 3000 年C.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 D 项合理;A 、B 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 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考

22、点:史学理论和研究史学研究 研究历史的方法 【易错警示】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题干材料的重点是“对中国历史的有效论述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即要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认识和研究。21.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的是A. “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 ”被载入宪法B.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被载入宪法D.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被载入宪法【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民

23、主政治建设主要围绕着的是法治国家建设,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并不治国方略的内容;C 选项没有体现出目标的内容;D 选项不符合题意的要求。22.“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A.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 经互会的成立【答案】A【解析】【详解】从“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可以看出其认为冷战源于雅尔塔体系的

24、形成,故 A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志,与材料中冷战的起源不吻合,故 B错误;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冷战,与材料所说内容无关,故 C 错误; 经互会的成立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与冷战的起源无关,故 D 错误。23.张学良说,我的祖辈清末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从我父辈以上几代没有一个好好地死在床上,大多是死于非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张学良前辈参加太平军战死沙场B. 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生逢乱世性命难保C. 抗战爆发遭日军屠杀D. 辽沈战役英勇牺牲【答案】B【解析】【详解】张学良前辈并未参加太平军,排除 A;材料中的“清末” “几代”等信息表明事情发生在清末民初, “死于非命”说明当时

25、政局动荡故选 B;抗战爆发之时不是清末民初,排除 C;辽沈战役是 1948 年到 1949 年,并非清末明初,排除 D。24.“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该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十月革命的成果很多,但是最大成果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 C 项。A 项错误,应该是巴黎公社;BD 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不是成果。考点:十月革命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26、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25.19 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 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A.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1000 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

27、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说明农村种植经济作物到市场上销售、农民从市场上购买商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当时农村商业化趋势的加强。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19 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尚未打开中国国门,中国还没有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C 项。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题。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

28、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 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1978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 ,1989 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 。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材料三 1948 年 8 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

29、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请回答:(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2)原则:法律至上;法

30、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前提:英国 19 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原因:1787 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3)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集团利益。【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1)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从表面上来看主要是指皇亲国戚、权臣贪官,而根本的阻力则是指中国古代的政治制

31、度、政治体系。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制度当然是指监察制度,不过,中国的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是建立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附属物,也就注定了中国的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反腐效果不会佳。(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原则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这也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常见的主张。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是指英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率先进行了 19 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而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则是指 1787 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

32、障。(3)1948 年 8 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所以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只可能是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继续使国民党统治苟延残喘。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只可能是财产公示会触及国民党官僚集团的利益,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蒋介石当然不敢同意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官员财产公示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

33、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材料三 “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摘编

34、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答案】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8 分)(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政治机制:资夺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运动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 (6 分)(3)主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与资

35、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 (6 分)【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此题实际上是让回答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上的影响。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的完善;经济上,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运行机制上,社会保障机制等得到发展。 (3)从材料“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 “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但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还是占据了主要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进行说明。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开学考试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