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回肠荡气的抒情,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目标重点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流憩( ) (8)矫首( ) (9)遐观( ) (10)出岫( ) (11)翳翳( ) (12)西畴( ),1.读准字音 (1)瓶无储粟( ) (2)求之靡途( ) (3)田园将芜( ) (4)轻飏( ) (5)觞( ) (6)眄(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答案,(13)窈窕( )
2、 (14)遑遑( ) (15)耘耔( ) (16)东皋( ) (17)心惮远役( ) (18)犹望一稔( ),smwyn shn min,q jio xixiychu,yo tio hun yn z odnrn,答案,2.理解词义 A.一词多义 (1)行 xn 感吾生之行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吾子之将行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琵琶行,(副词,将,将要)(动词,行走)(动词,离开,前往)(动词,运行)(动词,实行,执行)(名词,行为,动作)(名词,品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答案,hn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引 yn 引壶觞以自酌 丁壮者引弦而战 相如引车避匿 乃设九宾迁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量词,排,行)(泛指军队)(名词,辈)(动词,拿来,取来)(动词,开弓,拉弓) (动词,牵,拉,引)(动词,召请,召引)(动词,避开,退却)(动词,引用,援引),答案,(3)乘 chn 聊乘化以归尽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shn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动词,顺着,顺随)(动词,骑,坐,驾御)(介词,凭借,趁着)(
4、动词,交互,连接)(动词,冒着,顶着)(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四”的代称),答案,(4)策 策扶老以流憩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蒙故业,因遗策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审 审容膝之易安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动词,拄着) (名词,竹制的马鞭)(同“册”,记录)(名词,策略)(名词,计策,计谋)(动词,明白,知道)(动词,考察,观察)(动词,审问,审判),答案,(6)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 如土委地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怀 怀良辰以孤往 则有去国怀乡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
5、怀犹豫之计 汝姊在吾怀 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随从,顺从) (动词,卸落)(动词,交付)(动词,丢下,舍弃)(动词,留恋,爱惜)(动词,怀念,想念)(名词,心情)(动词,心中藏着)(名词,胸前)(动词,揣着),答案,(8)而 觉今是而昨非 风飘飘而吹衣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世与我而相违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 或植杖而耘耔,(表并列) (表修饰)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表并列) (表转折) (表修饰) (表修饰) (表并列),答案,B.词类活用 (1)携幼入室:_ (2)眄庭柯以怡颜:_ (3)园日涉以成趣:_ (4)策扶老以流憩:_
6、 (5)时矫首而遐观:_ (6)悦亲戚之情话:_ (7)乐琴书以消忧:_ (8)乐琴书以消忧:_ (9)或棹孤舟:_,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动词,拄着名词作状语,有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名词作动词,用桨划,答案,C.古今异义 (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 今义:_ (2)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 今义:_ (3)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_ 今义:_,内亲外戚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知心话 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农事 有事情,答案,(4)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_ 今义:_ D.特殊句
7、式 (1)寓形宇内复几时:_ (2)将有事于西畴:_ (3)复驾言兮焉求:_ (4)既自以心为形役:_,深远曲折的样子 (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省略句,“宇内”前省略介词“于”介宾结构后置,于西畴有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被动句,“为”表被动,品读感悟,二,答案,1.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答案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痛苦。 (3)“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点是最根本的。,答案,2.
8、细读析文本 (1)请梳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 答案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答案,(2)陶渊明想象自己辞官回家悠游生活,请分析他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
9、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是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相关链接,2.背景展示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
10、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返回,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1.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语或句子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答案 (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自觉、自醒(“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
11、”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答案,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答案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
12、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答案,3.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案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表露。,答案,深度研读,2,答案,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四段又有何表现? 答案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3、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答案 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冈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答案,返回,答案,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
14、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答案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虽然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
15、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答案,返回,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
16、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此段刻意地描绘其洒脱的身影,让陶渊明的形象血肉丰满。,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提示,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
17、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达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
18、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官场洒脱的“出”;坦然地归隐山林,豁达地“入”,来透视他内心的无奈、苦痛、悲伤,甚至凄凉,深刻地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的况味,这就使文章立意高远。,提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
19、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人生。 陶渊明的归隐以及对他归隐的评说,可以说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有的历史定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有着内蕴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行。,提示,返回,陶渊明的归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历史故事了。我们都为他归隐的洒脱叫好称颂,可本文作者却透过他洒脱的外表透视到了他内心的苦痛,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之味。语言优美,表现力较强。内蕴深厚,融哲理于情思之中,能打动人心,给人以启示。,赏析,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