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904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吉林省辽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

2、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

3、。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 ,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 ,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而地位高至皇妃

4、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 ,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 。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B. 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C. 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

5、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D. 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B. 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C. 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D. 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B. 曹

6、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C. 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D.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答案】1. A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7、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扩大范围了,按照原文“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可知选项肢“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表述扩大范围。C 项, “地位至高”过于绝对。宝玉地贾府极爱宠,但不能说地位至高。D 项,结合原文末段“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可知,封建审美规律的形成在前,而选项中“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便混淆了先后关系。故选 A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

8、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 项, “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曲解文意。从徐珂、赵振民两人的相关言论中,并不能得出“独有”之义。故选 A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看不出“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的意思。故选 C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9、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 年 1 月 2 日,支付宝发布 2017 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 5.2 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 82%。据统计,2017 年,全国超过 30 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 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 12 大类 100 多种服务;4000

10、 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 19.6%,省会城市占比为 19.0%,农村地区占比为 17.0%。(摘编自新华网 2018 年 1 月 3 日报道) 材料二:20142020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图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

11、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 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自 2018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摘编自新浪网 2017 年 12 月 28 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

12、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 5000 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 1000 元。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

13、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 年 1 月 4 日报道)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方便市民生活,使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B.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 2020 年将是 2015 年的两倍多。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

14、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B.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 600 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C.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增长。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6.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答案】4. B 5. C 6. 移动支付在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便民利民。移动支付用户占比在城乡间差异不大,城镇

15、市场空间广阔。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近年来保持增长的状态。条码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重要部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国家出台了相关规范,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 项,“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不是同比增长率。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A 项, “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

16、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 19.6%,省会城市占比为 19.0%,农村地区占比为 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B 项,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 600 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 500 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D 项, “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 。故选 C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 “

17、概括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解答时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中与此相关的信息,材料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 5.2 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 82%。据统计,2017 年,全国超过 30 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 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 12 大类 100 多种服务;4000 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说明移动支付在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材料二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近年来保持增长的状态。材料三“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

18、,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移动支付便民利民。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 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材料四“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即条码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

19、重要部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国家出台了相关规范,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点睛】信息筛选概括,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

20、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

21、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 ,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 送别 )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

22、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 “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 , 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

23、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 ,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

24、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D.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8.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5、。9. 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答案】7. D 8.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 ,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 (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

26、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项, “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应是寿命使然。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表达技巧能力。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求鉴赏表现手法的句段,仔细阅读,先指出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把句段放置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从文章内

27、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说说句段所运用该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目已经明确提出要求赏析引用这首手法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引用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作用。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依此思考,结合文章具体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比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文章中“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28、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等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等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增强后文“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论断的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引用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答题。【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

29、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合全文概括” 。答题区域为全文。仔细阅读文章,到文中找出“秋虫鸣”的内容,结合这些秋虫的表现和作者的分析作答本题。如第一段“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从秋虫忘我地鸣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不辜负美好时光,尽情释放生命热情的生活态度;如第三段“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蝉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然无奈但依然发出抗争的呼号;如第四段“它们歌唱

30、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蟋蟀的鸣叫是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体现出的是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的态度;如最后两段“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这些秋虫,生命虽然短暂,但面对生活,依然是认真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传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态度。考生只要能找到这些内容,再结合本文的主旨答题即可。【点睛】引用诗句,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

31、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答题时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引用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

32、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

33、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

34、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注释: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35、,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 ,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B. 礼部尚书, “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C. 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 , “贬秩三等” 。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D. 禁中,也作“禁内” ,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B. 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36、C. 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D. 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2)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

37、亲的心。 ”【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这段话是说“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蛮俗” “巫” “俚辞” “禹锡” “其间” “骚人之作”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

38、系进行排除,如“好”是动词,意思是“喜好” ,宾语是“巫” ,故应在“巫”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于其间”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B 项,故选 C 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礼部主管朝廷中的财政”错误, “财政”应该归户部掌管,不是礼部的职权。故选 B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

39、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被贬为播州刺史”错误,文中说的是“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可见应是改调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故选 B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以” ,因为;“名重一时”省略介词“于”

40、,应为“名重于一时” ,在当时名声很大;“与之交”省略主语“王叔文” , “之”代词,代指刘禹锡;“每” ,经常;“器” ,才能。第二句中, “无以” ,没有来;“对” ,回答;“改容” ,改变脸色;“责” ,责备;“然” ,然而;“其” ,代词,他的。【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

41、,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42、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43、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44、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 (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

45、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 (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 , (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 (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 (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 (还)没到(连州) , (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

46、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 (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 ,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 。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 (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 (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 。 ”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 ”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

47、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 (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

48、孔子的意思。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 (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 ”(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 (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 (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 ,想

49、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 ,共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年, (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蓦山溪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 “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