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93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乾安七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及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 。因由孙中山先生创制,并极力倡导且率先垂范, “新服装”被称为“中山装” 。由于中山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精神,符合当时的社会革命思想,又能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因而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接受。一个民族的服饰既

2、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民族精神的使者。汉民族服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中山装的设计思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其前身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 ,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整套服装采用的这种暗喻的方

3、式,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 、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风格,代表着中国近代男性服饰的某些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自开国大典以来,在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2014 年 3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出席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 年 10 月 20 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4、世举办的欢迎晚宴。国人为之振奋。实践证明,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服饰的造型及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值此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学习中山先生立足民族文化并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服装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1.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山装是在西服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运用

5、“洋裁法”设计制作出的适合国人穿着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新服装” 。B. 中山装的得名,是因为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制作到积极推广,以及在着装时候的率先垂范,孙中山先生都功不可没。C. 中山装的口袋、纽扣等均有象征意义,这些都说明中山装造型结构的设计思路仅受传统文化影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D. 中山装无疑是了解中国近代服饰风貌的一个范本,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我国近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2. 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民族新服饰的开发,应自觉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解决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课题。B. 以融合着中华

6、传统文化因素的服饰为载体,来强化对新时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C. 中山装及其改良装在我国某些重大政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这有助于激活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与创新活力。D. 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并不是要人人都穿它,而是要学习蕴含在服装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让服装发挥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3. 下列针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山装既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又具有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特点,因而在民国时期中山装就得到民众认可,较为流行。B. 中山装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人之手,但它不是在传统中

7、国服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不能算典型的传统服装,但他肯定是我们代表性的民族服装。C. 中山装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这在设计思路上跟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的龙纹一样,都是采用暗喻的方式,都体现了传统的服饰审美思维。D. 我国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胡锦涛,习主席在举行重大活动时,都穿中山装或中山装的改良装,这个主要表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热爱。【答案】1. C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

8、“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中山装”的内容,再与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 “这些都说明中山装造型结构的设计思路仅受传统文化影响”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中山装的设计思路不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选项中“仅受影响”错误。故选 C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9、 项, “解决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错误,文章第二段原句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 。故选 A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

10、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这个主要表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热爱”错误,结合文意来看,文章倒数二、三段说“实践证明,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 ,由此可知应该是表现出大国领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

11、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

12、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

13、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爱不觉天涯远她从小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然而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幸福到此戛然而止,她从此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

14、光鲜的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样的刺了个遍。生日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上市场买东西,说要热热闹闹得给她庆祝一番,并叮嘱她放学后把要好的同学都请到家里来。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溢彩,桌子上摆着生日蛋糕,插着十六支蜡烛。她刚一进门,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纷纷往她手里塞礼物,祝贺她生日快乐。母亲在旁边兴奋地介绍,母亲问:“怎么没带同学回来?”她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没有爸爸在的生日,我不快乐!”就把手里的礼物通通摔到地上,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尴尬的人,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父母的房门口站住,房里

15、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的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的肩膀竟是如此瘦削。她默默地站了一会,终于走进去,轻轻的揽住了母亲的肩头。第二天,她起床时发现床头放着一张字条:“娇娇,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娘俩儿在一起要快乐的活着,他才会开心。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在两个世界。 ”高三那年,母亲失业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登上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叫卖水果。有一次,她走过一个路口,正好看到母亲的单轮车停在那里,有个人在挑苹果的颜色不好,价格太贵,母亲谦卑的陪着笑脸,不住地说好话,那人还是不依不饶,称完了非要再添上两个。母亲急了,正争执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城管

16、来了!”母亲钱也不要了,骑上三轮车就跑。那条街正在挖暖气管道,母亲没留神,三轮车便崴进了旁边的沟里,她看见母亲麻利地爬起来,扶正三轮车,也顾不上捡掉在地上的苹果,继续蹬着车往前飞奔。她跑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的背影飞快的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下来。母亲艰难地供她读完了大学。她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要出国深造。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把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一遍。她依偎着母亲,一直沉默,到开口说话时,已是泪眼婆娑:“妈,我走了,你怎么办?”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有爱不觉天涯远,你就是去了火星,也跟妈妈眼前一样。 ”母亲轻轻的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学成归来,已是三年之后。她

17、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公司高薪录用,还买了复式楼房。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就起来去看,母亲却闭着眼睛,好像睡熟了。第二天,母亲说想家了,要回去,她急了,说:“你要回哪儿去?这就是咱们的家啊!”母亲执意要回,她无奈,只好送母亲回去。母亲回家后一直咳嗽,最后竟咳出血来。送母亲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医生埋怨她: “怎么这么晚才送来?”“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一遍遍地问自己。九月的阳光灿烂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却失去了颜色。一个月后,母亲静静地去了。最后的时刻,母亲抓着她的手,嘴唇翕动。她俯身上前,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乖不怕有爱不觉天涯远”有爱不觉天涯远!她跪在母亲床前,泪如雨下。4

18、.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去世后看到母亲“和别人谈笑自如”她的内心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这表明,她认为母亲对自己心爱的父亲没有真感情。B. 孩子生日那天晚上,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着哭泣,是因为不想吵到孩子,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C. “她”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泪水里面都是对母亲艰难打拼生活的心疼,也有对母亲无尽的内疚。D. “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 ,此处的细节描写非常巧妙,通过写手的颤抖,写出了母亲表面上装得很轻松,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牵挂。5. 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

19、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6. “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答案】4. B 5. 坚强,在父亲去世后,仍然有微笑面对生活,失业后,用卖水果的方式,含辛茹苦地供完燕子读大学宽容,当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被孩子理解并且无处倾诉时,她默默哭泣,却不怪怨女儿。感情强烈而隐忍。对女儿怀着强烈的爱却从不表达,孩子出国留学压抑着自己的不舍,自己病重实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乐观。含辛茹苦抚养女儿是自己事业,女儿出国,都给她的生活带来压力,但她始终微笑对待。 6. 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文章“有爱不觉天涯远”串联起父亲去世后的生活,孩子出国和母亲离世这三个故事情节;增强了本文的感情色彩。父亲离世孩子

20、远离父母出国,母亲离世这句话在这三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时刻出现,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借故事赞美伟大的亲情“有爱不觉天涯远”第一次出现,使“亲情不会被地域和生死隔断”这一主导得到了升华。突出人物性格和品质。这句话每次出现都彰显了母亲乐观坚强,隐忍的性格品质。【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

21、着哭泣,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错误,从文中来看,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哭泣,并非是因为孩子让母亲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而是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故选 B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衣着光鲜的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 ,母亲失业后“没有任何抱怨,登上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叫卖水果” ,这些内容表现出母

22、亲的坚强;面对女儿的误解,母亲半夜哭泣,不怪怨女儿, “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父母的房门口站住,房里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的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 ,这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宽容和感情的隐忍;当女儿要出国时,母亲虽然嘴里说着安慰的话, “轻轻的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 ,这表现出母亲情感强烈而隐忍;从全文母亲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的态度来看,无论是丈夫的去世,还是自己的失业,母亲始终都是微笑面对,这表现出母亲的乐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23、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 ,然后找到文中这句话,看这些句子分布在文章哪些地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分析其作用。 “有爱不觉天涯远”是文章的标题,在文中一共出现三次,连接了三个故事情节,如父亲去世、女儿出国以及母亲去世,由此可见,这句话在结构上串起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句话是母亲对女儿所说,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彰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同时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乐观以及隐忍的性格特点;从三句话出现的位置来看,这三句话都出现在分离的时刻,让文章的情感色彩更为浓烈;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本文借助三个情节表达父母子女

24、之间的亲情,而“有爱不觉天涯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亲情不会被地域和生死隔断,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如本文在刻画哈里斯太太的时候,具体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描写,考生可以圈出这些内容,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

25、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雨润物细无声记教子有方的刘伯承元帅干部子女,尤其是高干子女,如稍不注意,不严格要求自己,就容易滋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即使不掌握本领,也能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由的生活。对这种现象,刘伯承早有察觉,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当普通一兵,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

26、,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长大以后独立生活,靠自己的本领吃饭,而不是靠父母的功劳过日子。建国初,刘帅率军进入大西南。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便将他们留在北京。每次因公回京,总忘不了叮嘱一番。有一次刘帅回京开会,尽管时间紧迫,她还是在吃午饭的时候把儿子太行和女儿密群叫到自己的住处,要兄妹俩读一篇讲述一位父亲在儿子犯罪被判刑后,悔恨自己没有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文章,题目叫审判后的谈话 ,还让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刘帅曾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就是把舞台整理好,创新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要有真本事” “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学习, ”他还结合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谆谆教导:

27、“当初我在苏联学习时,尽管汉语的水平较高,但俄文连字母都不认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学,刻苦的学!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 ”刘帅的话,每一个字都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决心刻苦学习。有一次,太行不仅没有完成父亲留下的背诵任务,还把书中的一页撕去了半页。刘帅发现后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拿出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读过的书给儿子看,这些书籍的质量很差,用的年头又久,但都平平整整,书中有不少眉批,还有不少粘贴的地方,看起来仍十分清楚。他就此教育孩子:“书是一位百问不厌的老师随便你问他多少次,他都不会生气发火,总是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你要爱惜书”说完,便将太行撕掉的半页用白纸补上粘好,

28、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把缺页的内容写上去。小儿子刘蒙解放初期生于南京。刘帅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上进,从而留下“士别 3 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就给儿子取名“阿蒙” 。1967 年的一个早晨,刘帅让阿蒙背诵辨奸论 。阿蒙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怎么也背不通。于是,便预先想好了一个借口,便跑到树林里去玩。在父亲检查背诵时,他说:“辨奸论是苏洵影射王安石的,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所以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我不想背它。 ”刘帅知道儿子的鬼心眼,但没有揭穿,而是沉静地说“你从小就想做个勇士。你现在大了,应该懂得勇敢,就是不怕困难,勇者不惧嘛!只要你不怕困难,半个小时后,一定能够背下来。 ”在父亲的鼓励下,阿蒙真

29、的花了半个小时将辨奸论背熟了。那天晚上,他问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学辨奸论吗?”阿蒙思考了半天,仍然感到茫然。刘帅和蔼地说:“让你学习辨奸论 ,是要你在学习细致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读文章,一定要多思考。 ”刘帅知道儿子阿蒙有点鲁莽,为了让儿子克服这一缺点,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他给儿子讲了西汉张良的故事。刘蒙曾深情地说:“爸爸不仅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方法灵活。想起这些,我也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节选自共和国元帅家风 ,有删减)7.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30、. 有些高干子女不努力学习,却希望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在的生活,刘伯承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掌握好本领,长大后要独立生活,不要依赖父母。B. 刘伯承抓住开会的间歇让孩子读审判后的谈话 ,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必要,儿子不听父母的教育,将来就可能犯错。C. 为了让儿子克服畏难情绪,刘帅不仅没有揭穿儿子的谎言,还用鼓励的方法让他相信自己,为了让儿子克服鲁莽的缺点,刘帅用张良的故事启发儿子。D. 刘伯承给孩子起名叫阿蒙,是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读书,努力上进的典故,是希望孩子像吕蒙那样,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8. 作者在文末引用的刘蒙的话,有何用意?9. 刘伯承元帅不仅是军事家

31、,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读完本文后你有受到了哪些教益?【答案】7. D 8. 对刘伯承教育孩子的内容方法和特点进行概括;通过受教育者子女的亲身感受,凸现刘伯承教子有方教育效果良好的特点。 9. 不要做啃老族,要学好本领,独立生活;要听家长的教导,否则将来可能会有恶果;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刻苦再刻苦;遇到困难不要找借口,而是要努力克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解析】【7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

32、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 项, “是希望孩子像吕蒙那样,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曲解文意。文中是说“刘帅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上进,从而留下士别 3 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就给儿子取名阿蒙 ”。故选 D 项。【8 题详解】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好处是什么。要题要求理解作者在文末引用的刘蒙

33、的话的用意。刘蒙引用的话是“爸爸不仅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方法灵活。想起这些,我也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这些话是从孩子的角度,概括父亲刘伯承教育孩子的内容方法和特点,强调父亲的教育方法好,效果显著。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和爱。【9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谈谈读完本文后自己受到了哪些教益。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刘伯承元帅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看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可知本文的重心就是谈论刘伯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子有方。因此,阅读时,

34、重点抓住文中刘伯承是如何教子的。第一节中“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当普通一兵,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长大以后独立生活,靠自己的本领吃饭,而不是靠父母的功劳过日子。 ”可以总结出第一点答案。第二节中“要兄妹俩读一篇讲述一位父亲在儿子犯罪被判刑后,悔恨自己没有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文章,题目叫审判后的谈话 ,还让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 ”可总结出第二点答案。第三节中“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学习” “学,刻苦的学!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 ”可以总结出第三点答案。倒数第三节中“你现在大了,应该懂得勇敢,就是不怕困难,勇者不惧嘛!只要你不怕困难,半个小时后,

35、一定能够背下来。 ”可以总结出第四点答案。倒数第二节中“让你学习辨奸论 ,是要你在学习细致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读文章,一定要多思考”可以总结出最后一点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 7 小题,28 分)(一)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子

36、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

37、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 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侣鱼虾而友麋鹿D. 哀吾生之须臾12. 选出对

38、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 )A. 凌万顷之茫然(宾语前置句)B.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C.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D.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13. 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 第二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三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D. 这三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答案】10. A 11. C 12. A 13. C【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39、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A 项,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应为“此非孟德之于周郎困者乎” , “于”表被动,解释为“被” ,选项没有把被动句翻译出来,且把意思翻译反了,应是“曹操被周瑜围困” ,该句的译文应是“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 项, “固也” ,判断句, “固” ,本来;“安在”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在哪里。C 项, “如” ,像, “斯” ,这;“而” ,表转折,却;“未尝”

40、,未曾;“往” ,消逝,流走。D 项, “是也” ,判断句, “是” ,这;“造物者” ,大自然;“藏” ,名词,宝藏。故选 A 项。【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来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C 项,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和“友”都是名词意动,把当作伴侣(朋友) 。A 项,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都是使动用法,让起舞(哭泣) 。B 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都是名词

41、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D 项, “哀吾生之须臾”中“哀”是为动用法,为哀叹。故选 C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 ,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A 项, “凌万顷之茫然”不是宾语前置句,而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凌茫然之万顷” 。B 项, “固一世之雄也”是判断句,标志是“固也” ;C 项, “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D 项, “而又何羡乎

42、”是宾语前置句,应为“羡何” ,这两项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故选 A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第二段为第三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没有伏笔之说。这两段展现了作者从怀古伤今的悲咽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转变,故选 C 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43、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

44、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

45、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二)诗歌鉴赏(10 分)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各题西江月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14. 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15. 这首词采用了哪些表

46、现手法?请举例说明。【答案】14. “凉”字用得妙。因为它含义丰富、意味深远:(1)指中秋时节天气凉(2)诗人遭贬,感到悲凉(3)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15. (1)比喻。月明多被云妨,用“云”比喻小人,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使得自己忠而被谤,政治抱负难于挥发深感忧伤苦闷。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47、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接着理解“凉”的意思,再把意思代入句中,分析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如果该字使用艺术手法,应该指出。解答此类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手法、意境和情感等角度分析。 “人生几度新凉” ,诗句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 ,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

48、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然后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如下:句使用手法,如何运用该手法,有何效果。 “世事一场大梦”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月明多被云妨” ,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

49、而被谤,因谗遭贬。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这是借景抒情。【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