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91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合川区七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伟大的中国小说” ,这是一个建设性和挑战性兼而有之的话题。它的建设性是要树立起文学坚定的自信心;它的自信心,既是对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不管我们从怎样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不管我们的文学观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在用方块字表达自己,这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这几乎成为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后、也是最难以被同化的特点。你用方块字写作,你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

2、“中国文学” 、 “中国小说” ,你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不管你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管你有怎样的文化偏好,也不管你有怎样不同的审美取向,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你不可摆脱的最终限定,成为你最后的身份标识。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轨” ,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你也因此而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所以“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既然你使用方块字,那么和方块字相始终也根本无法拆开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成为你写作的一部分。不管你是脚踏土地,直面现实,把自我完全熔铸于现实主义的大地,还是切断历史,挣脱

3、现实,完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精神羽化的神性飞升;不管你是宏大叙事,还是彻底个人化的写作,你都必须依靠方块字,你都无法躲避方块字所带给你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绝不是要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然后把自己囚禁其中。我们渴望的是: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我相信:中国的当代文学最终将证明,现代汉语不是因为全盘西化才保留下来的,而恰恰是因为现代汉语保持了鲜明的特性,是因为现代汉语不仅没有被别人完全同化,反而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错,在所谓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别人的历史曾经血腥、剧烈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可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理所当然地改变着全球化,也正理所当然地成

4、为世界历史中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语言的自觉,这个过程必然期待着现代汉语主体性的建立,这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产生的过程。(节选自当代作家评论 ,有删改)1. 下面关于“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用方块字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深刻地表达自我。B. 更容易与世界接轨,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C. 无论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都要依靠汉字来表达。D. 只有自觉运用现代汉语, “伟大的中国小说”才能够产生。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建设“伟大的中国小说” ,需要树立文学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指的就是每个写作者要敢于面

5、对自我能力的挑战。B. 华语作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偏好或审美取向,但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他们的最终限定和身份标识。C. 用方块字写作,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 、 “中国小说” ,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D. 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既不能搞全盘西化,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也不能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把自己囚禁其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用方块字表达自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也几乎成为最后的特点。B. 任何人在进行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写作时都必须依靠方块字,都会无法躲避它所带来的文化高度或

6、历史陷阱。C. 中国的当代文学将证明,现代汉语得以保留下来恰恰是因为它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并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D. 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曾被别人的历史改变,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改变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答案】1. B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 项,张冠李戴, “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才更容易与世界接轨, “伟大的中国小说”必须以汉字为载体。原文“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

7、轨 ,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故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以偏概全,文学坚定的自信心,不仅指“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 ,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 。故选 A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 项,表述绝对化, “任何人”不当,是针对华语作家而言的

8、。故选 B 项。【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方寸田园琦君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9、。 ”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 。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 ,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 。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

10、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 。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

11、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 ”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 ,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

12、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

13、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 ,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鸟语”究竟不及“人语”互通情愫,所以古代的隐士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牵念。B. 对山水田园生活极其向往,却又无暇去探求,是现代都

14、市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所有现代都市人解不开的一种矛盾心结。C. 作者善于把古典知识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化为温婉灵动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厚与仁慈。D. 追求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可以了却“俗愿” ,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纷扰与喧嚣。5.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琦君的“俗愿”的理解。6. 在作者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回避”与“妥协”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在“方寸田园”中平衡这种“回避”与“妥协”的。【答案】4. B 5. 作者琦君的 “俗愿”有两层含义:一是现代都市

15、人为缓解紧张而枯燥的生活寻求心灵闲适的一种愿望;二是作者有别于许多现代都市人的对富于浓郁文化传统色彩的典雅生活的一种追求。 (或答“追求闲适和轻松的心态”和“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亦可) 6. 作者理想中的“方寸田园”是“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 ,追求的是一种宁静与超脱。 “方寸田园”就如作者心灵上的一面镜子:一方面“照见”了作者面对忙碌都市生活所产生的困惑与不和谐,另一方面“照见”的是作者以“今之古人”自居、自傲,处处以中国人传统的眼光去品评现实人生。与其去改变现实生活的忙碌与喧嚣,不如改变自己,在宁静、淡泊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

16、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 项,并非所有的现代都市人都不能使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与生活“和谐” ,如本文作者则以一种淡泊、宽容的心态化解这一矛盾,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分析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确定与句子相关的区域,进一步概括,得出每一节的要点,然后在进行整合。本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五节的开头,因此找准答案应该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再进一步概括第五、六节的文字内容,可以知道,第五节“比如说,这些都不能说是

17、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说作者自己在现代生活中尽量让自己活得健康、快乐、轻松;第六节“风雅的主人,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讲的一个友人追求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古朴雅致。一个是对外的心态,一个是对内的精神,都突出一个“雅”字。【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回答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探究文章的主旨。要探究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倾向,最好看文章的最后一节:“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

18、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 ,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这句话很明显的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生活的喧嚣、繁杂是无法回避的,作者并不躲避,因为作者深知,外界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作者就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一番改变。 “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 ,正如作者所说,“自辟田园” ,这是表面消极的妥协,更是一种内在积极的进取。【点睛】探究类题目,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

19、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 年 1 月 2 日,支付宝发布 2017 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 5.2 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 82%。据统计,2017 年,全国超过 30 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 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 12 大类 100 多种服务;4000 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 19.6%,省会城市占比为 1

20、9.0%,农村地区占比为 17.0%。(摘编自新华网 2018 年 1 月 3 日报道) 材料二:20142020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图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

21、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 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自 2018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摘编自新浪网 2017 年 12 月 28 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

22、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 5000 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 1000 元。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 年 1 月 4 日报道)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3、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方便市民生活,使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B.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 2020 年将是 2015 年的两倍多。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B.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 600 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

24、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C.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增长。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9.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答案】7. B 8. C 9. 移动支付在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便民利民。移动支付用户占比在城乡间差异不大,城镇市场空间广阔。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近年来保持增长的状态。条码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重要部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国家出台了相关规范,来保

25、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 项,“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不是同比增长率。故选 B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A 项, “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 19.6%,省会城市占比为 19.0%,农村地区占比为 17.0%”,由数据来看,

26、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B 项,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 600 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 500 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D 项, “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 。故选 C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 “概括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解答时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中与此相关的信息,材料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 5.2 亿支付宝

27、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 82%。据统计,2017 年,全国超过 30 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 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 12 大类 100 多种服务;4000 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说明移动支付在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材料二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近年来保持增长的状态。材料三“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移动支付便民利民。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

28、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 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材料四“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即条码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重要部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国家出台了相关规范,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点睛】信息筛选概括,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

29、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

30、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

31、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

32、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 (节选自明史 ,有改动)【注】:中正无疵:正直无瑕。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矜不伐 矜:怜悯,同情B. 子兴执孙德崖 执:捉拿、逮捕C. 达薄其人 薄:看不起D. 明年二月,病笃 笃:(病)重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达为右丞相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帝与达之邸 固时俗之工巧兮C. 强饮之醉,而蒙之被 逝

33、者如斯,而未尝往也D. 太祖乃得归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设法对付,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B. 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C. 徐达年轻时,投奔当时还是郭子兴部下的太祖,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D. 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

34、,结以恩义而为己用。(2)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晋国)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 项, “不矜不伐”意思是“不自我夸耀、吹嘘”,所以“矜”:炫耀

35、,夸耀。故选 A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A 项“以” ,介词,把/连词,表原因;B 项“之” ,动词,到/主谓之间;C 项“而”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项“乃” ,前后两个都是副词,才。故选 D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

36、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 项, “皇帝亲自前去慰问”错,是“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 。故选 B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1)句中关键词:“尤” ,特别;“长” ,擅长;“即” ,如果;“结以恩义” ,状语后置句。第(2)句中关键词:“厌” ,通“餍” ,满足;“封” ,使成为边境;“肆” ,扩张;“阙” ,侵损、使土地减少;“焉” ,哪里。【点睛】本

37、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太祖为郭子兴的部帅的时候,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靠太祖,一见面感觉谈话很投机。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要率领二十四人过去

38、,第一个被选上的就是徐达。不久,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接着又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军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军队请求替代太祖,太祖才得以回归,徐达也获免逃脱。跟从太祖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和常遇春都是军中先锋。接着又随朱元璋(太祖)攻破擒住元将陈登先。另外带兵夺取了溧阳、溧水,随太祖直下集庆。太祖亲自驻守集庆,任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号令严明整肃,城中太平安定,秩序井然。徐迭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就施恩义结

39、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徐达每年春季出征,冬末召还,形成规律。徐达回来就上交将印,被赐予假期,皇帝设宴接见痛饮,有布衣兄弟之称,而徐达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经很平和自然地说:“徐兄的功劳很大,没有安定的居所,可以把旧邸赏赐给你。 ”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一天,皇帝和徐达到了旧邸,强行将他灌醉,又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的床上。徐达醒来后,惊慌地跑下台阶,

40、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看着他,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有司在旧邸前建造府第,在府第牌坊上写上“大功”两字。胡惟庸做丞相,想结交徐达,徐达看不起他的为人,没有答应,胡惟庸就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对皇帝说胡惟庸不适合做宰相,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为此更加重视徐达。十七年,太阴侵犯上将,皇帝心中憎恶。徐达在北平患上背疽,好一点时,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皇帝的诏书前往慰问,不久被召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因此停止上朝,亲临丧礼悲恸不已。徐达言语简短思考缜密。在军中,号令一出决不更改。诸将在他面前

41、保持畏惧的样子,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都能取胜。约束部队十分严格,他平定大都两个,省会三个,郡邑上百个,街巷市井和平安定,百姓不因战事受苦。回到朝廷的日子,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皇帝曾经称赞他说:“受命出征,成功凯旋,不自夸,不为自己吹嘘,不爱女色,不取财宝,正直无暇,如同日月一样皎洁明亮,只有大将军一个人而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

42、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 ,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三度为郎” “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 “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 ,便是“出守” ,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 ,点出题目“客舍悲秋” ,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

43、秋景之中。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 ,以景结情,动静结合, “空满耳”与杜甫蜀相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15.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度为郎” “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苍生” ,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感到不

44、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人间岁月如流水” “客舍秋风今又起”两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心事向谁论” “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 “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 ,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 , “苍生未休” ,诗人不安。D 项, “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上蝉鸣”写动,没

45、有静。【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首先要读懂诗: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 “三度为郎” , “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 “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 “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

46、,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 “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 ,便是“出守” ,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 ,“苍生未休” ,诗人不安。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 ,对“圣主” ,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 ,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 ,则是“悲秋” 。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 “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 ,满腹

47、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妻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妻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本题作答时要抓住“三度为郎” “从出守” “长不用” “便白头” “岁月如流水” “秋风今又起” “心事向谁论” “蝉鸣空满耳”等关键词句,粉丝点回答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对苍生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以及晚年的孤独寂寞的情怀。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48、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

49、和孤寂有关。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2) 离骚中表明诗人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3)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 _。(4) 诗经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7). 于嗟鸠兮 (8). 无食桑葚【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