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本单元学习杂文与随笔。杂文与随笔都是从散文中分离出来的,属于散文的两个分支。杂文属于议论性散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形象化的论证方法,用一种特别幽默、讽刺的笔调,对现实的假恶丑进行批判,形成杂文特有的“杂文味”。随笔是用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一种感悟。它常与叙述、描写相伴,但叙述、描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事是平常事,但见解却是独到的、深刻的,并且能发人深省。虽然两者都属于散文,但与一般散文相比,随笔、杂文又有自己的特点。随笔是说理的,较为冷静;而一般散文是抒情的,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一般散文面向内心,
2、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一般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净化灵魂。,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杂文和随笔尽管十分相近,但也有差异:首先,在选材特点上,杂文取材多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小中见大;随笔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在笔调上,杂文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另外,在语言风格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在本单元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典型的杂文,充分体现了其“投枪”“匕首”的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和短文三篇则是随笔。,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
3、,学习建议,1.阅读杂文和随笔,可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作者的思路是文章的结构骨架,理清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就能比较容易地抓住文章的观点。 2.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杂文、随笔中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开头、结尾的语句,它们往往是全文的观点句。 3.阅读杂文和随笔,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文意,同时还要联系今天的实际理解其深远意义,这是理解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拿来主义一文,我们既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要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在今天的价值。,8 拿来主义,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其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缘
4、于作者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
5、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新课助读,自主梳理,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且介亭杂文,收集了鲁迅1934年至1936年所作杂文,共三集。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
6、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因此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之情。“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尚,崇尚、重视。 自诩:自夸。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
7、切;不问是非情由。,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 (1)不免 未免 “90后”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父母很不一样,人生的道路需要多去尝试、经历,这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面对连日来的暴雨,许多菜农心里不免惆怅起来,眼看就要上市的蔬菜,又要“泡汤”了。 提示“不免”与“未免”是一组副词,“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加强语气,有“定然会”的意思。而“未免”则表示不以为然,有“不能不说是”的意思,缓和句子语气。,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残羹冷炙 嗟来之食 庸人自己了无新意,只得在前人吃喝拉撒之后留下的食槽边找点儿残羹冷炙,聊以度日。 大丈夫当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听闻不平事,能拍案
8、而起,饥寒交迫时,不食嗟来之食。 提示两者都有“别人施舍的东西”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更强调了侮辱性。,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 鲁迅先生时常为民请命,对那些故弄玄虚、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无情的抨击。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在工作中弄虚作假。 提示两者都有“使用一定的手法欺骗人”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多用在书面语中。“弄虚作假”,指耍花招,欺骗人。前者侧重“使人迷惑”,后者侧重“欺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中
9、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点评:“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
10、顺便到欧洲传道。 点评:这两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行径的辛辣嘲讽。“大师”“发扬国光”在这里加上引号,表示讽刺与否定。已经为数不多的“几张古画和新画”,说明卖国政府已经把民族财富“送”得差不多了。“捧”“一路的挂过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送去主义”者的卖国嘴脸,向人们展示了其可怜相、寒酸相。在“古董”“古画”送得所剩不多之后,又开始了“送”活人(梅兰芳博士),可见其卑鄙至极。且不说中国画和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有没有联系,单就“催进”一词来看,简直就是“没落”;而“顺便”“传道”之说,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
11、富,二者见得大度。 点评:这一句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这是欲抑先扬的笔法,表面上肯定,实质上否定。“丰富”“大度”在这里都是反语。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然后揭示这种“肯定”的荒谬。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叫作“归谬法”,也叫“引申论证”。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点评:“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
12、,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讽刺、鞭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提示: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文中的“大宅子”以及作者列举的对“大宅子”的三种态度各比喻什么?作
13、者为什么要批判这三种态度? 提示:文中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比喻那种面对旧的文化遗产惊慌失措、不敢接受的懦弱无能的态度;“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比喻故意毁坏文化遗产,显示自己革命彻底的极“左”的态度;“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那种对旧的文化遗产不分好坏而全盘继承的态度。作者批判这三种态度,是因为这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做法和态度都是错误的、极其有害的,都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继承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14、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提示: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有“选择”,要摒弃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拿
15、来主义的论证特色 拿来主义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最显著的特色理论的形象化,是其众多杂文中的上乘之作。 第一,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作者巧妙地将中外文化遗产比喻为一所大宅子,通过对其不同态度的评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种种错误态度,生动地阐明了批判地继承遗产的主张。作者又以“大宅子”里的“鱼翅”与“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通过对“鱼翅”“鸦片”“烟枪”之类的东西不同态度的阐述,形象地说明了要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道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第二,语言泼辣、幽默。本文使用了很多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或寓贬于褒,如“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
16、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或引用论敌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旁敲侧击是形成本文语言风格泼辣的手段之一。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种追逐时髦的“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再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以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文坛,也顺带一笔,予以嘲讽。,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第三,结构谨严而又跌宕起伏。全文主旨是阐述“拿来主义”,却不从“拿来主义”写起,而从批判“闭关主义”
17、起笔,再写“送去主义”的弊端,然后提出了“拿来主义”。显然,先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就从反面证明了“拿来主义”的势在必行,一反一正,对比强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在正面阐述“拿来主义”时,文章仍先从扫除思想障碍入手,历数“孱头”“昏蛋”“废物”们的种种错误做法,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占有、挑选、创新的正确方法。“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主张贯串其间,观点非常鲜明。,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寂寞的鲁迅 佚 名 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原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稍微留心
18、就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想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只是未见鲁迅。,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子,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放眼百年中国近现代文坛,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
19、得“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录式的评价。,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看来,被冷淡的缘由还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式的情调。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般的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摩挲。六十多年前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如今他批评过的东西正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是历史嘲弄鲁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美文品读,素材积累,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
20、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他摒弃感性,没有风花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有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来好运。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鲁迅同样难觅知音。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追逐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已经远远不习惯阿Q、孔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声,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反封建
21、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头换面的形态侵蚀着现代人的肌体。,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 有鉴于此,当学生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不能成为畅销书、流行色时,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鲁迅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不合时宜”。 品读提示鲁迅不同于任何一位流行作家,也不同于其他时期的任何一位伟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不合时宜”,他太超前,他太深刻,他能洞烛人心,直指灵魂。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从这一方面解读了鲁迅寂
22、寞的原因,也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崇拜先生 10月19日已到了,蓦然回首,鲁迅先生已经逝世67年。 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静坐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67年了,先生已经去了67年了。”夜雨淅沥,灯色愈照愈昏黄。 几度误解,几度怀疑,几度逃避和疏远,终究还是回归了。现在我们谈先生的文字,或许会觉得它过于冷峭和沉重。的确,先生是缺乏梁实秋的闲适、林语堂的“性灵”、周作人的散淡、徐志摩的诗情画意。然而,如果那个时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吟风弄月的感性文字,只留下一片悠然淡漠的文
23、人趣味,那么我们又怎能体味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那个时代,在我们眼里恐怕只是一具时间的骸骨罢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我崇拜先生,并不因为他是那个超凡入圣的“神”,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当然会有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地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内心世界;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旷世忧愤,如太史公一样用一支奇崛文笔去书写黑暗;他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吊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亮今天。 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样的一位伟人寂寞呢?然而事实上,先生是越来越寂寞了。记得曾有一位朋友问我:“你的偶像是谁?”从他闪
24、烁的笑眼中,我看出他等待着我说出某位“星”的名字。然而当我平静地告诉他,我的偶像是鲁迅先生时,他竟满脸惊奇,狐疑地大笑起来。当时,我是气愤的,几天后,我再次回想这件事时,却不禁有些悲哀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难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了?已经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了?已经只是文学意义上的一笔而可以轻轻带过了?已经作为一份文化遗产而被束之高阁了? 当我们沉醉在商业的喧嚣中无法自拔时,一颗浮躁的心怎能容得下那痛苦的灵魂拷问和锋利的匕首投枪?看看老一辈学人,他们在文章中那么深切地怀念先生,他们不断以呐喊告诫我们:今生今世,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
25、们无法看到心灵深处的鄙陋;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那片高洁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地了解中国!,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在这雨潇潇的夜里,静静地翻着先生的照片集,心里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是的,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有人读;只要有人读,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亘不绝地传下去。先生一直在以一种父亲般的博大胸怀宽容着我们。他在等待,等待着我们走出浮躁的海面,等待着我们以后辈学子的身份,带着一颗不沾染世俗习气的心,去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本文写于2003年,有删改) 品读提示作者首先给人一个美丽深情的开头,接着从对照中树起一座伟大的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逝世67年之际,这篇怀念性文章再
26、度回顾了先生揭露黑暗的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和严格剖析自我的高尚人格,真挚地抒写了对先生的无限崇拜与怀念之情。作者对现状发出质问,谆谆告诫“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本文构思精巧,文采飞扬。,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关于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杂文,文章提出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虽然距离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0余年,但“拿来主义”思想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其重要意义。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可以用来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等相关论题。,美文品读,素材积累,80多年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
27、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家冯骥才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吸取营养成分,否则不可能发展,生存也会成问题。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界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胡其峰在自主创新也要注意“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到:日韩两国,每引进1块钱的技术,会花费10块钱去消化、吸收、再创造,而我国却只花7分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人家引进技术落足点是再创造,发展自己的技术;而我们引进的技术是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线,尽快赚钱,很少有研究力量参与后续研发。韩国政府主导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这是韩国经济崛起的经验核心,因为政府的目的是技术的自主化,而不是经营者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回报。可见引进技术不像拷贝一份文件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