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83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5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9 劝 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劝 学,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关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集儒家之大成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对此作了精辟论述和循循善诱的解释。学习这篇文章,一要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二要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扬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

2、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一书大部分章节出自荀子之手,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新课助读,自

3、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车柔”通“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015

4、湖北高考)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2014福建高考)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014辽宁高考)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2014浙江高考)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013课标全国高考)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2012江苏高考、山东高考),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

5、,审美鉴赏,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点评:这是劝学的首句,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能够停止”。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谈论的问题是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可以已”,简洁明了。那么“君子曰”三个字是不是多余呢?这三个字不多余。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不是士大夫之类的人,而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借助在学问品行上的成功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至“善假于物也”。 点评:这是文中气势贯通、语脉联系紧密的一个语段。这段文字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先用“终日而思”

6、“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点评:此句谈论积累的意义。作者用两个比喻来说理,

7、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而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十分强调“积善”的作用,因而,这里连设两喻,从正面论证了积累的作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点评:这里谈论的是如何积累的问题。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比:先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然好,但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

8、身条件虽然差,但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这便告诉人们,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荀子又用“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相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对于人们的学习而言,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荀子认为“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日积月累,必须坚持不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学不可以已”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不可以已”展开论证的? 提示: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它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

9、一方面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得到提高。接着又用车柔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决定性地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遍的道理,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讲学习的道理,鼓励人们学习,有可能流于空洞僵硬说理的俗套,给人以单调枯燥之感。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本文能脍炙人口的原因在于

10、,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11、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荀”常手法生光辉 本文通篇设喻,适时对举,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鲜明

12、突出。 1.生动的比喻。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车柔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

13、解。,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鲜明的对举。 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或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从行文方式看

14、,有许多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获得对问题的鲜明认识。如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阐述了学习时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比喻和对举虽说都是常用手法,但在荀子笔下却能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寂寞荀子王善鹏 一 荀子很

15、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情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千米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

16、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今兰陵)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也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二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

17、。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千米外长眠的荀子,不知他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子的名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

18、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他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对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发挥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9、的。,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三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施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今天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荀子墓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

20、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品读提示本文是一篇凭吊性散文,文章纵横开阖,说古论今,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读后让人想起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

21、、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在本文中,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取得的。君子之所以能超过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好,而是后天善于学习使然。文中又指出学习要靠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我们可积累如下关于“劝学”“善假于物”的素材。,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

22、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就是因为“善假于物”,善用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古人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熊伯伊四季读书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