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83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6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测控指导】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8 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我国散文历史悠久,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发展为史传,议论散文则由诸子论辩发展为秦汉时的政论文和唐宋的杂说以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议论性小品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内容上看,或议论治国得失,或总结军事经验,或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从选取的范围上看,有的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有的是汉、唐时期的散文大家贾谊、韩愈的名篇。从表达方式上看,有的十分雄辩,能因势利导,时时把握谈话的主动权;有的善于取譬设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的气势磅礴、大开大阖,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诸多方面探究原因,总结经

2、验,警示统治者借鉴;还有的擅长对比分析,层层深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观点鲜明,议论有力,气势充沛,能给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对学习作用和学习意义的阐释,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唐朝士大夫不从师学习的现状。特别是韩愈对从师学习的呼吁和择师标准的界定,非常值得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提倡。,目标导航,学习建议 1.通读文章,把握大意。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消除古今语言之间的障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语句,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反复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找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和表明的态度;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实

3、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和古今不同的文言句式。 2.理清脉络,把握思路。本单元的文本是古代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结构谨严,层次清楚,思路严密。理清了思路层次,就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手法,品味语言。本单元四篇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各不相同,语言风格迥异。学习时要重点体会作者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体会不同的论证方法产生的论证效果。,8 寡人之于国也,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

4、“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学习孟子,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

5、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据孟子记载,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

6、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无失其时(“无”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判断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 7.积名句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014山东高考)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013湖北高考)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013天津高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点评: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关键点是“增加

8、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动力和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的政治比邻国的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王好战,请以战喻。 点评:孟子面对梁惠王“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没有正面加以回答,而是剑走偏锋,说“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七个字,可以分为两层:“王好战

9、”为第一层,高度概括了梁惠王的特点,也暗示了当时是诸侯角力的时代,是各国君主希望“民加多”的时代,这个时代各国君主不喜欢“仁义”之说,所以孟子学说陷入窘境;第二层是“请以战喻”,“喻”什么?当然是“喻”梁惠王的做法,这样孟子又把话题引到了梁惠王的问题上,孟子善于投其所好、因势利导,时时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可谓“游说有术”。孟子的语言艺术从这七个字可见一斑。,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点评:这一段文字,是孟子在提出“王道之始”后进一步提出的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10、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通俗的说法就是: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是孟子提出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从小面积住宅的种植到大面积的田地耕种,从家禽的饲养到家畜养殖,从衣服到食物的准备,从老人到整个家庭的生活,可谓全面而具体。这与“王道之始”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11、,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点评: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

12、,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抛开梁惠王的问题,而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提示: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梁惠王,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

13、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措施与今天我们的救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梁惠王的救灾措施的? 提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为饥荒的百

14、姓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他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全局、长远来规划。百姓基本的养生丧死问题都没得到根本解决,终究也不能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今天,我们面对灾荒和贫困,不再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而是理性地给予扶助,协助他们自己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严密的逻辑 生动的譬喻 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善于在谦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进步的思想主张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使他的论辩有力,令对手心悦诚服,这在本文中可见一斑。 本文逻辑严密。陈述“仁政”主张时,孟子先说明“

15、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来说明施仁政的进一步要求,先养后教,既让人民无冻馁之苦,又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施以教化。从“王道之始”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产生了“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所谓“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没有真正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

16、质的区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暮色孟子林孙继泉 林子里静静的,是那种暮春午后特有的宁谧和安详。而且,在春日暖阳的烘烤下,林子里升腾着一股浓郁的柏香。林是孟子林,它铺展在鲁南邹城四基山下。此刻,我们已经在这片山林墓地上徘徊了许久,在这丛茂密的古柏下思索了许久。 我们是专程前来拜谒孟子的。享殿正中绘有孟子像,存有几座从林里迁过来的石碑,再也没有别的了。享

17、殿后面就是孟子墓。这是一个状如小山的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墙兜住,墓顶上植满柏树,树下长满了茅草,几株苦菜开着黄的或白的花朵,还有一丛地黄,开着的紫色花苞像一只只小喇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孟子墓很晚才被查证。”管理所副所长向我们介绍说,“孟子逝于公元前289年,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没人知道孟子葬于何处。1 300年后的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出知兖州府,他发誓一定要不惜代价寻到孟子墓。他派人深入调查,多方了解,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在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墓。于是组织当地工匠铲除荆莽,砌石垒土,兴建堂宇,定期祭祀。”所以,孟子墓不同于皇陵、王陵和贵族陵墓,这儿

18、没有那些珍贵的陪葬物品和出土文物,没有任何色彩炫目的图片资料,有的只是一抔黄土,几缕清风。 我们忽然动念攀登四基山,想站在山顶看一看孟子林,看一看孟子墓。山不高,一会儿就到达了山顶。从山顶上回望孟子林,林子像一方深绿色的毯子平铺在山坡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子林中的唯一建筑享殿,它们全都隐进了这片黛绿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孟子为何葬于这片山坡?我的理解是,选择山坡,能够正面与太阳相对,在北半球,只有带坡度的地面才能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与金色的阳光呈直角,才能得到太阳完完全全的照射。 下山的路上,我仔细揣摩自己的“猜测”,越发觉得有了几分道理。孟子学成之后,率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仁政治

19、国的政治抱负,然而,他乘兴而去,却失望而归。孤独的孟子只有与日月相对,与上苍交流。 他说些什么呢? 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这些话,孟子说给谁听呢?他们是鲁平公、滕文公、梁惠王等各据一方的君王。这些人不能说不聪明,然而,这些人间君王却听不进这些话语。那么,他们的覆亡就是早晚的事。 其实,这样的珠玑之言是结在大树顶梢的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是阳光雨露孕育的甘美浆果,由于它挂得高,人们看不到它;由于它隐得深,飞鸟

20、也找不着它。它就只有完好无损地交给太阳,交给苍天了。说完这些话,孟子一无挂碍地走了,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来到山脚,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阳光照着这片浓密的林子,似给每一株古柏都镶上了一层金箔,看上去有说不出的和煦,说不出的温暖。几杆树影横在孟子墓上,如太阳的手指。树在风中晃动,影子在墓上游移,像一个白发老人将手按在爱子的头顶反复摩挲,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选自人民日报),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品读提示于静谧的暮色中,作者带着深沉的思考,以感性的语言、敬慕的心情去解读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是中华大地上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美文品读,素材积累,

21、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向往的理想社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有关孟子的素材,可以用在以下诸多话题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也表现在四大发明、诗词歌赋、音乐书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

22、“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激励了范仲淹,激励了文天祥,激励了顾炎武,激励了谭嗣同,激励了林则徐,激励了秋瑾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让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他们敢于舍生取义,敢于承担匹夫之责,敢于爱民忧国。在今天,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人格精神依然有其重大意义。,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科学发展,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而今的地球母亲,已像老人一般,她往日那秀美的森林长发,早已变得枯黄甚至脱落殆尽;她往日那漂亮的蓝色海洋衣衫,早已被污染得油迹斑斑;她往日那丰满细嫩的土地肌肤,早已布满皱纹和创痕,到处被涂上难看阴冷

23、的水泥;她往日那结实的大气层外套,早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她往日那众多的孩子鱼儿、虫儿、飞禽走兽,如今已所剩无几;她的乳汁不再甘甜;河流她的血液,早已充满沙石和废液;她的气味不再芬芳花儿凋谢,只剩下呛人的浓烟孟子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呢?,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把眼光放长远。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明白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