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407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3.1 电现象 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将轻质小球甲、乙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靠近时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小球带电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带电,乙不带电 B. 甲不带电,乙带电 C. 甲、乙带有异种电荷 D. 甲、乙带有同种电荷2.甲、乙两个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 )A. 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B. 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C. 两球中一定一球带电,另一球不带电 D. 两球中至少有一球带电,另一球可能带电,可能不带电3.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 甲失去了电子带正

2、电C. 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 摩擦产生了电荷,使甲乙带电4.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 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 B. 秋天夜晚,脱毛衣时常听到“ 啪啪”声C. 小磁针吸引小铁屑 D. 经过摩擦的塑料笔杆吸引小纸片5.摩擦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公共场合有时候会引起事故,带来严重损失和损害,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图是张贴在加油站内的一些警示标志,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 A. 禁止放易燃物 B. 禁止梳头发C. 禁止吸烟 D. 熄火加油6.小丽用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来回的摩擦几次,她发现摩擦后的塑料尺会吸引自己的头发,她又把尺子靠近小狗,发现塑料尺也可以吸引

3、小狗的毛,下面对于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都是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B. 都是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C. 前者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后者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D. 前者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后者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7.用金属棒把带正电的验电器 A 与不带电的验电器 B 连起来,B 验电器也带正电,这是因为( ) A. A 中的正电荷转移到 B 中 B. B 中的质子转移到 A 中C. B 中的电子转移到 A 中 D. A 中的电子转移到 B 中8.用手直接拿着一根金属棒与丝绸摩擦,则金属棒( )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不带电 D. 无法确定9.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

4、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使金属球带了电,这是因为( ) A. 玻璃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 B. 金属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C.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球上 D. 金属球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10.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摩擦起电说明物体能创造电荷 B. 炭笔画出的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续,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同时存在 D. 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正在收缩二、填空题11.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是当发生闪电时,避雷针的内部电子是由地面流向针的顶端的由此可知,此时避雷针中电流的方向:_ 流向_ (填“ 针顶”或“ 大地”) 12.自然界存在_两种

5、电荷用_摩擦过的_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_摩擦过的_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13.在学习“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同学们利用毛织物、琥珀、丝绸、轻质泡沫小球和玻璃棒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操作及现象如表所示 次数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1 毛织物和琥珀相互摩擦 琥珀吸引轻质泡沫小球2 丝绸和玻璃棒相互摩擦 玻璃棒吸引轻质泡沫小球3 摩擦过的毛织物靠近摩擦过的丝绸 毛织物吸引丝绸根据以上操作及现象,你认为毛织物带_,泡沫小球带_(选填“正电” 、“负电 ”及 “不带电”) 14.物理学规定_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15.小丽用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这表明摩擦后头发丝和气球带上了_电

6、荷,由于这两种电荷互相_使头发随气球飘起来 三、解答题16.什么叫做正电荷?什么叫做负电荷? 17.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请用两种方法来判断,写出实验器材、简要的步骤及判断方法 四、实验探究题18.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做了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如图所示,将静电感应起电机的集电杆和验电羽用导线连接,摇动静电感应起电机的手柄,观察到验电羽张开。请回答下列问题:(1 )验电羽张开的原因是_ 。 (2 )快速摇动起电机的手柄时,验电羽张开的角度变大。据此现象,请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 五、综合题19.如图所示,小丽用薄纸剪出一张 830 厘米大小的长方形纸片从纸片的一边把纸剪成细条状,但纸片

7、上的另一边要保持相连(1 )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快递地梳几下将梳子的齿端靠近纸,如图甲所示,细纸条会向梳子靠近,有些还会贴到梳子上 (2 )当用手摸一下纸条,纸条会迅速贴到手上,然后一点点的“没动了” 最后铺落到桌面上,如图乙和丙所示这是什么原因呢?请通过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以上两个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 【解析】【解答】解:读图可知,两只小球靠近时相互排斥,说明两只小球一定是带有同种电荷 故选 D【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做出判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答案】D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

8、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由图可知两球相互吸引,肯定有一球带电,另一球此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即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另一个球可能带异种电荷或者根据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另一球是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故选 D【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物体的带电性质进行分析解答3.【答案】D 【解析】【解答】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A、B 、将它们相互摩擦乙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甲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 A、B 均正确;C、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 C 正确;D、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产生了电荷故 D 错误故选 D【

9、分析】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发生转移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属于摩擦起电,故 A 不符合题意; B、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是因为毛衣和衬衣之间相互摩擦带电,两者带有异种电荷,放电产生的劈叭声,属于静电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由于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所以小磁针吸引小铁屑是磁性,与静电无关,故 C 符合题意;D、由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经过摩

10、擦的塑料笔杆带电后吸引小纸片,故属于摩擦起电,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分析】据课本所学的静电的知识,结合磁体的性质对下面的各个选项逐个分析判断即可解决5.【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产生静电,会产生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故选:B【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标志的含义结合需要张贴的环境进行分析6.【答案】C 【解析】【解答】解:将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后,塑料尺和头发带上异种电荷,所以塑料尺会吸引头发;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会吸引小狗的毛;故选 C【分析】物体相互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由于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不同,所以会带上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

11、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7.【答案】C 【解析】【解答】解:A 原来带正电,用金属棒将 AB 连接起来,连接的瞬间,B 上带负电的电子转移到 A 上,使 B 带上正电荷 故选 C【分析】(1)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2)A 因多余正电荷而带正电,连接的瞬间,电子从 B 到 A 移动8.【答案】C 【解析】【解答】解:人体是导体,直接用手拿着金属棒与毛皮摩擦时,电荷会从人体导走,金属棒不会带电,故选项 ABC 错误,选项 C 正确 故选:C【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

12、荷,绝缘体不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9.【答案】D 【解析】【解答】解: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这是由于金属球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金属球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而金属箔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故选 D【分析】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10.【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两个物体相互摩擦,能使物体带电,是因为电子发生了转移,但并不能创造电荷,故 A 错误B、炭笔画出的线之间的空隙可以用肉眼看到,所以不是分子,

1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 错误;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故 C 正确;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研究表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当中,而不是收缩,故 D 错误故选 C【分析】(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不能创造电荷(2 )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研究表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当中二、填空题11.【 答案】针顶;大地 【解析】【解答】解:物理学中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避雷针的尖端不断地向空中

14、释放电子,电子运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应该是从避雷针的针顶流向大地故答案为:针顶;大地【分析】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它的电流方向就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12.【 答案】正、负;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 【解析】【解答】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故答案为:正、负;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分析】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13.【 答案】正电;正电 【解析】【解答】解: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带负电,毛织物

15、与丝绸相互吸引,说明毛织物带正电,则琥珀带负电;带负电的丝绸和琥珀都吸引泡沫小球,说明小球带正电 故答案为:正电;正电【分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14.【 答案】正电荷 【解析】【解答】解:电流无论是如何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故答案为:正电荷【分析】(1)电流的形成: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负电荷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流(2)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15.【 答案】异种;吸引 【解析】【解答】解:当气球和头发相互摩

16、擦时,由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在摩擦的过程中头发和气球会带上不同的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头发会随着气球飞起来 故答案为:异种;吸引【分析】气球和头发摩擦,由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在摩擦的过程中,会有电子的转移,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然后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即可解决问题三、解答题16.【 答案】答: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解析】【分析】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根据正负电荷的概念进行答题17.【 答案】答:方法 1:器材:轻小物体如纸屑或微小的泡沫塑料;用这个物体靠近轻小物体

17、,如果能吸引轻小物体,则物体带电,如果不能吸引,则物体不带电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方法 2:器材:验电器;把这个物体接触验电器,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了电,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不张开,则说明物体不带电实验室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 3:器材:两根带正电和负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把物体分别靠近悬挂着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如果都吸引,则物体不带电;如果和其中一根棒子排斥,则物体带电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知识:(1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验电器的用途:检

18、验物体是否带电四、实验探究题18.【 答案】(1)验电器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验电羽张开角度的大小与摇动起电机的速度有关吗? 【解析】【解答】解:(1)将静电感应起电机的一个集电杆与验电羽用导线连接好,摇动起电机,可以看到验电羽的金属箔片张开了,这是因为电荷通过导线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验电羽,两片验电羽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2 )快速摇动起电机的手柄时,验电羽张开的角度变大,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是:验电羽张开角度的大小与摇动起电机的速度有关吗?故答案为:(1)验电羽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 验电羽张开角度的大小与摇动起电机的速度有关吗?【分析】(1)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解答;(2 )验电羽张开的角度变大的原因是快速摇动起电机,由此分析解答五、综合题19.【 答案】(1)梳子在头发上摩擦时带上了电荷,由于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所以细纸条会向梳子靠近或接触并使细纸条带电(2 )细纸条带电后会吸引靠近的手,同时由于人是导体,经过手掌接触后,细纸条上的电荷会经人体流到大地,最后细纸条由于受到重力而铺落到桌面上 【解析】【分析】(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造成的,在摩擦的过程中束缚本领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本领弱的失电子带正电;(2 )人体是导体,容易导电,把电荷导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教科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