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188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比较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3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之后,试图改革。2内容(1)农业 对农产品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2、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2内容(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

3、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存在的问题(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

4、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4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思考 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

5、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点拨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致使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迅速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 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点拨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6、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点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主题 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及启示1异同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具体内容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历史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

7、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苏联解体相同点背景: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针是否得当等。史料印证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

8、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 710 万公顷。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解读: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但他的农业改革违背自然规律,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行。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 1965年的 326 亿美元到 1981 年增至 1 550 亿美元,即增长了 3.75 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 1/3。解读:材

9、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但庞大的军费开支加重了苏联的财政负担,使苏联不堪重负。材料三 19811985 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 3.1%、 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 “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思考: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提示:首要目的: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

10、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点巩固下图为 19561985 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50 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60 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D80 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斯大林模式”僵化,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故 B 项正确;60 年

11、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 C 项错误;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并开始推行改革,故 D 项错误。题组一 赫鲁晓夫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开垦、开垦、再开垦”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 “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选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 项是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内容;D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12、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选 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故 B 项正确; A、D 两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C 项是斯大林推动的。题组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31982 年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

13、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982 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 B 项正确;C 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错误;D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错误。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

14、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选 B 由“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选 B 项。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5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 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 )A勃列日涅夫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B经济增长率连年下降后,进入停滞时期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征。 1975 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

15、滞时期,说明其改革已失去积极作用。题组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61988 年苏共第 19 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私有制,1990 年 10 月 18 日戈尔巴乔夫颁布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 ,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 “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解析:选 C 题干中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且急躁冒进、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最终不仅未能

16、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故A、B 、 D 三项均是我们应从中得到的启示,C 项属于改革内容而非启示,本题选 C 项。7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 D 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一直到剥光为止”即指“斯大林模式”瓦解,故选D 项。8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大改革都是力图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B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C 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D 项是三者的共同点,故选 D 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2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