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过关检测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146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1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过关检测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过关检测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过关检测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过关检测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一) 人口与地理环境(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 12 题。1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生态环境急剧恶化C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2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C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D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解析:1.D 2.B 第 1 题,图示后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 0.5,为现代型。该时期出现了

2、人口老龄化现象,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要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故同期人口死亡率上升主要是老龄人口比重大造成的。第 2 题,图中显示性别比为 102 以上,说明新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故 B 项正确。图中总人口线持续上升,说明总人口一直在增长。读中国 1982 年、2010 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完成 35 题。时间/年人口总数/亿人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数/亿人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982 10.1 15.7 2.1 4.92010 13.4 5.7 6.7 8.932010 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

3、率、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41982 年以来,影响中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C政治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5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助于我国( )A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B增加人口合理容量C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解析:3.B 4.A 5.D 第 3 题,从表中看出,2010 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 4 题,目前影响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为了寻求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第 5 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提高人

4、口出生率,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67 题。6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7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解析:6.C 7.C 第 6 题,由图可知,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大,而东、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小。中

5、心城区外来人口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有增加,也有减少;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增;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有增有减。第 7 题,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规模在减少,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地矛盾。A、B 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积极影响,D 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不利影响。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完成 89 题。8 “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C埃及 D印度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C中国的人口

6、压力与印度相当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解析:8.C 9.B 第 8 题,比较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便可得出结论。第 9 题,由于中国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说明中国的人口压力大于印度。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 1011 题。预测 2050 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 14 亿15 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 15 亿16 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 亿或 16.6 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 8 亿9 亿10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 15

7、亿16 亿 B15.1 亿或 16.6 亿C约 8 亿9 亿 D约 14 亿15 亿11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10.C 11.D 第 10 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 8 亿9 亿。第 11 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二、综合题(共 56 分)12阅读材料及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示意图,回答问题。(32 分) 人口统计学家预测称,2050 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96 亿。其中

8、非洲大陆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印度人口将在 2025 年超过中国。(1)根据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人口增长趋势呈现出的特点是_。(4 分)(2)读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 5 个国家中,A 为_,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B 为_,该国的人口主要集中于_。(12 分)(3)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 分)( )A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大洲B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大洲C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排序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相同D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大小与其人口基数密切相关(4)人口统计学家指出,当今全球人口增长

9、有两个特点:一是欧洲新增人口少;二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你认为欧洲与发展中国家各会产生怎样的人口问题,应对的措施分别是什么?(12 分)解析:第(1)题,世界人口有增长的趋势,但在今后几年,增长的趋势会放缓。第(2)题,世界人口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第(3)题,由图可知,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大小与其人口基数密切相关,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排序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不完全一致。第(4)题,欧洲新增人口少,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对策。答案:(1)逐渐减慢(2)印度尼西亚 水稻 巴

10、西 东部沿海(东南沿海)(3)D(4)欧洲新增人口少,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龄化严重等人口问题;应适当鼓励生育、吸引迁入人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会引发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问题;应大力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13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 2011 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24 分)2011 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流出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

11、.6 8.6 8.3 6.1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流入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1)据图分析 2011 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10 分)(2)据表分析 2011 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8 分)(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6 分)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知,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工业)、第三(餐饮业等)产业转移;读图乙可知,转移空间以乡镇内就地转化为主,同时向省外转移。第(2)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引起的,既有推力作用的影响,更有拉力作用的

12、吸引。第(3)题,跨区域迁移的迁入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人口迁入对工业化、城市化及产业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