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6829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游记 ,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 ,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

2、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汇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

3、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有时的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

4、大程度上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

5、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 关于神佛妖魔故事,以下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B.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但主要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而形成的。C.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D.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6、是( )A.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汇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消除了神与魔的界限,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C. 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D. 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他受紧箍咒时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也让人欣喜。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

7、记中平等对待神与魔,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B.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其实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这些超人间幻想组成的神魔世界,宣告了宗教的创造也是一种意识的虚构。C.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答案】1. D 2. B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神佛妖魔故事,以下阐述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8、辨析。A 项,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 ,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 ,由此可知,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 项, “但主要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而形成的”中“主要”一说错误,第二段说的是“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文中说“也有来的” ,而“外来的影响”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C 项,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错误,文章第二段说“佛、菩萨、魔则是由

9、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 ,由文中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故选 D。【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所以人们不再认为”错误,因果关系不明确。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

10、神与魔一视同仁,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揭露了” 。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平等对待神与魔,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的说法不

11、对,文章第三段说的是“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揭露了” 。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

12、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

13、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

14、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寒 色龙应台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他问的是:“家,是什么?”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 “我的母亲” “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15、。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

16、,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

17、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

18、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你告诉我,

19、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选自龙应台目送 )【注】开头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B.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C. 文中三次出现“栀子花” ,第一处和第三处分别从儿女和父母角度表现家的温馨,第二处象征夫妻间相濡以沫之爱,也衬托了夫妻生死离别的孤寂。D. 结尾段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

20、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5.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对比的内容及作用。6. 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有何效果?【答案】4. B 5. 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彼此照应,表现出家美好而易碎的特点,提醒我们珍惜亲情、家人的温馨。 6. 运用反复修辞,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

21、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赏析。分析文意时要读懂文章,设题时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 项,“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主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故选 B。【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善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对比的内容及作用” ,这是考查对手法技巧的分析能力。题干明确指出手法是“对比” ,要求“分析对比的内容及作用” 。考生应先找出对比的双方,然后再分析具体的作用

22、。文章第六段说“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这是父母健在的家,此时子女绕膝,满是家的温馨,第七段说“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过渡段,自然过渡到第八段,第八段说“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这是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家,此时的家是凄清的,前后的内容形成对比。第九段说“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这是夫妻相亲相爱时的家,此时的家是温暖的,第十段说“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这就自然过渡到第十一段,

23、第十一段写的是相离相弃时的家,此时的家是寂寞的,这两处内容构成对比。由这些对比表现出家美好而易碎的特点,这就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珍惜家人。【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有何效果” ,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语句的效果,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就行分析。要想从内容上回答语句的作用,就先要找到这句话,分析这句话,内容上的作用,既要考虑句子本身的意思,还要考虑其和主题的关系,这里运用反复修辞,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从结构上来看,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这句话,而且文章主体的三个层次写了人生

24、的三个阶段,即为人子女、为人伴侣和为人父母,这三个阶段中作者写出对家的感悟,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将这些内容勾连到一起, ,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

25、个艰巨的任务。在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 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节选自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 三联生活周刊2018 年第 1 期)材料二:“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基于史实合理虚构”的剧本,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

26、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 。顾问专家团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 后” ,在博物馆领域,还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节选自凤凰网如何解读 )材料三: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其实, 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眼下,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

27、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 ,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 ,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呢,还有什么“宝藏” ,请一一捧出这里面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真理。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

28、到的感觉。(节选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宋向光教授就国家宝藏节目答记者问)7.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B. 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C. 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应该保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D. 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8.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 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

29、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B. 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了普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C. 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新精神。D. 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E. 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及中国博物馆。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答案】7. D 8. BE 9. (1

30、)节目具有创新意识, (2)节目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使普通民众对它有了亲近感。 (3)国家政策助力(4)国人生活富足后,追求精神享受,对文化有了新的期待。【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说“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 ,由此可知,这不是中

31、国博物馆的作法。选项张冠李戴。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错误的” “两项” ,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 项, “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 ,文中说的是“一定程度上” ,选项变成“彻底” ,故错误。E 项, “都不及中国博物馆”错误,西方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及中国博物馆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故选 BE。【9 题详解】

3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以到材料中圈出对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评价内容,如材料一中, “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材料三中,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

33、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其实, 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眼下,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 ,然后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 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 既终,徐议未晚。 ”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

34、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

35、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祥禫(xing dn):丧祭名。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B.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

36、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C.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D.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科举制中,最高级别考试称殿试,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以定甲第。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B. 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D.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37、。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B. 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C. 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D. 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38、。【答案】10. B 11. D 12. C 13. 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使国家富足的方式在于节省费用,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这句话的含义是“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虚言”“曹司” “条约”等,然后依

39、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设禁无益”说的是“虚言” ,而“宜”意思是“应该” ,是修饰“令” ,即“应该命令” ,故应从“无益”后断开,排除 C 项;“搜剔弊端”是命令“曹司”去做的事情,故应从 “弊端”后断开,这就排除 AD 两项,故选 B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赐予官爵或荣誉称

40、号,以示恩荣”表述有误, “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不包括在任的。故选 D。【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 项, “收效明显”表述有误,文中说的是“庶积蠹可去” ,意思是“那样积蠹可望除掉” ,后面说“帝允之” ,但没有说到收效明显。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故选 C。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

41、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若” ,假如;“堪” ,承受、忍受;“且” ,况且;“足” ,使动用法,使富足;“节用” ,

42、节省费用;“虽” ,即使;“奚” ,代词,什么;“益” ,益处,用处。第二句中, “举” ,推举,推荐;“自代” ,宾语前置,应为“代自” ,即代替自己;“乃” ,于是;“赍” ,持,拿着;“即” ,到;“起” ,起用。【点睛】参考译文: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 ”尚书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

43、。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获得孝宗多次称赞。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堪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也持反对意见,此议于是搁置下来。孝

44、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迁说:“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 ”孝宗表示同意。世宗即位,遣使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纳谏。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了回复。嘉靖二年,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遣官员带着自己亲手写的诏书到谢迁家起用他。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

45、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有病时则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慰问的使者。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回家。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立 春 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注】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

46、春盘。那:通“挪” ,移动。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 ,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B. 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C. 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D. “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E.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5. “杜陵远客不胜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答案】14. 15. 【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47、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 ACD 考核诗歌的内容,B 项考核手法,E 项诗歌的风格,其中 B 项, “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 ,应是回忆当年太平盛世时的热闹情景;D 项, “孤独落寞”错误,应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的悲苦处境。【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要求概括“诗人悲伤的原因” ,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此句作答,可通过“忽

48、忆两京梅发时”和注释中的“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 飞分析,时过境迁,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结合“此身未知归定处”可知“诗人萍踪难定,前途渺茫” ,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 ,文中“_,_,_”可见。(2) 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_,_。【答案】 (1). (1)积善成德, (2). 而神明自得, (3). 圣心备焉。 (4). (2)箫鼓追随春社近, (5). 衣冠简朴古风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善” “备” “箫” “简朴”等。17.下列各句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党的十九大是凝心聚力、振奋人心、万众期待的盛会,会上,各位与会代表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