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679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武邑中学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

2、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

3、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 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

4、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襄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

5、,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

6、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

7、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1. D 2. C 3. C【解析】视频【1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 ”,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

8、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 A 项 “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9、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 ”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 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

10、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 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 21 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 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像

11、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 C,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荒 芜刘 平儿子一家都进城了,就冬爷一个人守着老院子。儿子最早进城打工,五年前就去了。三年前,又把媳妇带去了,说打工比在家强。去年,干脆把孙子也带走了,在城里上

12、学。“狗东西!都去当城里人了。 ”冬爷心里很不得劲儿。老院子有六间砖瓦房,空空荡荡的。冬爷喜欢儿子一家在家时的日子,一家子人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干活的干活,上学的上学,每天都踏踏实实的。现在,院坝里长出了草,儿子媳妇和孙子的睡房,都开始结蜘蛛网。冬爷努力让老院子有些生机,他养了八只鸡、三只鸭、两只鹅、一头猪,还种菜。但冬爷对家里的四亩地却束手无策,地都荒了,冬爷努力多种一些,也只种了一亩。还有三亩,都荒着。地里杂草疯长,丝茅草、芭地草、打破碗,啥都有,把地都铺满了。冬爷把鸡鸭鹅赶到地里啄草,可几天后又长出来了。冬爷感觉心里像有几只毛毛虫在爬,农民的地里不种庄稼,放鸡鸭鹅,他觉得是笑话。村里很多青

13、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大片大片的地,都荒了,望去,满眼乱草。冬爷打算今年过年和儿子好好谈谈。三个月前儿子打电话回来说春节要回来过年。他要和儿子谈谈那三亩地的事,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一定要想个啥办法,让地里种上东西。在冬爷的意识里,农民让土地荒着就是犯罪。为了让那三亩地不荒着,冬爷想过很多法子。去年开春前,他专门去找过蔫瓜,让他来种,种出的东西都归蔫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蔫瓜今年四十二岁,有一身蛮力,但脑子不好使,没女人肯嫁给他,一个人在家守着病恹恹的老娘,是村里唯一没出去打工的壮劳力。蔫瓜很勤快,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地种。蔫瓜说:“冬爷!我已经捡了三亩多地种了,再多就不

14、行了。 ”冬爷又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夜里躺在床上,冬爷常常想,要是老伴还在就好了。可老伴八年前就走了。这个冬天很冷,村里有几个老人先后走了。蔫瓜的老娘也在刚要进腊月的时候走了,没赶上过年。圈里的猪肥了,就要过年了。一大早,冬爷就雇了人来杀猪,又去请蔫瓜来帮忙。杀猪、烧水烫毛、开膛破肚,长案板上,就堆满了红红白白的肉。晚上喝了酒,蔫瓜走的时候,冬爷送了一刀宝肋给他。肉腌七天就熏上了。灶台前的梁上,挂得满满当当的。冬爷每天烧谷草熏肉,心里也盼着儿子一家回来过年。冬爷熏着腊肉等儿子他们回来。除了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他觉得那么好的

15、地不能就那么荒着。可冬爷没想到的是,腊月十五,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今年春节不能回来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工钱。“狗东西!不回来,老子那么多肉拿来喂狗。 ”冬爷很愤怒。第二天,冬爷决定再找蔫瓜商量商量,让他别捡别人家的地种,把冬爷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年后开春地里就有活了,季节误不得,要早做打算。冬爷去的时候拎了一个腊猪头,他下了决心,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说服蔫瓜把那三亩荒着的地种了。那天是蔫瓜老娘的“五七” ,冬爷去的时候,蔫瓜刚给老娘烧了“五七”回来。冬爷把腊猪头递给蔫瓜,蔫瓜说:“冬爷!咋还给我猪头?”冬爷说:“再商量商量。 ”蔫瓜说:“商量啥?”冬爷说:“种地的事。 ”商量来商量去

16、,可蔫瓜咋也不答应。冬爷急了,说:“蔫瓜!你一身力气,多种三亩地要死?只要你应下来,种出的东西都归你,我还每亩地倒贴你两百块钱!咋样?”冬爷豁出去了。蔫瓜怔怔地看着冬爷,不说话。冬爷说:“种不种?蔫瓜你给个准话!”蔫瓜笑笑,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冬爷!不是我不帮,我老娘走了,明年我也打算出去找活路做了。原来捡的那些地,明年也都不种了。 ”离开蔫瓜家,冬爷不知道咋就来到了自家地边。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 年第 3 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冬爷在儿子一家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后非常生气, “狗东西!都

17、去当城里人了”表达了冬爷对儿子一家去城市生活的愤慨和无奈。B.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认为“打工比在家强” ,纷纷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丧失,造成了农村部分土地的荒芜。C. “蔫瓜”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一方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D. 小说充满乡土气息,采用朴实的语言、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新问题,切口小但主旨深远,发人深思。5. 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冬爷前前后后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6. 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反映了冬爷怎样的心理。【答案】4. C 5. 让蔫瓜来种,不要收成。蔫瓜无法满足他

18、的愿望。冬爷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想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可儿子今年春节不回来了。冬爷重新找到蔫瓜,每亩地倒贴两百块给蔫瓜,蔫瓜也不愿种。 6. 反映了老一代农民对土地质朴的眷恋之情。对土地荒芜这一结果的无奈与失落。对经济转型期如何保持传统农业繁荣的迷茫。【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前三项考核内容,D 项考核风格,其中 C 项, “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错, 蔫瓜并不是反面形象,没有反村的作用。【5 题详解】

1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艺概括的题目。要求回答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冬爷前前后后做的努力和作用,主要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冬爷决定再找蔫瓜商量商量,让他别捡别人家的地种,把冬爷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 “商量来商量去,可蔫瓜咋也不答应” “他专门去找过蔫瓜,让他来种,种出的东西都归蔫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 “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 “今年春节不能回来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工钱作答”作答。【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 ,答题时主要结合句子的位置分析,此句在文章的结尾,注意和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联系,从情感看反映

20、了老一代农民对土地质朴的眷恋之情,对土地荒芜这一结果的无奈与失落;从主旨的角度对经济转型期如何保持传统农业繁荣的迷茫。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

21、,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 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22、。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

23、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注】明宗:李嗣源。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B.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

24、/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C.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D.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8.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B. “断发”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C. “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 ,有检核问事之意,

25、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D. “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B. 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C. 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D. 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

26、。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答案】7. C 8. B 9. C【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而” “至于” “其” “矣”“终于”等。本句还根据一些名词,如“兵变” “诸将” “行钦” “庄宗”等做出判

27、断。本题也可以运用排除法,如“去就”作“未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其诚节”作“有足嘉矣 ”的主语,应该归下,排除 B,所有选 C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此处“断发” ,表达的是誓死报君的决心。【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 “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不正确,原文是“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 。点睛:解答

28、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

29、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李存勖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

30、的小过错。 ”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源已经谋反。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是李嗣源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 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 ,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

31、今河南浚县) 。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面见并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说:“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

32、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33、此王氏三珠树也。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

34、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 ,号“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选自唐才子传 、 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B.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

35、: 财物C.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D.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B.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C.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B. 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

36、,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C. 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 。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13. 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A. 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B. 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C. 王勃写檄英王鸡文 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37、D. 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答案】10. A 11. B 12. B 13. D【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 B 项,物:人,公众;C 项,坐,因受牵连;D 项,寤:酒醒。故选 A。【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题中 A 项,连词,表目的

38、/介词,在;B 项,主谓之间取独;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 项,副词,于是/副词,就着。故选 B。点睛:文言虚词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1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

39、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B 项,王勃写 檄英王鸡文是“戏” ,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故选 B。【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题中 D 项, “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二者之

40、间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故选 D。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 ”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相互之间有胜有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 。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 ”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

41、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他落水而亡,当时二十八岁。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 一定会显赫富贵。裴行俭说: “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他的能善终就是幸运的了。 ”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缘故而被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重修完滕王阁,九月九日

42、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阎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 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地说:“天才啊 !”请求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 。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前感到惭愧 ,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 ”当时的

43、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 故道风烟在,翁仲 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 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

44、忆前贤,不由得心生奋勉之意。C. 将军庙前的草木茂盛,生意盎然,诗人以乐写哀,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D. 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来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E. 刘梦得返秦京后因写诗嘲讽新贵而再度被贬,第六句多有调侃、自嘲之意。15.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 BC 15. (1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或对典结情)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45、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表达的不是“奋勉”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C 项, “生意盎然”“以乐写哀”不对,而是草木齐高,一片荒凉。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 动,雕 眄 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拳毛:蜷曲的马毛。雕:猛禽。 眄(min):斜视。下列对本

46、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看黄菊” “听玄蝉” ,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B.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C. 颈联中, “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 ,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D.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答案】A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47、 项, “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C 项, “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 燕支北 ,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

48、当的两项是( ) ( )A. 第二句以“金” “铁”饰“鞭” “骢” ,平添力度, “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B. 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 “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C.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D.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E. 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18.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答案】17. CE 18. 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 “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

49、立功名。景物上:“金鞭” “铁骢” “虏障” “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意境上:“对飞蓬” “万里外” “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对比手法”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E 项“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解读错误,本无反衬之意。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此诗作为边塞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