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6692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1. 根据拼音在格子内写出相应的汉字。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非这样(z) 铢必较不可。咬文(jio) 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jn) 严。(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答案】锱 嚼 谨2. 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 、 “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 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

2、种文明,都不是 的。(节选自费孝通美美与共)A. 林林总总 机智 白壁微瑕B. 形形色色 理智 白璧微瑕C. 形形色色 理智 完美无缺D. 林林总总 机智 完美无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此题成语和普通词语的近义词辨析,林林总总:意为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色各样。句中强种类多,用“形形色色” 。机智:意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理智:意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句中后面是“心态” ,用理智。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

3、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完美无缺:意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句中强调没有缺点,应用“完美无缺”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最近三线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连续好几个月不停攀升,甚至在一年多时间内大多数地区实现翻番的目标。B.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C.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捉摸和寻觅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D. 杨振宁教授搭飞机去国内某地,同机有某歌星及其随从,到达机场下飞机的时候,见到的是受到热情的歌迷激动地欢迎那位歌星的到来。【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项,成分残缺,“地区”后面要加上“的房价” ;C 项,语序不当, “捉摸”和“寻觅”对调;D 项,结构混乱, “受到热情的歌迷激动地欢迎那位歌星的到来”句式杂糅,删去“受到”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 D“受

5、到热情的歌迷激动地欢迎那位歌星的到来”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3月 5日,我们几个志愿者响应共青团“送温暖”的号召,向老人惠赠了几件春季衣物。B. 小张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C.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写道: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D. 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嘉宾父亲获得国家科学奖时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 ”【答案】D5. 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 红楼梦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的是林黛玉和 _两人之间的倾心的交流。(2)

6、三国演义中著名的_(战役名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 _ (文学作品名称)再现了戊戌变法时期的清朝、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统治时期三个不同时代的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答案】 (1). 薛宝钗 (2). 赤壁之战 (3). 茶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文学名著的内容,主旨,注意根据原文作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万松桥记(清)姚鼐徽州之县六,其民皆依山谷为村舍。山谷之水,湍悍易盛衰,为行者患,故贵得石桥为固

7、以济民。吾至徽州,观其石梁之制,坚整异于他郡;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休宁渔亭,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北流入于大溪。两小溪上有石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之所为也。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曰万松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陁,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之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群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逾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当昔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

8、,取为桥材。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丈,广丈六尺,高如其广。仍名之曰万松桥。 。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游,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当蛟起之年,余适在歙,见被害者之远且巨,甚可伤痛。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余嘉叶村之族,不吝财以营功事,而又得叶君之诚笃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众工无不举。是皆足书也。嘉庆六年八月,桐城姚鼐记。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 当: _(2)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 病:_(3)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 董:_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徽州

9、:古代安徽的东南部,古称歙州、新安。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州”的地理区域划分,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B. 先人:祖先,古人。也有的地方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先人。文中的先人可能指叶有广已经亡故的父亲,也可能是他的祖先。C. 乾隆: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开始就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创年号为建元。D.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周朝创立八尺。十尺为丈。诸葛亮“身长八尺”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高度。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2)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

10、?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9.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洪水爆发之后叶有广在叶村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答案】6. (1). 对着 (2). 苦于,以为苦(害、忧) (3). 主持 7. C 8. (1)大概因为石桥造得多,石匠很熟悉就善于造石桥的缘故吧。 (2)现在叶先生修桥,却反而借了坠落的巨石的便利之力量,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变破坏之力为建设之功,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3)商议的主意还未拿定,寻找一个能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9. (1)掌其事修复山岭(2)应请主持修建万松桥和西干桥(3)使村之旧桥尽修而新。【解析】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

1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注意“病”为名词动用, “董”较生僻,注意根据文意推测。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项,从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

12、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盖:大概;由:因为;习:熟悉;故:缘故;乃:反而;因:借助;岂:难道;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寻找一个能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求

13、概括洪水爆发之后叶有广在叶村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众举叶君掌其事” “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仍名之曰万松桥。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游,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作答。参考译文:徽州有六个县,百姓都依着山谷建村落房舍。山谷中的水流,湍急汹涌,涨得快落得快,被行路人所忧虑,因此方便民众的坚固石桥就受人珍视。我到徽州,看到当地石桥的规模,坚实平整和其他州郡不同;大概因为石桥造得多,石匠很熟悉就善于造石桥的缘故吧。黟县西南有个叶村,村北有条大溪向东流去,到休宁的渔亭,江流入新安江。村东西各有小溪,向北流入大溪中,两条小溪上有四座石娇,都是叶有广先生的一

14、位先人所建,大溪弯曲对着村口流淌的地方,有座万松亭。亭边有座木桥横架在溪上,叫做万松桥。不时被大水冲毁,村民们都深受其苦,想换成石桥的想法已经产生很久了,但因工程耗费太大无法完成。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徽州发生洪水灾害,叶村的南山崩塌,损坏田地房屋,冲毁桥梁堤岸。之后几年,百姓修整田地房屋已经整饬,但崩塌过的山体没有恢复,地脉受损破败,叶氏族人为此忧虑,就集体筹钱修复山体。大家推举叶君负责此事,垒石堆山,培土加固,山体的形貌气象,不过一个月就修复一新,还剩下几千两银子。大家都很高兴,又请求叶先生出面主持,再在村口修座石桥。当洪水暴发时,山上坠下一块巨石,方圆三丈有余,叶先生看这巨石质地坚实纹理平直

15、,就用作建桥的材料。嘉庆七年九月桥建成。桥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桥高与宽度相仿,这桥仍然被命名为“万松桥” ,还余下些银两和石料,叶先生就请工匠在溪水上游又建了座石桥,叫“西干桥” ,而后村子左右旧桥都修复一新了。发大水那年,我正在歙县,亲见当地受灾范围之大、程度之重,很让人伤感悲痛。现在叶先生修桥,却反而借了坠落的巨石的便利之力量,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变破坏之力为建设之功,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我欣赏叶村族众,不吝惜钱财来做公益的实事,又看到叶先生诚信笃实明达智慧,善于承担重任,并认真督促,所以所有工程没有不成功的,这实在值得记录下来。嘉庆六年八月,桐城姚鼐记。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

16、面小题。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10. 请概括诗中描写的洞庭湖的特点。11. 这首诗想象奇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12. “且就洞庭赊月色”句,看似无理,实质极妙。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0. 湖面辽阔,湖水澄湖(月光朗照),水天一色 11. 作者想象不能乘船直上青天,就想象与洞庭对话借月,虚拟想象,想象到天边买酒。 12. 月色本不能借出,洞庭也不可对话 ,用一“赊”字,赋予洞庭人格化 ,表现了作者对月色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巧妙而富有创意。 【解析】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

17、概括洞庭湖的特点,注意抓住诗中描写洞庭湖的重点词语“夜无烟” “直上天” “赊月色” “白云边”概括其“湖面辽阔” “月光朗照” “水天一色”的特征。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的题目,主要分析“想象” ,答题时答出什么地方运用想象的手法即可,根据诗中的“直上天” “赊月色” “买酒白云边”分析诗人想象不能乘船直上青天,就想象与洞庭对话借月,虚拟想象,想象到天边买酒的情景。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分析“且就洞庭赊月色”的妙处,注意从手法、炼字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赊”字,赋予洞庭人格化 ,表现了作者对月色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巧妙而富有创意。点睛:此

18、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名句名篇默写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扪参历井仰胁息,_。(李白蜀道难(2)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3)沧海月明珠有泪,_。(李商隐锦瑟)(4)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5)_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6)无边落木萧萧下,_。(杜甫登高)(7)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8)他山之石,_。(诗经)【答案】 (1

19、). 以手抚膺坐长叹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3). 蓝田日暖玉生烟 (4). 雕栏玉砌应犹在 (5). 都门帐饮无绪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云归而岩穴暝 (8). 可以攻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注意“膺”“砌” “暝”的写法。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

20、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

21、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

22、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

23、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

24、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时代文学 ,2018 年第 3期,有删改)14. 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15.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16. 文中写

25、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7. 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答案】14. 比喻,夸张,将“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 ;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 15. 对后辈的去处、老屋的命运、风筝和乡村归属等感到“困惑”和“茫然” ;(实)对传统工艺、传统文明能否回归以及失根的“困惑”和“茫然” 。(虚) 16. 将“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与“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作对比,突出鹬爷坚守传统的执着和面对社会变化的无奈;借与小男孩放风筝,引发鹞爷对往昔生活情景的美好回忆与怀念

26、。借对小男孩的发问,表现鹞爷面对失根状态的失落和茫然。 17. “飘逝的风筝”实指小男孩的风筝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隐含着许多更为深刻的内涵:暗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如“鹞爷的儿子”之类的后辈飘离乡村去城里生活;象征着乡村传统文明被城市“掏空后”渐渐消逝的虚空没落;象征着传统工艺的式微;暗含了作者对传统工艺失传和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化大潮激荡无存的困惑与茫然。【解析】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的手法和作用的题目,题干中给出答题方向是修辞,答题时先答出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中“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

27、被掏空” ,是比喻, “甚至”后面的内容是夸张;作用从内容看,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从结构看,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

28、容分析其表层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分析其深层含义,从文章的内容,是对后辈的去处、老屋的命运、风筝和乡村归属等感到“困惑”和“茫然” ;从主旨的角度看,是对传统工艺、传统文明能否回归以及失根的“困惑”和“茫然”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的作用,答题首先答出鹞爷的儿子的特征,然后从手法上分析这些反应鹞爷的哪些特征, “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 “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二者对比,突出鹬爷坚守传统的执着和面对社会变化的无奈。 “小男孩”注意从结构上分析,借与小男孩放风筝,引发鹞爷对往昔生活情景的美好回忆

29、与怀念;借对小男孩的发问,表现鹞爷面对失根状态的失落和茫然。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飘逝的风筝”为题的意蕴,答题时注意从情节上作表层的分析,然后从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角度作深层分析,从表层看,“飘逝的风筝”实指小男孩的风筝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深层看,暗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如“鹞爷的儿子”之类的后辈飘离乡村去城里生活;象征着乡村传统文明被城市“掏空后”渐渐消逝的虚空没落;象征着传统工艺的式微;暗含了作者对传统工艺失传和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化大潮激荡无存的困惑与茫然。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茅盾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学观张永现代民俗学对茅盾的影响是显而

30、易见的。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茅盾就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和“五四”众多作家一样,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在茅盾看来,在小说创作中,民俗不仅与“地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民俗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他认为,小说创作不仅要追求地理环境的逼真,而且还要追求与此相关的方言口语、民间风俗、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错综相”的真实。春蚕是茅盾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乡土小说民俗描写最为成功的一篇。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认为, 春蚕描写了“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是一个古老而粗陋的方法,需要爱心、忍耐和虔诚,整个过程就像一种宗教

31、的仪式” ,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真正道出这故事成功的地方和它吸引人的地方” 。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茅盾从小就从祖母那里了解到家乡乌镇等地的养蚕的习俗,可以说, 春蚕就是当地蚕事活动程式艺术化的结果。蚕树萌芽时,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从小说第二部分起,作家艺术地再现了老通宝全家的蚕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比如准备养蚕的器具如“团匾” 、 “蚕箪”和“缀头” ,然后“窝种” 、 “收蚕”和“上山”等。“一切生活都混合经验与迷信,因此单独凭经验可望得到的进步,若无迷信搀杂其间,便不容易接受。 ”难怪茅盾有感于老通宝一家“那种安于世代相传的工

32、作的情形是如此的亲切感人” ,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可以说,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尽管在春蚕等一系列的乡土作品中,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并不像鲁迅那样专注和集中,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 “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于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出了未来的途径。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

33、子一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一一创造生活。 ”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节选自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有删改)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19. 小说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20. 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意义?【答案】18. 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茅盾的民俗学观,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第 1段)接着以作品春蚕为例,论证中心论点。(第 2-4段)最后指出茅盾民俗学观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贡献与影响。(第 5-6段) 19. 方言口语的运用,如“团匾” 、 “蚕箪”和“缀头”等;反映民俗生活,如浙江地区

34、独特养蚕习俗;表现了当时蚕农们的经验与迷信,如“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 , “收蚕”的神圣仪式;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当时的经济生活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间的关系 20. 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促进了“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在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左翼”乡土小说的模式。【解析】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根据文中文中第一段中的句子“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

35、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可知是提出观点;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主要通过春蚕分析这种观点;根据最后两段中的句子“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 “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可知是阐明茅盾民俗学观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贡献与影响。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 “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 “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

36、 “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概括答题要点。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最后两段,注意根文中的重点句子“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 “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概括答题要点。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

37、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作文 21. 阅读以下材料,以“去除多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农民种地要去除杂草,匠人琢玉要去除废石,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除多余的东西。【答案】去掉多余走进朋友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老陈是我们这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他的根雕作品,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只见老陈手扶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我好奇地循声

38、看看那段树根,盘根错节,通体黝黑,枯而不烂,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啊。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只见他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散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作思考状。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惊问老陈,这就是那件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老陈颔首。再问老陈,你是怎么精雕细刻而成?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

39、根雕的兴趣,请问其详。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半天,茫然,不过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它是一只蟾蜍。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拿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作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真是太神奇了。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错了。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老陈深吸一口

40、气,感慨地说:“”是啊,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去除多余” ,立意的关键是对“多余”的理解,根据材料“农民种地要去除杂草,匠人琢玉要去除废石”可知是对事物产生坏的影响的东西,根据材料中的“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除多余的东西”可见“去除多余”的效果,在基础上立意行文即可,从文体上看要求写记叙文,这就要求在行文中构思一件事,在这件事中去除了哪些“多余”的东西,如何去除的,取出后收到什么效果,事件的过程要交代清晰,在文章表达出“去除多余”的必要性。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

41、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

42、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

43、、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写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