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7981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本考案共六大题,16 个小题,满分为 120 分,用时 120 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

2、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

3、,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

4、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

5、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24 日 11 版) 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B“美丽中国”的“中国” 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 ”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

6、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解析】 A原文第一段提出 “和谐为路径,协同是手段”不意味着“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B.原文第二段提出 “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C. 原文第三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 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

7、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D文章三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解析】 文章的三自然段分别是从价值维度、关系维度、文化维度三方面论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 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 D

8、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解析】 原文第二段提出“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并没有说更要重视审美。二、文言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

9、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

10、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4下列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 /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 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解析】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

12、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 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

13、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解析】 “居于南夷”错,应为“居于北蛮”。6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

14、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解析】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4 分)译文: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 “使”“为所 ”“使”各 1 分,句意 1 分)(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4 分)译文:又过了一年,他(张骞 )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 (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 )汉朝西北

15、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 (互通使者)。(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皆”同。“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汉”各 1分,句意 1 分)【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

16、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娶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

17、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

18、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

19、。”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 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 互通使者) 。三、课文句子翻译(8 分)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3 分)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

20、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 分)译文: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四、文学知识填空(3 分)9补写出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空缺部分。(3 分)(1)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我国第一部_纪传_体通史 史记,它成功地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形象,作者是_汉_代的司马迁。(2)苏武传选自_汉书_,作者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_班固_。(3)张衡传选自_后汉书_,作者为南朝历史学家 _范晔_。五、语言文字运用(23 分)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

21、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掘起的势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

22、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 B C D【解析】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殚精褐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D A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就能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B回归 20 年

23、以来,香港已然成为成功践行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在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生命活力。C代表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最高水准的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主要给华东、华中地区供电,兼顾川、滇省际间的用电需要。D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解析】 A 项,“唯有 ,就能”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唯有才”。B 项,“香港已然成为成功践行 一国两制” 成分残缺,“成为”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第一个“一国两制”后加上“的样本”。C 项,“兼顾川、滇省际间的用电需要”语意重复,“际”和“间”重复。12下列各句中

24、,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 A如今人的“网行”和文的 “网行”都是“无人驾驶”般潜行,心下感慨不知不觉换了人间。鄙人虽廉颇老矣,好在尚能饭,弄微信不亦乐乎。B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一年尝鲜就在这几天,当我赶到时,相约的老茶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了。C为进一步增强北京、保定两地旅游合作,保定市旅发委策划推出了百万元景区门票惠赠北京市民的活动。D热浪翻滚的酷暑天气,朋友特意做了拿手菜 “凤鹅烧冬瓜汤”招待我们,并不断嘱咐:“你家小女最爱吃这道菜了,一定要带孩子来呀!”【解析】 A鄙人:谦称自己。正确。 B.恭候:用于等待对方。错用。C.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25、,用做敬辞。错用。D.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错用。13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朗读分为_。正确朗读主要解决读音、读法的正确;理解朗读主要解决_;表情朗读主要使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教育、艺术的熏陶。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_,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披情入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陶陶。答:正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_词语、句子的含义_音调抑扬顿挫14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基本一致。(5 分)秋天,我倚着门盼望,盼望天空有大雁飞来!黄昏,我守着窗等

26、待,等待远方有亲人归来!答:除夕,我点着灯默想,默想窗外有瑞雪飘来!(3 分)雨中,我撑着伞遥望,遥望小巷有佳人到来!(3 分)15为下面一幅名为沙漠脚印的图片配上一则场景描写。要求:运用第一人称,有心理描写;语言连贯、生动,有一定文采;不少于 100 字。(5 分)答:除了沙漠还是沙漠,我的前后左右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骄阳悬空,烤得脚下的沙漠都是热热的,连空气似乎都烧着了一样。没有水源,甚至见不到一星点绿色。此时的我口干舌燥,嘴角都起了热泡。是继续前行,还是原路返回,抑或等待救援?我不停地拷问自己。我知道后两者生还的概率近乎为 0,只有前行,因为我知道,前方一定有传说中的、我心目中的绿洲,那

27、里一定有清清的沙泉、绿绿的枣椰树、挺拔的胡杨。于是我挺起胸膛,抖擞精神,继续坚定地朝前方走去,把丈量的脚印留在身后,刻在沙漠上五、写作(60 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冰感叹道:“沙漠是冰的北极,北极才是冰的天堂。”沙对冰块说:“冰在沙漠里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要求: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导航】 这道材料作文,立意构思,要从冰与沙的对话中去寻找触发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境遇中,其价值往往有天壤之别。换一个角度看,地

28、狱或许才是天堂,这样的道理,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例证。构思时应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由材料中的自然物的对话引申到人类社会的人与事,从而阐发具体感悟与思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事物、人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决定性意义;但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对于事物的价值发挥、环境的改变亦有反作用力。天堂还是地狱,珍贵还是无用,判定的尺度绝非不可改变。是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眼光看待,还是以发展变化的思维衡量,才是决定人、事、物价值高低与环境影响大小的关键。根据以上的思考,本则材料作文可立意如下:笑对苦难,乐观人生;换种眼光看世界,天高地广路无限;改变自我与改造环境;学会欣赏自我;彰显自我的最大价值;防控心灵的荒漠,养护关爱绿洲;物尽其材,人尽其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四